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荣:记我听过的两场专家讲座
(2015-05-25 18:25:07)
标签:
讲座中学学生情境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刘向荣:记我听过的两场专家讲座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2015年上半年听过两次重要讲座。一次大约是放寒假前,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做的《转变学习方式 优化知识结构》的讲座;另一次是前几天学校邀请南京市教科所所长肖元林老师做的《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两个核心问题》的讲座。
有关吴刚平教授的讲座内容,记得吴教授讲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学习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在讲座中,吴教授认为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分类。知识从性质上大致可分为三类:即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和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其中,凡是通过“记中学”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凡是通过“做中学”获得的知识属于方法论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凡是通过“悟中学”获得的知识属于“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记中学”强调“有没有记住”,解决的是“学会”的问题;“做中学”强调“会做了吗”,解决的是“会学”的问题;而“悟中学”则强调的是“是否获得了体验”,解决的是“乐学”的问题。“记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高效、中期低效、长期无效、长远有害;“做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低效、中期有效、长期高效。第二个是做中学与悟中学的教学环节。有哪些教学环节?吴教授将之归纳为课堂预习、自我检测、交流问题、教师讲解、课堂小结和针对性作业六个环节。第三个是教学方式变革的五个关键词。有哪五个关键词?吴教授将之归纳为目标、资源、方法、兴趣和分类五个关键词。
有关肖所长的讲座内容,记得肖所长首先指出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学生“要不要”学习和学生“会不会”学习。接着具体讲了怎样让学生“要”学习和怎样让学生“会”学习。有关怎样让学生“要”学习?肖老师从教师的“形象设计”(包括“外在形象”和“专业形象”)、教学的“情境设计”(包括“生活情境”、“快乐情境”和“考试情境”三种)和“对话设计”(包括“可能的真问题”和“对话设计”)三个角度结合实例做了讲解;有关怎样让学生“会”学习?肖老师从“问题设计”(有思维价值、有思维深度、形成问题串)、“空白设计”(反思和停顿)和“变式设计”(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三个角度做了阐述。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究竟如何做?两次讲座,都直面学生的学习,听后都深受启发。特此简单记录,以供反思。
网上搜集相关资料
听完吴教授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并且感受到教授的魅力和水平。吴刚平教授为我们讲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方式变革”的相关内容。吴教授强调,改革几十年,但我们的课堂没有多少改变,讲、练、考的顺序基本没有改变。原因是观念没有改变,其节点在于知识观的问题。
吴教授认为知识观的核心是知识分类。知识从性质上分为三类,即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方法性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其中,事实性知识是以记忆为主要获取方式(记中学),方法性知识以“做中学”为主要获取方式(做中学),而价值性知识是以体验和感悟为主要获取方式(悟中学)。记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高效、中期低效、长期无效、长远有害;做中学获得的知识短期低效、中期有效、长期高效、
吴教授的讲座使自己彻底醒悟了:目前学生负担过重、课堂低效的真正原因是教师将方法性知识甚至价值性知识当成事实性知识由教师去讲,学生只能记中学到!记中学到的知识忘得快,为了记住,只有反复强化训练,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增加学生过重的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被泯灭。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吴讲授指出三改:第一,改变模式,做到先学后讲;第在教学效果上,不能一味追求近期外显的质量,更应注重长远的效果,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二,改变时间结构,做到教师少讲,少占时间;第三,改变内容,做到教师讲学生不会的。
在教学效果上,不能一味追求近期外显得质量,更应注重长远的效果,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
——关于知识分类的新认识
奉化市尚田镇中心小学
关于“记中学”、“做中学”、“悟中学”或者“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方法论知识(学科方法、学习方法)”、“价值性知识(学科意义、学习意义)”等话题,相信很多老师在这几年里的许多专家讲座中听过或在相关书籍、文章的阐述中看到过,甚至说已是耳熟能详。另外,至于那些“教师的理念影响教师的行为”的观点更是习以为常。但为什么课程改革至今已经过了那么多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还是很难改变,甚至还有毫无改变的?本次培训中,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吴刚平教授所作的《教学方式变革的知识观基础》专题讲座,对此问题作了深入浅出地分析,很受启发。
为什们要提出“教师的知识观基础是决定教师教学行为能否改变的决定因素”的观点?吴教授首先分析了教学方式变革时代的特点:1、教学方式变革的时代背景——文化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不仅仅再是传递(如年长者反而得向年轻人学习)。《学会生存》一书阐述了三个“第一次”,即“教育的发展先于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第一次要为一个未知的社会培养未知的人”(教育的目的论受到了挑战,目的不再是固定的,越来越具有过程性,具有不确定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确定的轨迹)、“社会开始大规模地拒绝接收毕业生(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而是需求的类别在分化,同一类别的需求规模在减少)”;2、教学方式变革的教育背景——继而造成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三个关键特征:教育的“多样化”、教育的“选择性”、教育的“高质量”,我国则转化为素质教育的观追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并认为教师只有顺应了这个时代背景才可能确立自己的教育优势发展地位。这样的分析使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大家对这一关乎改革成败和民族兴衰的重大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接着,他围绕该学习什么知识和怎样学习知识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首先,他对三类知识分类的标准作出了自己的阐述:他认为凡是通过“记中学”获得的知识属于“事实性知识(学科知识)”,其包括理解、记忆、再现、判断……,以记忆为目的、以记忆为手段、以记忆为考核标准是事实性知识的特征,判断标准是“有没有记住”,
记忆的最大困难是“记不住”、“遗忘”和“记住时候不考而考时又记不住”,所以为了不遗忘,必然造成用重复性练习来加以记忆成为主要策略,造成只能老师讲学生听的后果。虽然通过记忆,学生能够较快的记住一个事实性知识,但人的记忆负担总是有限度的,负担过重就容易忘得更快,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事实性知识”往往是短期看有效,中期低效,长期无效,更长远来看是有害的;“方法论知识”是一种短期来看低效,中期来看是有效,长期来看是高效,是一种解放。没有了学生做而改为了老师讲,则使方法性知识蜕变为了事实性知识,进而增加了学生的记忆难度,也造成学生的知识总量增加了,但知识的种类却没有增加。所以造成学生“看起来学了很多知识,但不会学习”的现象,这样获得的知识越多,学生的记忆难度越大,恶性循环。并认为这就是教学效果一直没有提高的现象始终存在无法解决的主要原因。同时,通过“记中学”获得的“方法论知识”也仅是死的“事实性知识”,会很快遗忘。只有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才是能成为学生的“智慧”性知识,没有进行“做中学”,就得不到“方法论知识”;“价值性知识”是不能考的,是支持学习的信念,一旦对它进行“考试”,也会蜕变成“事实性知识”进而成为记忆内容。它是一种内存于学生内心的、促动有效学习的内在力量,是比前两类知识更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又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知识。
由此,吴教授认为,目前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将很多不同类型的知识分类都“推向”了“事实性知识”,使丰富的知识蜕变成了单一类型的知识。一旦学习失去了意义,则主动学习的意愿就没有了,学习就成了一件痛苦和无奈的事,是苦学;没有通过自己“悟”的知识是不被我们所尊重的,是不被我们所记忆的,也是记不住或容易遗忘的,更是不能真正学到的。现在缺的不是知识总量,而是知识的结构不合理,从而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学习的难度。这是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优化知识结构,而非增加知识总量。同时他又指出,目前适合的往往是记忆好(天生的极少数的)、听话类学生(多做练习补救记忆弱势),也往往适合于讲得清楚的老师(但绝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能讲得清楚,但往往不急于讲,等学生需要老师讲时能够讲得很清楚,而且又往往留有余地,不完全讲透、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