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叶澜教授与新基础教育
(2015-05-26 11:16:31)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育问题及研究资料 |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叶教授的观点广为全国众多中小学教师所认同。她认为评价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做到“五实”,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一堂好课应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应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应是有生成性的课,应是常态下的课,做到了以上几点,这种课应该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
听过叶澜老师评课的老师们都知道,她从来不浪费时间进行恭维性的所谓优点罗列,有的多是对问题一针见血的分析,这也成为了“新基础教育”评课的特点。“新基础教育”主张教师首先要敞开胸怀,敢于面对自己,敢于面对问题。叶澜老师有句名言:“发现问题就是发现发展空间。”
叶澜了提出“新基础教育”实验的四大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通过这些理念实现,要实现三个“转换”,即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转换;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
“新基础教育”实验通过实践还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七条”、“班级建设七条”。
课堂教学七条即:1、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得少于1/3,学习空间的结构要体现开放性、多样性与灵活性);2、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3、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与平等;4、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5、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6、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7、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
而“班级建设七条”是:1、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2、班级管理中岗位设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3、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4、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与特色;5、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6、班级群体中对学生评价的多元性;7、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
2006年12月,叶澜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研究发展性阶段结题报告——《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的理论与实践》荣获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颁奖词是这样说的:“以跨地区
那么多所学校为研究基地,从‘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动力内化’等方面探索‘新基础教育’理论,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转型性变革’提供了有益参照。”
现在的新基础教育,明确提出了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要从传递知识为本转向以培养人的健康、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为本;并在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学校管理等方面要重心下移,即学校不能只关心少数“尖子”学生,而应致力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校结构层面上既要向外开放,又要向内开放;教育教学活动过程要从单向传递为主发展到多元、多层、多向、多群互动的状态;学校发展动力由贯彻上级行政要求式的执行机制转向以校本研究为动力的学校发展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