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
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装饰上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并有了建筑总结性著作如《木经》、《营造法式》。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上较为衰落的朝代,但在经济、手工业和商业方面都有发展,科学技术更有很大进步,这使得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
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及河北赵县的永通桥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宋代,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注重意境的园林在这一时期开始兴起。中国古典园林重在写意,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以建筑和人工建造的家用山水、岩壑、花木等一同表现某种艺术境界。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园林包括苏舜钦的沧浪亭和司马光的独乐园。宋代颁行了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营造法式》,这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著。此书的颁行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方面已达到新的水平。
宋代建筑可认为是柔和化的唐代建筑,体制较小,趋于秀丽俊挺,柔美典雅,影响了元、明、清的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辽为契丹所建,保存了唐的雄健爽朗,刚古劲挺之风格。此时首先出现斜袱,木结构内部空间及朔造形式及精炼,为创造力的高度发挥。斗拱技术此时期已相当成熟,种类多样,但其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外宋代建筑屋顶坡度加大,大胆使用减柱法,房屋组合十分丰富。
瓦饰在此时期多种多样,制琉璃瓦的工艺有了进步,高档建筑多用琉璃瓦和青瓦组成剪边屋顶,给人以柔和灿烂的印象。
天花的式样丰富,有圆形井、八角井、菱形覆斗井等。宋代装饰纹样大致承唐,精美雅致,但气魄却远逊于唐。
彩画随建筑等级的差别而有五彩遍装、青绿彩画和土朱刷饰三类 ,详见《营造法式》。此时期出现了乌头门,房屋的门窗有板门,
落地长窗,格子门,格门栏槛钩窗等。柱础多为覆盆式,较矮平,花样较多。栏杆的较明清式样纤细,残留有木栏杆的形象。此时期台基的艺术处理也十分细致,如《营造法式》中规定的须弥座做法竟达12层之多。此时期砖的产量进一步增加,从的结构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砖结构技术也有了很大进步。但城墙还多为夯土制,仅有少数城门处包砖处理,且砖券拱门还未出现,仍为梯形木桩支撑,这在《清明上河图》中足以映证。明代有许多人伪造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却总是脱离不了当时的时代风格的影响,把城门画成了券拱形的,露出了破绽,成为捕捉真伪的目标。
宋朝在经济活动、农业、文化、都市化与人口各方面都有高速的发展。盛唐时期中国人口最高达为5288万,而宋代人口却由初期的约4640万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亿。大部分的宋朝政治性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譬如汴京与临安。建筑方式突破了以前的里坊制,而转变为坊巷制,摆脱了里坊围墙的限制,容许商店直接面向街道。商业活动不再受到时间约束。各地遍布驿站、商店和中国戏曲舞台——勾栏。
社会开始出现官商合流,经济活动空前蓬勃,商业建筑盛极一时。农业方面,土地开垦面积(高达7.0亿亩)与亩产量皆为唐代最高值的两倍。华北地区的铁产量在神宗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曾高达12.7万吨左右。造船业方面,能够制造运载千吨货物的船只。人民生活富庶,追求享受的风气蔓延,皇室、官员、文人、富商争相建造园林。
文化方面,理学、文学和艺术都有较大的发展。自北宋起,儒学与佛教复兴,道教盛行,三者相互融合。佛塔、寺院大量兴建。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标志了史学的发展。教育方面,除了朝廷筹办官学,地方民间也大量举办学校,城乡书院林立。当时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茅山书院。
宋代建筑虽然没有了唐代建筑的雄伟和大气,但是他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装饰却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直到现在仍被人称颂。
奇特的建筑布局:例如河北正定隆兴寺其布局和结构是典型的宋代建筑,整个寺院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建筑错落而变幻。佛香阁与周围的转轮藏、慈氏阁所形成的空间,成为整组寺院建筑群的高潮,具极强的感染力。寺中的摩尼殿--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大殿建在1.2米高的台基上,殿面阔、进深皆七间,重榴歇山顶。奇特的是,正方形殿身每面正中各出一扇向前的歇山式抱厦,使平面形成十字形。由于殿身和四抱厦的整体组合,大殿外观重叠雄伟。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大加赞赏:“这种的布局,我们平时除去北平故宫紫禁城角楼外,只在宋画里见过;那种画意的溉洒、古劲的庄严,的确令人起一种不可言喻的感觉,尤其是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宋代是中国古典园林创造的成熟期。以北宋东京为例,有关文献所登录的私家、皇家园林名字就有一百五十余个,此可见宋代园林建筑之盛。宋代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不仅数量超过前代,而且艺术风格更加细致、清新,诗情画意更为浓郁,意境创造更加自觉。通过借景、补景等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较有代表性的宋代宫殿园林有山西太原的“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25公里处,其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其标志性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是现在晋祠内最为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池中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梁木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式,在中国现存实物仅此一例。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很有价值。
装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是宋代的一大特点,宋代建筑从外貌到室内,都和唐代有显著不同,在建筑技巧娴熟的基础上,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不仅一梁一柱都要进行艺术加工,而且对于装修和装饰更要着力细致处理。格子门的一条门框可以有七八种断面形式,毯文窗格的棱条表面要加上凸起的线脚。在彩画中一朵花的每一花瓣都要经过由浅到深、四层晕染才算完成。雕一朵花,花瓣造形极尽变化,生动活泼。
一些宗教建筑中,室内作神灵居住的“天宫楼阁”,把虚幻中的佛国净土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在墓葬建筑中,望想将生活中美的感受永远保存下来,于是出现了墓主观戏、墓主夫妻饮宴、墓主出行和回归之类题材的壁画或雕刻。工匠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刀功绘笔掌握熟练。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塑造上,力图表现出人们的审美理想。这些壁画和雕刻对后来的民间图案发展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建筑总是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和文化背景中的,宋代的文化正如王振复老师在《中国建筑的文化历程》中所描述的“宋代是一个文弱而文雅的时代,其思想感情已有唐代的热烈奔放而渐渐变冷从而收敛自己,犹如从崇拜旭日而转为崇拜明月,从敢于面对喷薄之朝阳转而遥望明寂之星空,显得宁静而沉滤。”宋代的建筑风格也深深的烙上了宋型文化的痕迹。
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不管是北宋首都东京,还是南宋首都临安,其城池和宫殿的规模都远远小于唐代长安。《中国建筑史》指出:“北宋宫殿布局不如唐代恢廓。”4比如东京宫城“因为他的宫城是在州级子城的基础上扩张而成。仅2.5公里周长,……,这些都是气局不大之处。”至于陵墓建筑尺度趋小,也很明显。以北宋的七帝八陵为例,他们比较拥挤地集中在河南巩县,分布在相距不过10公里的地域范围内。这种建筑布局虽然与当时的国力贫弱有关,但主要还是受到当时理学思想的影响,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因此当时的中国文人学子及其整个民族的文化心态,有“向内转”、“内敛”、“内倾”的特性,在物质层面上一般不求其宏大,而在精神象征意义上具有深广的蕴意。正如宋代理学家邵雍言“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气吐胸中,充塞宇宙”。
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完全打破了“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住家和商业贸易、手工业作坊等直接面对街道,形成了临街设店的平面布局,并且取消夜禁制度。体现了城市市民意识和实用观念的苏醒。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世俗化,平民化倾向。
再次,是建筑风格改变。宋代的宫殿不论是群组建筑还是个体形象都是清雅柔逸之风采,尤其其屋顶形象,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给人以轻灵、柔美、秀逸的感觉。宋代的园林建筑更是纤巧秀丽、融自然美与人工美于一体。建筑的这种风格和宋代的绘画、雕塑都有相似之处,如被称为“马一角”的马远的山水画,画面大部分是空白或远水平野,只一角有一点点画,令人看起来辽阔无垠而心旷神怡5。我想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适应的吧。
另外,宋代还产生了大量的书院建筑,如白鹿洞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这是与宋代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以及扩大科举取士名额的政策使大量寒门学子奔求功名有望,极大地刺激了各类书院的发展,也促进了书院建筑的发展。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科技水平发展较高的一个朝代,同样宋代的建筑也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水平,对后世及至当代的建筑界都产生了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砖石建筑上,如海清寺阿育王塔。
海清寺阿育王塔,坐落在花果山风景区大村水库之滨,这里峰峦合抱,碧波千顷,是一处著名的游览区。塔原建在海清寺正殿前,因而称海清寺塔。此塔地处大村,当地老百姓传称大村塔。塔内有瘗入的阿育王“灵牙”,所以又称海清寺阿育王塔。明《隆庆海州志》描述它说:“浮屠九级,矗兀层霄”6,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古刹浮屠的规模和气概。旧日的海清寺已荡然无存,但阿育王塔依旧耸立在风景秀丽的花果山景区。历代相传说此塔乃唐朝尉迟恭所修。据塔的第五层东南面嵌的碑文记载“天圣元年起塔至九年镌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级内安放佛像并碑文天圣九年二月三日碑记”,说明此塔始建于天圣元年(1023年),竣工于天圣九年,距今已近千年的历史。它是江苏省北部现存的历史最悠久、塔体最高的一座浮屠。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1972年9月曾来连考察,认为此塔和河北定县料敌塔时代相当,建筑形制相似,誉称为“南北二巨构”。
海清寺塔置于山门内殿前,平面布置如洛阳伽兰记所载的永宁寺,与唐宋以后佛寺以殿为主的配置方法不同,而海清寺塔建于北宋,其位置虽不在山门殿前,然仍对正中的轴线,不失为中国古寺建筑史上佛寺嬗变中的一例。
塔为八边形,九级八面高40.58米,正门向南,东西南北四面各辟一拱状券门。塔身纯砖结构,塔身心柱、内廊梯级、腰簷、卷刹均为砖砌而成。塔二层以上各层的其余四面均隐出直棂窗形。塔的底层是迭式腰簷,二至九层均是平座迭涩式腰簷。二至八层,外壁内绕以走廊,中砌八边形塔心柱,内设梯级。第一层入口在西南首,第二层在南首,第三层在西北首,第四层在东北首。再上梯形各级形成十字交叉形。至第九层无砖柱,无走廊,内部易为八边形室。上置八角形藻顶。
海清寺塔继承了宋《营造法式》中的优良传统,巧作精构。塔址和塔基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处理,虽经近千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上有记载的大大小小的十八次地震考验,至今仍未见不均匀的下沉和倾斜现象,岿然屹立,正应了塔门楣上的碑文:“根深固蒂”。
汴京城内规划
宋东京汴梁,今之河南开封,
是一个因大运河而繁荣的古都。五代开始成为政经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饶,人口近百万。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内城即唐时州城,史载“周二十里五十步”,内城中心偏北为州衙改建成的宫城,最外的郭城为后周显德二年(955)扩建,周40余里。由宫城正门宣德门向南,通过汴河上的州桥及内城正门朱雀门到达郭城正门南薰门,是全城纵轴,州桥附近有东西向的干道与纵轴相交,为全城横轴。这些都和汉魏邺城以来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宫城外东北有皇家园林艮岳,城内有寺观70余处,城外有大型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这些都丰富了城市景观。汴梁首次在宫城正门和内城正门间设置了丁字形纵向广场。这些都对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城市经济的逐渐发达,晚唐五代时已开始临街设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场制,准许邻街设店。这使此后的都市面貌多样化,丰富了市民生活,也改变了都市规划的结构。可以从宋画《清明上河图》清楚地看到这些。
平江府建筑
平江,即今苏州,
是江南平原上手工业和商业汇集的水运城市。 南宋临安,即今之杭州,是早期海运贸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北京当时为辽南京,后为金中都,以至后来的元大都,成为全国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确定,又经过明清两代的经营,终成为世界不朽名城之一
。
受精神领域的影响,宋代建筑没有了唐代建筑雄浑的气势,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呈现出细致柔丽的风格,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台、楼、阁。建筑结构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减弱,且拱高与柱高之比越来越小。原来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此时期建筑构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书籍——《营造法式》和《木经》。其中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科学的建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相当于宋代建筑业的“国标”。公元916年,北方的“蛮族”契丹人建立了辽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汉文化,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北方从唐末就成为藩镇割据状态,建筑风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响,因此辽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风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显得庄严而稳重。辽代有些殿宇东向,这与契丹族信鬼拜日、以东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习俗有关。随后兴起的金朝在建筑领域由于工匠都是汉人,建筑兼具宋、辽风格,但更接近柔丽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烦琐堆砌。
瓦市与勾栏
唐朝以来的封闭的里坊制度瓦解,各类市集遍布大街小巷与桥头路口。早市、夜市、庙市与各类节日市集非常常见。经济繁荣,生活富裕,娱乐繁盛,开封内外都有瓦市。瓦市,又名瓦舍、瓦肆、瓦子,是宋朝商品贸易的市集,也是杂剧艺人的集中地。吴自牧在《梦梁录》解释:「瓦舍,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在《梦梁录》卷十九《瓦舍》中记载:「杭城、绍兴间驻跸於此,殿岩杨和王因军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内设立瓦舍,招集妓乐,以为军士暇日娱戏之地。」根据《东京梦华录》卷二记录了汴京其中一个瓦市的情形:「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馀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自丁先现、王团子、张七圣辈,後来可有人於此做场。」由此可知,表演戏剧的艺人多会利用栏杆搭建勾栏,作为临时表演场地。一个大的瓦市能够容纳十多个勾栏。根据元代杜仁杰的散曲《庄家不识勾栏》:「要了二百钱放过咱,入得门上个木坡,见层层叠叠团团坐。抬头觑是个钟楼模样,往下觑是人旋涡。见几个妇女向台儿上坐,又不是迎神寨社,不住的擂鼓筛锣。」可见勾栏是以木材兴建,设有门口,进门後上坡,观众分层一排一排坐。根据宋朝《西湖老人繁胜录》:「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可见当时的有很多瓦市,并且吸引了大量固定的观众,也吸引了不能够进入官场的文人投入创作事业,促使宋朝杂剧的兴盛。
宋朝时期的宫殿建筑体量较唐时较小,细部装饰增加,注重彩画,雕刻,总体呈绚烂,柔丽的形象。女真人攻破繁华的宋东京城后,按照宋金东京宫城的样式在中都建造了金朝的皇宫。皇宫的宫城在城中而稍偏西南,从丰宜门至通玄门的南北线上,南为宣阳门,北有拱辰门,东置宣华门、西设玉华门,前为官衙,后为宫殿。正殿为大安殿,北为仁政殿,东北为东宫,共有殿三十六座。此外还有众多的楼阁和园池名胜。当时人记载金中都“宫阙壮丽”、“工巧无遗力,所谓穷奢极侈者”。城的东北的琼华岛(即今北京北海公园)建有离宫,供皇帝游幸。现存的山西繁峙岩山寺的壁画所绘的仙界的宫殿反映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形象,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开封的皇宫前身是唐代汴州宣武军节度使的使衙署。到了後梁,才开始兴建宫殿。宋太祖登基後,马上大力扩建,超越原有建筑的规模。宫城周界长大约五里,南面建有三门,分别为宣德门、左掖门和右掖门。宫城东西各有东华门与西华门,北有拱宸门。宫城从南至北,分有外朝区、内庭区西部、内庭区东部与後院。外朝区位於城南,有大庆殿群组、文德殿群组、紫宸殿群组、政事堂-枢密院建筑群、西南区与东南区。内庭区西部是皇帝生活的地方,而内庭区东部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城北的後院是皇家的园林,除了布置假山水池、奇花异木,还建有亭台楼阁、宴会场所、藏书楼等等。
虽然皇宫划分为多个建筑群,但布局模式多采用工字殿型制度。一般都沿着一条中轴线安排,建筑群核心的大殿有凸字形台基,殿後有阁,两旁有挟殿,挟殿通往四周的走廊。宫内设立钟楼鼓楼,作报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