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选修复习资料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2015-09-17 16:44:57)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

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改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①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②促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的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原来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这时就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否则,生产力的发展就会受阻。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断地由适应到矛盾,所以改革就不断进行,使生产关系及时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什么地区的改革,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当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改革的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这就决定了改革的复杂性。商鞅变法的矛头指向宗室贵族和世袭大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剥夺他们的各种特权,必然受到他们的抵制和反对,甚至他们怂恿太子犯法借以破坏这次变法活动。秦孝公死后,秦惠文王即位,公子虔报复商鞅,告其谋反,商鞅被车裂,并族灭其家。商鞅赤胆忠心,最终却劫难难逃。还有王安石罢官归隐、六君子戊戌喋血等等,均说明改革之路曲折而艰巨。

改革的结果来看,这场改革有成有败。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②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的高低强弱,以及改革者策略方针是否得当。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因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改革的作用来看,成功的改革能极大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贵族专权的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的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的第一步。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创造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的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个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王安石面对守旧势力的阻挠、反对,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力行新政。北魏孝文帝除弊布新,排除鲜卑旧贵族的阻挠,平息反对派的叛乱,甚至处死反对改革的太子元恂,使改革得以顺利进行。虽然有的改革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勇为天下先、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改革所创下的丰功伟业却永载史册,为后人所乐道。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

背景

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在政治上,贵族占据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架空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

在经济上,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横和经济上的压榨激起平民的反抗,导致雅典政局动荡不安

雅典城邦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与贵族之间尖锐矛盾

公元前8世纪以后铁农具的广泛使用,雅典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的形成和壮大以及由此导致的雅典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情况

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立志各改革,振兴城邦

雅典的社会动荡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萨拉米斯岛问题显示出统治者腐朽无能,激起了工商业奴隶主和广大平民的愤恨,梭伦“疯诗人事件”激起了雅典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公元前600年左右,梭伦被任命为指挥官,夺回了萨拉米斯岛,声望大增,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进行改革

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2、公元前594年开始

内容

措施

内容

影响

颁布‘解负令

下令取消一切债务,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

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制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是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利越多,所要尽的义务也越多

并未实现公民之间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贵族依据世袭特权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改革国家权力机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大大提高了广大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

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执掌最高统治权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农业: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价;改进水渠灌溉系统,提倡种植经济作物;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手工业:规定凡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一门手艺,吸引鼓励有技术的外国人迁居雅典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和度量衡;确定私有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其他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

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结果

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 但结果两面都不讨好,最后自己被迫远走埃及,但其改革的成果并没有被废除。(成功)

意义

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最重要)开启了西方权力划分的先河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局限

原因:梭伦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表现: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梭伦改革允许贵族保留祖传地产.氏族制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 

性质

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特点

折中的色彩(原因、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公元前770年,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2.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具体表现为:

①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促进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②政治:社会的发展新兴地主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转载]选修复习资料之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③军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  春秋时期:争霸战争(奴隶主阶级)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

④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国别

主持

内容

影响

春秋

齐桓公

管仲

“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淡化了公田、私田的界限,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

前594

“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战国

魏文候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楚悼王

吴起

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三、商鞅变法的背景

背景

大背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秦国背景

1、秦国比中原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要落后2、秦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3、有利条件: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法家学说得到认同;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等4、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来到秦国,秦孝公重用商鞅,主持变法。

时间

公元前356年开始

指导思想

法家理论    宗旨:富国强兵;     性质:地主阶级的改革

 

四、商鞅变法的内容

内容

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极大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统一度量衡

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政治改革

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

普遍推行县制

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制定秦律

有利于加强统治

军事改革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扩大了统治基础

文化改革

“燔诗书而明法令”

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我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实质是文化专制

改革旧俗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特点

商鞅变法核心内容可概括为“重农”和“法治”。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

结果

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死因1、商鞅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

      2、商鞅实行的酷刑也加剧了旧势力对商鞅的仇恨

      3、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生存的主要屏障

成功: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因此,商鞅变法是成功

成功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时期,变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

2商鞅变法的措施全面彻底 

3、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4、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知所遵守

5、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6良好的历史机遇:晋国分裂,士人、说客追求建功立业

作用

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土地私有制度,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

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

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局限

原因:商鞅变法处在一个新旧历史交替时期,新旧势力斗争异常激烈的历史特点和变法的阶级属性

表现: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2、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与压迫

3、并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

4、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导致了秦朝的暴政

5、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

背景:前者是奴隶主贵族政治下,平民贵族矛盾尖锐,后者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

主要目的:前者是解决社会危机,缓和贵族与平民矛盾,后者是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

主导力量:前者是工商业奴隶主、平民,后者是新兴地主

核心内容:前者扩大平民政治权利,打击贵族特权,后者是确立封建私有制与中央集权,奖励军功

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前者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走上封建制道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