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7)班 印苏茜茹: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人的社会生活
(2015-05-27 16:04:34)
标签:
宋朝《清明上河图》汴京社会生活灯箱广告 |
分类: 学生历史小文章集锦 |
初一(7)班
印苏茜茹:从《清明上河图》看宋朝人的社会生活
作者:初一(7)班 印苏茜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5e6900102wfs4.html
说起《清明上河图》,我想大部分人的脑海中或多或少浮现出它的轮廓。不同人的欣赏它的角度和感受也不同,大部分人主要是探讨它的文化价值。这学期我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听到老师重点讲解了它的典故,激起我的好奇。通过观察,我眼中的宋朝人应该是生活在经济富足、政治开明的朝代。下面就跟随我一同了解宋朝人的社会生活状况。
从交通运输方面来看:现在社会流传的一句话就是“要想富,先铺路”。从画中即可看出宋朝人早已体会并实施了。开封,北宋的都城,最重要的运河为汴河,是最大的运输补给线,开封因此又叫汴京。水路四河流贯,由桥梁连接起了通行,可见大小船只交错运行:远处一艘艘乘风而来,近处则由船夫划行或拉纤行进。陆路四通八达,街面宽敞整洁,可见由骡车、驴车、牛车等牲畜来回托运的物品。通过水路、陆路既为人民生活所需提供了充足的物品,又衍生出交通运输产业,为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
从农业手工业方面来看: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一直以农业生产为重中之重,通过此画也能得到进一步印证: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河边一片片良田被有效分割,既方便浇水灌种、又不占用街市道路;田内农民或用耕牛犁地、或用已改进的筒车、曲辕犁、钢刃铁等农具修整;农民也不再只满足自给自足的方式,也开始将多余的农产品商品化销售。这些都极大的提升了生产水平。
从文化科技方面来看:宋朝人读书蔚然成风,学而优则仕鼓励无数青年耕读。皇上亲试举人,开创了殿试先河,举国考生上京应试也带动了客栈的发展。你看这块“久住王员外家”的招牌,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久住”是宋时旅店业的常用语,这家旅店大概是一个王姓富户开设的,因此叫做“久住王员外家”。北宋汴京流动人口繁多,自然是客栈如云。一间临街的房屋前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一群人聚集着、欣赏着、点评着。文化的发展又带动了科技的进步,你看:在虹桥四角,立有四根木杆,每根木杆顶上都有一个鸟形之物。这是什么?这叫做“五两”,因为是五两重的鸡毛所制。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古代的测风仪。只要看鸟头朝向哪个方向,便可知道风向。
九百年前,张择端可能没想到,他凭借高超的技法所著的《清明上河图》,也许只是想通过屋宇、舟车、街道、城郭、人物、服饰等描绘出汴京郊区和城内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热闹景象。虽然人物不能说话、动物不能啼鸣、花草不能飘香,但汴京繁华景象却跃然纸上,也代表了宋朝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宋朝人是生活在经济富足、政治开明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