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他山之石(一)

(2015-05-26 11:25:09)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学问题及教学资料

他山之石(一)

积极构建“2332”课堂教学模式

   2009年11月以来,我校积极探索积极探索并实施“导学稿”教学模式改革,“导学稿”中的学案由五大板块构成,即学习目标、预习领航、新知导学、课后拓展、学后反思。力图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努力实现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优化整合,让教师从“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过渡到“带着学生走向教材”,最终达成“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的教育新境界。

“导学稿”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究竟怎么教?学生究竟在怎么学?根据课堂观察分析,目前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教师总体讲得太多,但绝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讲得太多。很多教师也并不清楚究竟自己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甚至学生希望教师讲的,教师没讲;不希望教师讲的,教师津津乐道。

2、学生的“潜意识”暴露不够。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仅仅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什么是正确的。不去思考学生在这些问题上是怎么想的。

3、许多教师不明白自己每个教学行为的价值取向究竟何在?常常带有盲目性。为什么要提问?本次的提问目的何在?为什么请这位学生回答,而不请别的学生回答?又有:为什么要让学生小组讨论?什么问题更值得小组讨论?等等、等等,许多教师表现茫然。

   为推进我校“导学稿”教学,结合小班化教学改革试点,我们将通过吸收杜郎口中学的“活”(“自主学习,开放课堂”),借鉴洋思中学的“实”(“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手建构适合学校特点的“2332”模式。“2332”教学模式指学生在一节课中所要学习的知识,有20%通过自主学习解决,有30%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有30%在提问展示中由师生共同探究解决,另外20%则通过教师集中精讲解决。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而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或小组可以在教师进行课堂巡视的时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在教室内走动,进行个别辅导),就疑点难点寻求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为构建“2332”教学模式,我们将以“读议展点练”来积极推进“导学稿”课堂教学改革。

一、以“读”为基础,突出“自主学习”

(一)怎样“读”

1、在学案引导下,将易知易懂的基本知识点列为必读内容,学生可选择不同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读,落实预习,完成不同的学习内容。

2、文科“读”注重掌握主线和要点,理科“读”注重理解定义定理,明确思路。

3、读的形式多样化:学生可默读、精读、泛读等,也可边读边写,边读边记 ,边读边背。

(二)读的效果

“读”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通过自主努力,在书上或学案上圈、点、勾、画,真正做到优等生入心,中等生入脑,学困生学会。突出学生自学,落实预习,拓展视野,培养兴趣,相得益彰。

为了保证“读”的实效,老师要采用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检查。

二、以“议”为铺垫,突出“合作交流”

(一)“议”什么

1、一般是学案上明确提出的问题。

2、可由教师围绕学习目标直接出示的问题。

3、可以是学生发散性提出的问题。

(二)“议”的方法

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分组中,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即小组内部成员间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和能力方面的差异,而每个小组之间的情况则基本相同或相似。这样既便于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又可以在同一个起点和起跑线上展开平等竞争。每一个小组一般保持4—5人为宜。

“议”是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进行,难度小的问题同桌讨论,难度大的问题小组讨论。

三、以“展”为重点,突出“探究展示”

(一)为什么要“展”

“展”是探究展示。

1、人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学校应该搭建让学生表现的舞台。

2、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二)展示什么

1、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大胆把自己所获、所想展示给大家,三面黑板成为展示的舞台。

2、对于经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两个阶段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共同探究解决。

(三)保障措施

1、探究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一课时的二分之一。

2、 探究学习的关键是学生必须积极参与。

3、任课教师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

(四)注意问题

1、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错误时,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态度给予鼓励。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2、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题,但不可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有些探究,学生是盲目、低效或无效的探究活动,这时需要教师在关键时刻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即启发学生思考,以促进学生从探究学习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保证探究展示的实效性。

四、以“点”为关键,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点”即点拔,是在读、议、展的基础上针对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进行精点巧拨。“点”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引申,学法导引,难点突破,帮助学生不断地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上。为保证“点”的实效,要求老师做到“七不点”:1、学生已经学会的不点;2、学生能学会的不点;3、学生根本学不会的不点;4、个别学生提出的“偏、难、怪”问题不点;5、学生答问后,教师不重复点;6、学生能讲清的,教师不点;7、评讲练习不能题题去点。

五、以“练”为核心,突出“巩固提高”

   宋代的杨万里说:“学而不化,非学也。”练习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练习遵循三个原则:

一是问题练习化。以练代讲、代问、代答。

二是“缓坡度、低台阶、小跨度”。去掉偏、难、怪题,“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尤其学困生)。

三是因材施教,分层推进。根据学情,让学生做“精”基础题,做“通”中等题,优秀学生选做探究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学有所成。

我们期望达到的:实施“读、议、展、点、练”的“2332”课堂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深刻变化,真正实现老师快乐的教,学生快乐的学,从而把我校的“导学稿”教学改革推向深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