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白描及教学启示

(2015-06-24 18:31:00)
标签:

转载

分类: 高考研究及复习资料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的白描及教学启示

作者:历史特级教师 九江市一中 周明学

 一、必修部分试卷结构:

1、从专题史角度看: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合计

分值

2014年

28分

20分

37分

85分

2015年

20分

36分

29分

85分

2、从通史角度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外国史

合计

分值

2014年

28分

28分

29分

85分

2015年

30分

27分

28分

85分

 

二、必修部分试题描述

1、形式上

(1)继续保持“文化史”的应有比重

2014年以前新课标文综历史试卷,文化史一般在8分(两个选择题),2014年有较大突破,上升到37分。2015年为29分,仍然保持“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比重。从文化史必修内容的分量和文化对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来看,文化史权重保持在30分上下,是合适的和理性的。文化史的权重,是衡量高考命题人员命题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忽轻忽重,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2)继续保持“陌生化”的新鲜面孔

高考试题历来注意求新、求变,尤其是新课标下的试题,像每年的“春晚”,希望形式上有耳目一新之感。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新课标试题“三新”的旧特点——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材料和情景都是新组织的,且形式多样化——文、表、图,问题都是新设计的,“三新”与教科书保持了必要的距离。在“教科书之上”,有利于考生产生陌生化的新鲜感。新课标试题“三新”做法,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教科书的过度依赖,有利于改变过去高考试题对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的过度考查,有利于改变过去历史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转变。

(3)继续保持开放性试题的适当比重

2011年以来,41题都是12分,都是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试题求同思维的不足,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2015年试题继续保持了这一做法,2014年的载体是“教科书目录”,2015年是“生产力公式”,答案的开放性都很大。这类题型的优、缺点都很明显,不足之处主要是评分时“自由裁量权”具有可选择性,弹性较大,SOLO分类评价法仍有诸多局限。所以,高考试题中,开放性试题需要适当的比重,但不宜过大。

2、内容上

(1)继续保持时事类试题的较大比重,注重发挥史鉴功能

25题“外戚干政”,26题“海洋开发”,30题“抗日准备”,32题“司法独立”,34题“社会保障”,40题“儒学发展”,41题“科学技术”,这些试题都反映了对现实的关切和呼应,占了必修部分分值的67%。这一做法凸显了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应有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2)继续保持能力与素养立意的追求,注重凸显导向作用

历史学科素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内容,能力与素养的边界在哪里,可能见仁见智,但新课标高考试题不是以知识再现再认来立意,而是更加突出能力与素养的立意,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湘籍历史特级教师胡军哲老师在《素养立意: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评析与教学启示》一文中概括了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素养立意”的五个方面,即“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从2015年高考来看,试题继续保持了这一追求,如27题、29题较多体现了“准确通达的历史时空观念”,30题较多体现了“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33题较多体现了“回到现场的历史思维特征”,25题、26题、30题、32题、34题、40题、41题较多体现了“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所有试题都体现了“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尤其是31题。

(3)继续保持“历史味”的学科特点,注重体现解释价值

前些年高考历史试题的“语文味”太重,语文素养好的考生相对有优势,很多试题从语文的角度就能够得出答案,如2010年新课标文综卷第27题,其选项“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通过语文知识即可排除。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注意到这一问题,努力让“历史味”更浓一些。到底什么是“历史味”?2013年底《历史教学》杂志社发起了“一堂好课的标准”的征文和讨论,很多老师谈到了历史课堂的“历史味”,黄牧航教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好课标准研究评述》(《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1期)一文中,认为很多“历史味”的提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显得内容庞杂、归类混乱,要满足这么多的要素才够得上‘历史味’,亦是强人所难”,并提出了他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所谓‘历史味’,是指历史学科特有的内容和思维方法。……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历史叙事和历史思想。懂叙事而无辨析,那就成了民间的说书艺人;有辨析而不懂叙事,那就成了历史哲学家。”笔者也基本同意黄教授的看法。在笔者看来,“历史味”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特有的“味道”,即依据史料和逻辑对历史进行解释。秦晖教授在《现代化的普世性和随机性》(《中华读书报》2014年11月26日总第374期)一文中认为:“历史学的任务就是解释,去解释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如果不去解释,历史学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冀朝鼎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自序中认为:“新的经验会导致新的历史见识,而根据新的见解,又可以阐述新的问题,可以重新审查新老论据,可以从大量似乎无用的资料中挑选出颇有意义的事实来。因此,历史必须不断地加以再写,才能满足各个特定时代中人们的需要,再写历史是人类为驾驭历史力量所作努力的一部分,而在历史过程的每一转折点,这一任务都变得特别迫切。”克罗齐也认为“从观念形态上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可以理解为,每一代都有权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看待历史和重新解释历史,对历史,一代有一代的经验,一代有一代的解释。笔者认为,2011年以来高考历史试题都注意到了“历史味”问题,2015年试题仍然保持了这一做法,注重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含义、意义、背景、原因、比较等方面的解释——分析与说明。如24题、26题、27题、28题、30题、31题、32题、33题、40题一二问、41题等注重了对含义、意义的分析与说明,25题、35题注重了对背景、原因的分析与说明。

三、对教学的启示

应该说,新课标高考历史试题以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为切入点,以主干知识和时事热点为考点,以学科能力与素养立意为考查目标,这些做法已经越来越明显和相对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2015年新课标历史试题只是延续和巩固了这一传统,其本质的东西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变化,那也只是具体的点的变化。从国家对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来看,以高考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具体到高考命题,以试题来推动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的意图也是题中之义。所以,研究高考试题及其命题思路,对提高课堂教学、复习的有效性,其意义自不待言。

1、教学方式: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

许多同行认为,进行史料教学是有效应对新高考的方法之一。笔者认为,“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可行的选择。所谓“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就是说,把教材现有素材当成史料,根据“教材史料”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思考题,由学生阅读这些“教材史料”来回答问题。

笔者感到,要有效实施“就地取材”史料教学,重点是要抓住“就地取材”和“就材设问”两个环节。从前一个环节的角度出发,笔者的做法已经形成了文字,如有兴趣,可参考——《“就地取材”进行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2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4、5期合刊)、《人教版高中必修1“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例举》(《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第10期)、《“就地取材”史料教学:以人教版高中必修3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4年第3期)。在此,再从“就材设问”的角度,对问题设计的思路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笔者在设计思考题的时候,注重了三个维度,也就是说,“就材设问”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论证、挖掘教材的观点;第二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完善、质疑教材的观点;第三种类型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形成并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做法,与高考试题的要求大体上是对路的。

2、教学进度:以能力、素养培养为推进策略

在新课标高考之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学进度中的知识学习与能力、素养培养的关系问题。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多学校特别强调教学进度的冒进,要求尽快结束新课,强调多轮复习的重要性。这一做法让课堂教学变成了知识的教学,新课是知识教学,复习课还是知识教学。表面看,复习了多轮,重复了多次,知识熟悉了,知识框架建立了,但只是在知识再现再认这一层面上的低水平重复,对学科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实际上没有多少帮助,要应对过去知识立意的高考还可以,要应对能力与素养立意的高考则基本无效。很多学校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日常新课教学中,要有能力与素养培养优先于知识学习的新观念,不要一味赶进度,不要一讲到底,要充分让学生参与思考和表达。在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上,要舍得给时间,学生要有阅读的时间,学生要有思考的时间,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做,肯定要耽误教学进度,但我们要想清楚,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学生什么,知识吗?知识结构吗?这些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与素养,只能在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中逐渐进行,只能在分析问题时的师生互动、交流中逐渐进行,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中是培养不出来的,在低水平的知识复习中是培养不出来的。不要因为赶进度,而丢掉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宁可牺牲进度,也不要牺牲“效度”。加快进度、多轮复习的做法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了,应该可以告别历史舞台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