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

标签:
转载 |
分类: 艺术世界资料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欣赏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二—— 唐·阎立本《步辇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三——唐·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四——唐·韩滉《五牛图》
唐·韩滉《五牛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五——五代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六——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七——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八——明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http://www.wenhuacn.com/meishu/minghua/03songyuan/yuanshanshui17a.jpg
明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从画上题跋看。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于是数次去上海与吴湖帆商洽。晓以大义。吴得此名画,本无意转让。但沙先生并不灰心,仍不断往来沪杭之间,又请出钱镜塘、谢椎柳等名家从中周旋。吴湖帆被沙老的至诚之心感动,终于同意割爱。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九——明代·仇英《漢宮春曉圖》
(圖一A)一只白鹇飛翔,一只白鹇在樹上棲息。
(圖二)畫面:一宮女領三孩童倚欄眺望水上飛鹇。
(圖三)畫面:宮室內兩宮女冠袍持宮扇,似待參加儀仗。
(圖四)畫面:一便裝宮女飼喂孔雀,另一冠袍持宮扇的宫女饒有興趣看著。
(圖六)畫面:戶外一人提壺下階,三人分捧甯器侍立。
(圖七)畫面:一後妃攏手危立,注視宮女灌溉牡丹。
(圖八)畫面:牡丹左方一女伴隨兩丫鬟,一丫鬟澆花,一丫鬟持扇。
(圖九)畫面:在一棵開著白花的樹下,一人摘花,一人承以金盆。
(圖十)畫面:有人采花插鬓,有人持扇迤逦而來。
(圖十一)畫面:平軒突出,軒內女樂一組,有婆娑起舞者,有拍手相和者。
(圖十二)畫面:兩丫鬟正在侍弄火盆。
(圖十三)畫面:軒後屋中兩人正在整裝。
(圖十四A)畫面:鼓弄樂器者之一
(圖十四B)畫面:鼓弄樂器者之一
(圖十五)畫面:兩個樂者看著持笙者登級而來。
(圖十六A)畫面:階下六入圍觀地下一攤花草,玩鬥草的遊戲。
(圖十六B)畫面:一人正匆匆趕來看鬥草遊戲。
(圖十六C)畫面:一人正趕來看鬥草。
(圖十七)畫面:正屋二人正在逗鳥。
(圖十八)畫面:上方門內兩人卻罷琴臥地讀譜。
(圖十九)畫面:弈棋。
(圖二十)畫面:照鏡子。
(圖二十一)畫面:熨練。
(圖二十二)二人刺繡,一人小憩。
(圖二十三C)畫面:弄兒。
(圖二十五)畫面:階下四人,捧壺端盤閑談。
(圖二十六)畫面:廂房里兩人弄樂。
(圖二十七)畫面:正屋中一人似後妃,畫工爲之畫像。另有十余人拱衛侍從。
(圖二十七A)畫面:正屋中一人後妃,畫工爲之畫像。
(圖二十七B)畫面:後妃之侍從。
(圖二十七C)畫面:後妃之侍從。
(圖二十八)畫面:宮女一人撲蝶于柳樹旁。
(圖二十九)畫面:宮內階下,二個男侍衛正在唠嗑。
(圖三十)畫面:柳樹宮牆外,一個男侍衛似乎在對另一個男侍衛說著宮牆內的事。
仇英,字实父,一作实甫、号十洲,太仓(今江苏太仓)人,移家吴县(今江苏苏州)。约生于明弘治十一年左右(1498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2年)。存世画迹有《玉洞仙源图》、《桃村草堂图》、《剑阁图》、《松溪论画图》等。
仇英是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征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亦称“天门四杰”。沈、文、唐三家,不仅以画取胜,且佐以诗句题跋,就画格而言,唐,仇相接近,仇英在他的画上,一般只题名款。仇英在绘画上以“重彩仕女”著称于世,《汉宫春晓图》是仇英重彩仕女画的杰出代表。此图勾勒秀劲而设色妍雅,画家借皇家园林殿宇之盛,以极其华丽的笔墨表现出宫中嫔妃的日常生活,极勾描渲敷之能事。不仅是仇英平生得意之作,在中国重彩仕女画中也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仇英擅人物画,尤工仕女,重视对历史题材的刻画和描绘,吸收南宋马和之及元人技法,笔力刚健,特擅临摹,粉图黄纸,落笔乱真。至于发翠豪金,综丹缕素,精丽绝逸,无愧古人,尤善于用粗细不同的笔法表现不同的对象,或圆转流畅,或顿挫劲利,既长设色,又善白描。人物造型准确,概括力强,形象秀美,线条流畅,有别于时流的板刻习气,直趋宋人室,对后来的尤求、禹之鼎以及清宫仕女画都有很大影响,成为时代仕女美的典范,后人评其工笔仕女,刻画细腻,神采飞动,精丽艳逸,为明代之杰出者。杰出作品有《人物故事图》、《汉宫春晓图》卷、《供职图》等。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十——清代·郎世宁《百骏图》

清·郎世宁《百骏图》
《百骏图》,该稿本为纸质,纵102厘米、横813厘米。目前保留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他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就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百骏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来自意大利的传奇画家郎世宁,则是清代宫廷绘画领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郎氏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幅马作品中的杰作。此图描绘了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