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两宁两京
两宁两京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801
  • 关注人气:2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1年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建议(定稿)

(2015-09-18 10:24:41)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建议

     高考,对于莘莘学子来说,就像是苦练多年的士兵,只等着冲上战场一决高低;又如体育健儿十年如一日的苦练,渴望换得最高领奖台上的荣誉。而高考的成功,不仅在于高一、二时的认真学习,更在于高三一学年的高效复习。高三历史复习一般分三轮,第一轮复习的时间最长,也最重要,对后面的第二、三轮复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轮复习怎么才能更有实效呢?这是广大高三学子们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下面就这个问题提三点建议:

一、熟悉教材内容、夯实基础知识   

    初中历史教材是按照通史体例进行的,但高中现行教材体例是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模块(即必修1、2、3)进行编写,其优点是便于同学们分门别类对相关的中外历史知识进行的分析、比较,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但存在的缺点也很突出,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的同学而言,通常会非常不适应,会觉得教材的分类人为割裂了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影响等要素的完整性,不利于同学们把相关历史事件作为一个立体生动的完整体来全方面掌握和理解。如大家熟悉的辛亥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历史事件在三本书中都有大篇幅的表述,但同学们在掌握的程度上通常显得不够全面。

    一轮复习时,大多数学校都有自己的复习资料。刚才说过,现行高中课本中通史概念存在缺失,因而许多复习资料便按通史体例编写。这种做法的优点易于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通史体系,缺点是学生复习时易忽略对教材的使用,从而导致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下降,当试题中出现对教材原文(特别是教材中的边缘知识如插图、注解、表格、文本框等)进行考查的题目时,丢分现象就比较严重。例如:2009年安徽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得分最低的两题是第13题和第22题,第13题考查古代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的过程;第22题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中的文学的主要成就中的不同时期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代表作品,这两题的共同特点是考查课本的知识点。必须要强调的是,教材是最重要的复习资料,因此,一轮复习一定不能脱离教材,反而要进一步深化对教材的识记和理解,对地图册等辅助材料也要充分利用。

    历史是由众多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构成的。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本原进行全面而准确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中之重。历史学科要求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方法,都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因此,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的应有之意。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大体可分为: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首先,基本事件、概念、年代是必须记忆的。掌握规律后便会发现许多历史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前后事件往往即是因果关系),把同类知识放到一起比较、记忆,就会比较容易;其次,要理解、吃透基础知识点,纯粹的死记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先把一段文字读懂,理解透彻,花在理解上的时间一定要比背书的时间长,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有位教育学博士说过:“记忆=90% 的理解+10% 的背诵!”对需要记忆的内容要彻底理解,它强调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二、按照通史体例,构建知识体系

    按照惯例,历史学科的第一轮复习应按照先中国史后世界史、先古代后近现代的通史体例进行,这样便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现行高中历史教材采用的是与以往不同的模块式(或称专题式)叙事方式,即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某一类问题(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概括提炼,集中叙述,打破了过去的通史体例。

    目前高三一轮复习时多按教材内容进行,客观上对学生的复习造成了不便。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知识体系支离破碎,不能把具体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掌握,甚至连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都易造成混淆。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时要兼顾通史体例,一个单元或一个模块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使自己对整个单元或模块的知识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发展线索,从而逐步建立起规范的学科知识结构,这是掌握基本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考试的发挥。例如2010年安徽历史高考题第16题,提供一幅近代战争(北伐战争)示意图,要求找出相对应的时代主题。提供了四句话“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共赴国难”和“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四句话(口号)反映了四个历史阶段不同的主题,分别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本题既是考查识图能力,也是通史知识的再现;只要同学们把二者有机结合,此题便迎刃而解了。

三、听练记相结合,逐步提升能力

     第一轮复习中,听、练、记要有机结合。首先,同学们要以听懂老师的讲课为前提,勤学好问;其次,要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为目标,这样扎扎实实地搞好第一轮复习,就能为第二轮的通史复习打好基础,从而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选择题由于分值较高(得分很重要),要在把握基础知识点的基础上,多加训练。对于主观题,大家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思考大半天,仍然不知从何处下手;但是对照答案一看,什么都明白。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在于没有掌握知识点的记忆规律和运用方法。很多同学都是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考就傻,所以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历史语言太匮乏,犹如写语文作文,你没有丰富的优美语句的积累,当然写不出高水准的作文。同样,历史主观题也需要同学们平时多积累、背诵一些历史知识点。做过的主观题,答案尽量要熟记,这样在以后做题中,有些就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特别是新课程高考以来各地历年的高考题可以当做范本参考。

     现行高考的文综(历史)试卷,常常在一个专题内容上连续发问,全方位、多角度考查一个历史事件的内涵及外延。如2010年安徽历史高考第35题以科技为突破口,大跨度的考查中国古代科技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影响;第36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全面考查古代、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由于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浩翰庞大,与其他学科有着天然而密切的联系,因而在看书(或做题)时要注意学会用语文学科分析课文的方法概括教材(或材料)前后内容及重点、难点等;用政治原理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用数学思维形成知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最后用历史的分析法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

    作为高三学生要克服浮躁,切忌好高骛远和粗枝大叶,特别是不能眼高手低。知识点要反复记,试题要经常做,不能只看不做。组织答案也是一种能力,重在平时培养。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要稳扎稳打,保持一份好的心态,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复习中游刃有余,轻松取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