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从问题到提问
(2015-06-23 18:06:09)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
从问题到提问
——基于历史课堂的观察与反思
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问题是要求学生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是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在教与学中出现的矛盾或疑难。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问题”包括历史学术问题、教师教学问题、学生学习问题。学术问题是历史研究的起点。教学问题是老师教学设计的基点。学习问题是学习中碰到的疑惑及深入学习的兴趣原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大致为我们规定了应该讨论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想办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或预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理解。
提问是指出、举出问题,是呈现问题的方式、过程、情景的综合体。课堂提问包括学生提问和老师提问。学生提问是学习思考遇到障碍时的外显行为;老师提问是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的预设,是促进学生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的载体。
本文以高中历史必修Ⅰ“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一课为例,就教学设计时如何把问题转换为老师的课堂提问进行讨论。
这课涉及到的史学问题是:美国为什么在建国之初选择了共和制、联邦制?进行了哪些创新?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规定和隐含的问题有: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包括美国)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哪些民主原则和民主程序? 美国是如何从邦联过渡到联邦的?制宪会议讨论些什么?宪法有哪些规定?为什么会出现政党政治?
老师面临的问题是:教科书内容不完整,需要拓展哪些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如何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1787年宪法使用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以上这些都是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转化为课堂提问。课堂提问必须是真问题,必须是学科研究和学生学习中可能碰到的真问题。不能把老师教学的问题作为课堂提问抛给学生。
因为教材对美国建国历史事实介绍不足,师生在政治理论掌握上存在落差等原因,教师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把提问与教学拓展、情景创设、思维角度选择、解释方式的运用、课堂活动设计等有机结合起来,有目的地提供教学提示或传递所学内容的刺激,以及做些什么、如何做的暗示,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问题转换设计成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个系统的设计过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依据课程标准的规定性,从问题到提问要进行整体设计。
把握课标的要求,一是理解课程内容设计的整体性,二是理解教学内容对学生的核心教育价值。
必修Ⅰ模块设计时,把古代希腊与古代罗马放在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这一单元前,是要说明古代希腊罗马的很多民主原则和民主程序,被近代西方各国继承和发扬了。在讲完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后,再学习美国联邦制建立。可以在美国联邦制建立一课开始前、或本课讲完后亦或本单元总结时,提出两个问题:
例1
很多老师忽视了近代民主对古代民主原则和民主程序的继承:古代希腊公民大会与选举程序、古罗马的司法程序,以及“法律至上”、“权利平等”、“公民权”等原则,在近代西方被继承并发扬。有老师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这一单元进行总结时提出这个问题,在学生没系统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相关内容时,是无法讨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的。因此,忽视这个问题,或过早地提出这个问题,都说明之前没有整体把握单元间的联系。
“比较”美国与英国民主制是课程标准预设了一个问题。有老师在新课教学中提出这个问题,依据课本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与归纳,是无法说明美国联邦制是对母国英国民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也无法帮助学生理解美国制度的创新性,因为提问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例2
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阶级性的分析。这个问题明显是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问题。其实它是学术讨论中的一个问题,作为课堂提问并不合适。不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美国制度的创新性、进步性,而大讲其局限性,显然是发“后见之明”,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也与课程和教学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
要提高课堂提问设计的针对性,就应建立了解学生学习现状的机制,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收集起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或重组。如果在每课教学前梳理学生的问题,可能不太现实,但可以在每单元或每月教学设计开始前,让学生把相关问题写出来。这样,就可避免老师设计的提问与学生的兴趣相背的现象。
在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老师预设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例3
在给学生提供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展开这个问题的讨论,显然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延伸拓展学习,老师还推荐了几本书供有兴趣的学生查阅,
教科书没有介绍北美殖民时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讲到美国为什么选择共和制、建立联邦制时,有老师自问自答下面的问题:
例4
这是课程标准规定的问题,教科书没有相关内容作为支撑,但老师根据教学的时间安排、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把历史的事实叙述清楚,学生就能部分理解。这个设计就是把历史学科问题转化为课堂叙事,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克服学生的认知障碍。
例5
一位老师讲授美国两党政治形成时,出示了“驴象之争”的漫画,并提出上述问题。但只有少数几名学生有反应,其他学生均轻轻摇头。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合乎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但学生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无法进入思考状态。老师在后面的解释中,也只是按教材叙述把两党制形成的阶段作了归纳,对两党的本质进行了揭示,“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仅仅如此解释,学生还是不能明白为什么美国会形成两党政治。从学生的反映看,显然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不合适的。
第四,依据课堂核心目标,拓展资源创设情景,把问题转换成有梯度的、递进式的提问。
课堂提问要围绕课堂的核心目标开展,围绕一个核心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把问题进行分解、细化,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不断追问,提出加工性问题或矫正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参与度就会提高。
例6
这个问题尽管扣住了核心,但它是个知识理解的问题,没有必要探究。以中学老师和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水平,也探究不出什么名堂。同时,不进行对比分析,也很难说明特点有哪些。
课堂提问应有梯度,要递进式地推进,即从史实记忆与理解、史实与结论的对应与佐证、思考方法与角度的选择、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逐渐提高。
有老师则提供英国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条款(几则材料略),作为问题情景,提问:
例7
英国权利法案是议会颁布,直接生效。美国宪法制定后,还要经过各州批准第二年才生效,还在不断地颁布修正案。英国权利法案是限制国王权利,保障议会权利与议员的自由。美国宪法是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同时也限制了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自由权利。两国中央政府权力运行机制也不同。这组问题的设计是分层推进的,它把课标的要求具体化,引导学生思考的效果显然就好得多。
第五,问题转化为课堂提问要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
有历史学家指出,现代史学范式简要概括为: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研究,而且任何问题都必须置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注重史料的批判和考辨,言必有据,信必有征;以考证、叙事和分析为主要方法,研究成果多以历史解释的形式出现;研究事物的形成和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任何论点都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而不是先定的概念或假设;论证必须符合一般的思维逻辑;使用的语言必须中性和准确。
历史是过去的人、事和时空。过去是一个时间的延续过程,过去事实是存在于时间之流中的事件、观念、制度和趋势。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历史学科的特性,规范的学科问题应关注事件,关注变化,关注具体。有效的提问要符合史学范式。很多问题是不规范的问题,是伪问题,是假问题,甚至不是问题。譬如上面所举例6的问题就是一个伪历史问题,因为它没有引导学生动态地、对比地看问题。
例8
这里涉及到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也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联邦政府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及其与州分权的问题。但问题不规范,仅仅只是简单的类比,因此是个虚假的问题。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完善与美国建立联邦政府加强联邦的权力,是两回事,是两国独特的历史发展条件决定的。美国联邦制度与“中央集权”这个概念也是不相干的。
针对这个重要问题,要进行两方面的处理。对联邦政府与各州的分权,只能是老师进行叙事与分析,让学生明白是怎么回事。对中央政府三权分立,可提供宪法条文,让学生概括表述或绘制权力运行的机制图。把文字的叙述让学生自己制作成方便理解、便于记忆的图示,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提问与解释时,不能用中国的观点看西方历史,也不能用西方的观点看中国历史。要提出真问题,进行合乎规范的解释,并客观规范地叙述历史、分析历史和解释历史。
第六,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提问要遵循基本的教学原理和方法。
“问题是智力的引擎,是将能量转化为运动、将好奇心转化为有控制的探索活动的脑力机器。不提问题就不可能思考。”(李剑鸣著,《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
例9
例9和例5的第一个问题一样,都是封闭性问题。当学生的知识不够用时,很多人对这类问题想都不用想就会作出简单的有利于自己的判断:“不能”、“不知道”。因为思考是困难的事,更何况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知识缺乏是很没面子的事。因此,封闭性问题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是课堂提问应极力回避的。
好的课堂提问有五个特征:“能够达成一个或更多的教学目标”——有目的性;“关注重要的课程内容”——有清晰的内容关注点;“能够促进在规定的认知水平上思考”——学生参与多种认知水平的互动;“清晰地阐明所要问的内容”——简洁明晰;“充分预设”——很少是偶然提出来的。(美国,沃尔什等著,刘彦译,《优质提问教学法》)从提问的技术层面上看,教育目标分类的层次不同,教师提示语的指向和问题对学生的刺激与暗示应有所区别。记忆、理解、应用型的问题,可用“请你用一个例子说明……”句式提出。分析、评价、创造型的问题,可用“你的观点依据什么资料”、“你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等句式。
提问和问题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而如何激发学生当堂提问或课后提问,虽不是本文讨论的话题,却更具有挑战性。只有老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多读书、勤观察、善思考,不断借鉴、思考、实践和积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发现好问题,提出好问题,预设好问题,解释好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会提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