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转载】天清阁

(2015-03-20 08:30:43)
标签:

转载

分类: 艺术世界资料
隋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宋摹)绢本设色 27.1×572.8cm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唐 韩滉 五牛图卷 纸本设色 20.8×139.8cm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纸质为麻料,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图画五牛,形象不一,姿态各异,动态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画成正面,视角独特,显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作者以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转折,筋肉缠裹,笔法老练流畅,线条富有力度和精确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以牛入画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 
韩滉任职宰相期间,注重农业发展,此图可能含有鼓励农耕的意义。《五牛图》是其作品的传世孤本,也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关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唐 阎立本 步辇图卷 绢本设色 38.5×129cm

公元七世纪,地处我国西南的吐蕃(今西藏地区)开始兴盛,其三十二世赞普松赞干布是个“骁勇多英略”的领袖。贞观八年(634年),他遣使臣到长安向唐王朝求婚联姻,唐太宗李世民决定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他。贞观十五年(641年)春天,松赞干布派相国禄东赞到长安来迎接文成公主,唐太宗则派礼部尚书江夏王宗室李道宗陪同文成公主进吐蕃。文成公主除了带去很多中原地区的文化典籍外,随行的还有许多各种行业的工匠,对于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
阎立本以此为题,描绘的是唐太宗在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禄东赞和唐太宗等人在民族气质上的差别也有所表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唐 周昉(传) 挥扇仕女图卷 绢本设色 33.7×204.8cm

此图描绘了13位头挽高髻、细目圆面、长裙曳地的妃嫔和宫女形象。全幅以横向排列的形式展示了人物的各种活动:执扇慵坐、解囊抽琴、对镜理妆、绣案做工、挥扇闲憩等。
画家周昉出身于豪门显宦,因此,他对于贵族阶层绮靡奢华的生活非常熟悉。其仕女画不以烈女、贤妇、仙女等为表现对象,而是取材于现实生活中贵族妇女的行乐活动,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从而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其作品在张扬唐王朝繁华兴盛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亦揭示了贵妇们极度贫乏的精神世界。此图中嫔妃们体貌丰腴,衣饰华丽,但她们面含幽怨,举止慵倦,毫无生气。


五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五代南唐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绢本设色 28.7×335.5cm

《韩熙载夜宴图》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韩熙载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声色为韬晦之所,每每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嬉游。此图绘写的就是一次韩府夜宴的全过程。全卷分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风为自然隔界。
顾闳中,元宗、后主时任画院待诏。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善于描摹神情意态。存世作品有《韩熙载夜宴图》卷,绘写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夜宴。该画真实地描绘了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韩熙载纵情声色的夜生活,成功地刻划了韩熙载的复杂心境。为古代人物画杰作。但有人将此画断为宋人摹本,未得公认。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五代 周文矩 重屏会棋图卷 绢本设色 40.3×70.5厘米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人。曾在南唐后主李煜时任画院翰林待诏。工冕服、车器、人物、仕女,多以宫廷或文人生活为题,以"用意深远"著称。
《重屏会棋图》是他的传世作品之一,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因背景屏风上又画屏风,所以称为"重屏",该图无名款,宋元藏印均伪,但人物服饰及生活用品为五代遗制,至少可以反映周文矩画法的面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五代 黄筌 珍禽图 绢本设色 41.5×70公分

《写生珍禽图》上面用工细的手法绘有数十种鸟虫。其中有山雀、鶺鴒、斑鸠、蚱蜢、蜜蜂、牵牛、乌龟等。每种动物都描绘得十分精巧、肖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画幅的左下角有一行小字:“付子居宝习”,由此可知,这幅《写生珍禽图》是作者为创作而收集的素材,是交给其子黄居宝临摹练习用的一幅稿本。
黄筌(约903-965),五代时西蜀画院的宫廷画家。历仕前蜀、后蜀,官至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入宋,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宋初花鸟画两大主要流派。黄筌多画宫中异卉珍禽,徐熙多写汀花水鸟,故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谚。又因黄筌及其子居宝、居寀,弟惟亮等画格调富丽,遂成为北宋初翰林图画院优劣取舍标准,被称为“院体”。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五代 董源 潇湘图 绢本设色 50×141.4cm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宋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卷 纸本墨笔 34.6×207.5cm 

此图取材于佛教《维摩诘经》,描绘的是装病在家的维摩诘向奉佛祖释迦牟尼之命前来探病的文殊菩萨宣讲大乘教义的场面。全图意在表现维摩诘所具有的高深机智及其对佛教教义的巧思善辩。画中维摩诘坐于锦榻之上,精神矍铄地谈论教义,对面的文殊菩萨脚踩莲花,双手合十,对维摩诘的说法心悦诚服。画幅中部绘天女故意往大弟子舍利弗身上撒沾衣不坠的花瓣,令躲闪不及的舍利弗连忙振衣抖拂。维摩见此当即指出佛教应该视万物皆空的教义实质。 
此图有李公麟和金代的马云卿之作之争。事实上,无论作者是谁,该图代表着早期白描人物画的最高成就当是无可争议。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卷 绢本淡设色 纵24.8cm 横528cm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卷画面内容丰富生动,集中概括地再现了12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者用传统的手卷形式,采取“散点透视法”组织画面。画面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画中所摄取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在多达500余人物的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同时又具有情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 卷 绢本设色 51.5×1191.5cm

《千里江山图》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于青绿中间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观。 
王希孟十多岁入宫中“画学”为生徒,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其性可教”,于是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不久英年早逝。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南宋 赵佶 芙蓉锦鸡图 绢本设色 81.5×53.6cm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关注艺事、醉心书画的帝王,宋徽宗赵佶在位期间广收名画巨迹,编纂皇家绘画收藏的书画著录——《宣和书谱》与《宣和画谱》,建立翰林图画院并完善其制度,还依据自己的审美观念亲自指导画院画家的学习与创作。《芙蓉锦鸡图》无疑完美地体现出这位极具艺术修养的皇帝的美学思想。全图所用双钩法线条细劲,不仅花卉枝叶和锦鸡造型准确,芙蓉为锦鸡所压的低垂摇曳之态也能如实体现,加之色彩晕染得层次清晰,浓淡相宜,富丽堂皇中蕴涵端庄典雅的气质,堪称“形神兼备,曲尽其妙”。就构图而言,画幅左侧集中着芙蓉、锦鸡,与右上轻盈飞舞的蝴蝶遥相呼应,使得错综的布局显得密中见疏,揖让有度。以清瘦劲健的笔体写就的诗文和精致艳丽的图画更是互为辉映,相得益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绢本墨笔 120.8×167.7cm

画面近景,溪水清浅,岸边岩石裸露,石上杂树一丛,枝干蟠曲,有的叶落殆尽,有的画出老叶,用淡墨渲染。远处,寒烟苍翠,荒原莽莽,群山横列如屏障,天空清旷无尘,是一派深秋的景象。 
中国山水画取景构图的“三远”法则是郭熙首先总结出来的。“三远”即高远、深远和平远。《窠石平远图》标明了所采用的是“平远”法。郭熙解释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画中取景,视平线在下部约三分之一处,平视中使景物集中。自前景透过中景而望远景,层次分明,表现出纵深的空间距离,画面虽着墨不多,但境界阔大,气势雄壮,使人观之精神振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米友仁 潇湘奇观图 茧纸本 墨笔 19.8×289cm

米友仁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长子,父子两人共创“米家山水”。此图绘米友仁十分熟悉的潇湘奇观景致,深得其“变态万层”之“真趣”。开卷便是浓云翻滚,隐现出远山坡脚,随着云气的飘动变幻,逐渐显露出山形,重迭起伏的峰峦影影绰绰地展现于团团白云中。中段山川始露出清晰真容,主山屹立,尖峰高耸,树丛映带,沙渚数重,甚富高远和深远感。结尾处山色又渐趋淡远,唯近处林岸、草庐明晰。自首至尾,迷濛、清明以及远近、浓淡,几度变幻,奥妙莫测。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赵昌 写生蛱蝶图 纸本设色 27.7×91cm

图绘群蝶恋花的田园小景。轻灵振翅的蛱蝶起舞于画幅的上半部;秋花枯芦摇曳于画卷的底边。在物象表现上,作者用双勾填色法画土坡、草丛、蛱蝶。其勾线富于顿挫和粗细变化,墨色亦有浓淡轻重之分,敷色积染多层,特别是蛱蝶的翅翼更因积染而色彩浓艳厚重,从而与主要以植物色染就的草叶形成“轻”与“重”的对比。图中蛱蝶的形象最为传神,作者逼真地刻画了蛱蝶之翼薄如绢纱的质感、绚丽斑斓的花纹和蛱蝶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传神的笔墨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写生功底,使本图成为研究古代蝶种的形象资料。作者不愧有“写生赵昌”的美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北宋 崔白 寒雀图卷 绢本设色 25.5×101.4cm

图绘枯木及9只麻雀飞动或栖止其间的情景。9只小雀依飞鸣动静之态散落树间,自然形成三组。构图巧妙,布局得当,在动与静之间既有分割又有联系。
作者以干湿兼用的墨色、松动灵活的笔法绘麻雀及树干。麻雀用笔干细,敷色清淡。树木枝干多用干墨皴擦晕染而成,无刻划痕迹,明显区别于黄筌画派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尽管此图在形势、风格上还较为工致优雅,但在北宋花鸟画中占主导地位的平和、富丽的特色,在崔白的作品中已不见,反映了北宋宫廷花鸟画在审美感受上进入了新的阶段。崔白新创的花鸟画改变了流传百年的黄筌画派的一统格局,推动了宋代花鸟画的发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南宋 李唐 采薇图卷 水墨淡设色 27.2×90.5cm

司马迁《史记》中即有“伯夷列传”,伯夷和叔齐是殷的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立其三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要把继承权让给哥哥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说这是父命,不可违背,最后逃跑了。叔齐见状也离家出走。兄弟二人出走后先后投奔了周文王,周文王死后,儿子周武王要出兵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拦住姬发的马头谏阻,认为臣子造反讨伐君王是大逆不道的。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伯夷、叔齐深以为耻,表示决心不吃从周朝土地上长出来的粮食,于是逃隐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境),采食野菜充饥度日,最后双双饿死在山里。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划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李唐采用这个历史故事来表彰保持气节的人,谴责投降变节的行为,在当时南宋与金国对峙的时候,可谓是“借古讽今”,用心良苦。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南宋 马远 踏歌图 绢本设色 192.5×111cm

《踏歌图》是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传世名作,此图近处田垅溪桥,巨石踞于左角,疏柳翠竹,有几个老农边歌边舞于垅上。远处高峰削成,宫阙隐现,朝霞一抹。整个气氛欢快、清旷,形象地表达了“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的诗意。踏歌是民间一种不拘程式的娱乐形式,用足蹬踏而作歌之谓。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这幅作品,从总体上来说,虽然不是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南宋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卷 绢本设色 40×69cm

此卷图画分为四段,分别绘春、夏、秋、冬四时景象。画面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结合界画技法,精心构建庭院台榭等建筑,工整精巧,或富丽,或古朴。山石以小斧劈皴法出之,苍逸劲健,行笔设色严谨而注重法度,画中人物虽小而形神完备。整幅作品面貌古朴,笔法精严,极富南宋画院作品的特色。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南宋都城所在,高官显贵们的庭园别墅建造甚多,刘松年身为画院画家,长年生活其间,描绘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此图立意于表现士绅官僚优裕闲适的生活,画家的注意力从山川自然的野韵转移到人工营造修饰的景物,这种题材风格的转变,从侧面反映出南宋时期,一大批无心复国的官僚们,专注于享乐的生活态度。正如诗云:“暖风薰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南宋 李嵩 货郎图卷 绢本设色 25.5×70.4cm

这是一幅人物风俗画卷,画面上货郎肩挑杂货担,不堪重负的弯着腰,欢呼雀跃的儿童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货担上物品繁多,不胜枚举,从锅碗盘碟、儿童玩具到瓜果糕点,无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够发达的南宋时期,货郎们走街串巷,一副货担就是一个小小的百货店,货郎们不仅为偏僻的乡村带来所需的货物,也带来各种新奇的见闻,货郎的到来往往象节日般热闹,李嵩在图中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画家借助货郎这一题材表现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个侧面,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虽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却真实地记录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学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
画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线描勾勒,细秀的笔划辅以淡雅的设色,使画面古朴沉着。人物动态鲜明,无一雷同,显示出画家的写实功底。繁而不乱的货物描绘得一丝不苟,更显示了李嵩“尤长界画”的技巧。


辽金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赵孟 秋郊饮马图 卷 绢本设色,23.6×59cm

赵孟钌贸と寺硗迹芴遄非罂桃庑词担槐什还丁>咛寤缬辛嚼啵阂皇亲谔迫撕芍ǎ砩蟹岱剩蒙觯囊陨剿魇尘埃恕⒙怼⒕昂衔惶澹灰皇欠卤彼卫罟胫鳎誓宓帕τ谙咛酰⒅孛璺ㄓ胄蜗蟆⒅矢械耐骋唬皇┥剩阅右郧崛尽H寺砘械娜宋锞谱埃绺窦染摺案垂拧钡奶苹希执ㄓ舻奈娜似ⅲ幸欢ǖ拇葱滦浴4送际舴绿迫说墓け噬枭ǎ诓季稚细挥刑厣蠓性戮潘技扒宕暮肜⑼粲啥氐奶獍希岳丛蠲沂詹亍M舫`玉《珊瑚网》、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等书著录。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图轴 绢本设色 139.4×57.3cm

黄公望(1269-1354),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字子久,号大痴,又号一峰道人,晚号井西道人。父母早逝,继永嘉黄氏,其父九十始得之曰:「黄公望子久矣。」因而名字焉。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此图描绘的是苏州城西吴县境内天池山的景色。天池山与灵岩山、天平山一脉相连,峰巅矗立巨石,远望巧若莲花,人称“华山”。山一侧的半山坳中长年积有一泓碧水,名曰“天池”,故山之这一面亦被称为“天池山”。 
画面兼用高远和深远的构图方法。构图繁复,高坡陡崖错落分布,雄秀多姿。画家状物之笔虽较简略,杂树多用横点,山石作披麻皴,但线条却显得自然流畅,起落有序;笔法朴厚苍润,变化多端。设色采用“浅绛法”,多用淡赭,并以墨青、墨绿合染,冷暖互补,极佳地表现出山色的青葱与阳光的和煦。正如清吴修所云:“赭色微黄画里春,墨青墨绿染精神。”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吴镇 渔父图 绢本墨笔 84.7×29.7cm

在中国古代,渔、樵、耕、读,常常被文人士大夫视为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并常被用作文艺作品的主题,以表达作者避世遁隐的愿望,其中尤以“渔隐”的素材最为普遍。时至元代,汉族文人仕进无门,社会地位骤降,江南士人遭遇尤甚。于是,“渔隐”就更频繁地出现在绘画作品中,其中以吴镇的《渔父图》最为典型。吴镇善作“渔隐”题材的山水画,传世《渔父图》即有多幅,此图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幅。图中描绘江南水乡景色,平冈丛树,一渔父驾小舟逍遥于湖弯水色之间。全图墨色苍润,山石、树木、枝叶都注意到了墨色浓淡的交替运用,借以表现层次关系并突出主要物象。笔法多变,皴擦点染,均可看出作者高超的控笔能力。湖山间幽僻清寂的意境跃然纸上,给人以远离尘俗之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王蒙 葛稚川移居图 纸本设色 139×58cm

元代道教盛行,表现道教题材的绘画作品为数众多,此图描绘的是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携家移居罗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画面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丹柯碧树,飞瀑溪潭,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全画构图繁复,但层次井然,飞瀑、山径引导观者的视线层层深入,使画面气脉贯通,虽满而不迫塞。图中山石纯用水墨,皴擦点染兼参,干湿浓淡互用,勾画缜密,而树木、人物、屋宇则施以赭石、藤黄、花青,设色沉稳浑厚,极富古雅的韵致。整个画面谨严、深秀,创造出一幅理想的隐居环境。王蒙与葛洪虽然年代相隔久远且身份迥异,但在许多方面却有着相同之处:二人皆出自名门,都欲入世作官,却均遭世弃,最终都选择了避世隐居。此图是反映王蒙避世隐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倪瓒 容膝斋图 轴 纸本水墨 59.7×50.4cm

倪瓒(西元一三0一至一三七四年)字元镇,号云林、迂翁。家富饶,筑清閟阁蓄古书画,善山水,为元四大家之一。 
此幅是为友人周逊学所作。此幅笔墨无多但意境深幽,“疏而不简”,“简而不少”。他的这种笔简形具,注重抒写性灵的画格被后人称之为“逸品”。到了明代,更是“江南人家以有无为清浊”,其清标高格,在历代文人士大夫心目中始终被尊为“高士中的高士”。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元 钱选 幽居图卷 纸本设色 27×115.9cm

此图是钱选所绘的青绿山水画作之一。钱选的山水画以青绿设色为主,近师南宋赵伯驹,远溯杨隋展子虔、李昭道,运笔有生拙之趣,设色明快不失艳丽,布局张弛得度,疏密有致,自成风貌。论成就,钱选跳出两宋院体的窠臼,追求晋唐作风,在元初画坛独树一帜,对开创一代画风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赵孟钣搿霸募摇钡纳剿衔娜酥乇誓⑸幸馊さ纳竺拦勰睿退窍啾龋《院笫赖挠跋毂懵匝芬怀锪恕


明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戴进 关山行旅图 轴 纸本设色 61.8×29.7cm

戴进(西元1388-1462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据说他早年随著当地画家学画,以擅画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间,推荐入宫廷供职,由于画艺超群,享誉王公贵卿之间。不过,后来受到同僚的嫉妒与排挤,不得重用,怅然南归。放归后,在杭州仍然继续作画,从学者甚众,对当时画坛影响甚巨,后世称其为浙派之祖。 
本幅作品所取题材和布局均源自北宋李成、郭熙派系。图绘高远、深远的全景山水,画法呈集大成面貌。山川体势取诸家之长,高峻主山近李唐,近处垒石如郭熙,劲直松干仿刘松年,繁密苔点和树丛又取自盛懋,而且结合得妥帖自然。勾皴点染结合,干湿浓淡交融,中锋侧笔并用,圆润劲健交替,皴法多样,有斧劈、披麻、点子诸皴,点叶丰富,有夹叶、点叶、攒针诸法,显示出富有变化又十分纯熟的技艺。此图堪称戴进晚年精品。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吴伟 渔乐图 绢本设色 270×174.4cm

此图又名《溪山渔艇图》,渔乐图是吴伟经常描绘的题材,他浪迹江湖为职业画家时,熟悉下层人民,所绘渔乐、栖憩、耕读等内容,亦多取自现实生活,形象质朴,环境真实,境界自然,极少文人稳逸画中的理想化色彩,此图即为一例。此图画法不拘一格。劲健的用笔,淋漓的水墨,源于南宋马远、夏圭;断续短促的山石勾皴则近似戴进;形同“披麻”的皴法和浓淡有序的墨色又受元人影响;而迅疾的用笔和雄阔的气势则显现自身本色。与他创作的其它渔乐图相比较,此图更多集大成特色,故当绘于技艺精熟的晚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蓝瑛 白云红树图 绢本设色 189.4×48cm

蓝瑛(1585-166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晚年笔力蓊苍劲,气象峻,有人许其与文征明、沈周并重。
本幅为蓝瑛74岁作,用没骨法以石青、石绿色画山石,用朱砂画小草,树叶也用浓艳的红、黄、青、绿没骨点出,云用白粉渲染。画面色彩浓重丰富,却又典雅清新。自识“张僧繇没骨法”,实为画家自己独创的画风,此幅为蓝瑛青绿重彩画的代表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吕纪 残荷鹰鹭图 轴 绢本水墨 190×105.2cm

吕纪(活动于西元1439~1505年间),浙江宁波人。字廷振,号乐愚,亦作乐渔。吕纪为明代中叶著名的宫廷花鸟画家,孝宗弘治间值仁智殿,官至锦衣卫指挥。花鸟初学边文进(活动于1403~1428),后摹仿唐宋诸名家,结合工笔、写意法,呈现出多种面貌,颇具个人特色。 
画面描绘了秋日荷塘中惊心动魄的一幕,苍鹰俯冲搏击白鹭,白鹭冲进苇丛深处,希图逃脱。众鸟或纷纷躲避,或受惊鸣叫。劲风吹动芦苇残荷,更添肃杀之气。作者把握住禽鸟的自然特征,赋予了戏剧化的情节表现,使画面具有扣人心弦的感染力。画家用写意的笔法画出枯败的荷叶,效果逼真,体现出高超的水墨控制能力。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 纸本设色 36.8×855cm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自称石田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岁前师王蒙,中年后以黄公望为宗,晚乃醉心吴镇,期间又兼参南宋夏圭笔意,然皆能出入变化。用笔劲捷有力,佈墨含蓄蕴藉,融揉参杂,而具自家风貌。其画以水墨山水为主,另其写意花卉鸟兽亦甚佳,其影响后人既深又远,无愧称明四大画家之首。 
此图为沈周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之作。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后被焚毁作两段,分别辗转流传,今前一段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一段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沈周此幅临作基本上保留了原作被毁以前的面貌,故这幅作品除具有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还具有重现黄氏原作的重要意义。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文徵明 东园图卷 绢本设色 30.2×126.4cm

文徵明(1470-1559),江苏长洲人。画师沉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姪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中山王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辟作别墅,更名“东园”。《东园图》是他晚年细笔的精品。画上景物多用空勾填色,墨线细劲连绵,笔意古拙,赋色清丽秀逸,晕染精细,正如王原祁所言:“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全图虽以青绿设色法为之,却丝毫不见工匠之气,充盈于画面的是闲适雅致的文人气息,画中人物颇有魏晋之际名士的风神格调,这是文氏此类雅集题材绘画超乎常人之处。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唐寅 王蜀宫妓图 绢本设色 124.7×63.6cm

唐寅(1470-1532),吴县人。字子畏、伯虎。号六如,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擅诗文书画,尤以画艺见长;初师周臣,继而研学李唐、马远、夏圭,山水独具一格。 
《王蜀宫妓图》描绘的是五代前蜀后主王衍的后宫故事。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待君王召唤侍奉。唐寅创作此画,则旨主揭示前蜀后主王衍荒淫腐败的生活,寓有鲜明的讽喻之意。
此图为唐寅人物画中工笔重彩一路画风的代表作品,显示出他在造型、用笔、设色等方面的高超技艺。仕女体态匀称优美,削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既吸收了张萱、周昉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又和谐,浓艳中兼具清雅。作品画风带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仇英 玉洞仙源图轴 绢本设色 169×65.5cm

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生卒年不详,近人据著录及画蹟研究,考订约生于弘治甲寅(一四九四年),卒于嘉靖壬子(一五五二年)秋冬之际。少时尝为漆工、画磁匠,后学画于周臣,特工临摹,颇能夺真,精丽豔逸,无惭古人。山水、人物、楼台界画,靡不精细入神。为明四大家之一。 
作品取景宏阔,结构严整,层次清晰,布局有序,景物繁杂而不拥塞,人物虽小但刻画精细,位置突出,反映出画家在驾驭复杂场景、安排主从次序方面精深的造诣。在幽美宁静的意境中表现了一种明快的情调,健康的意趣,在同类作品中颇具特色。
此图用大青绿设色,细劲的线条勾勒轮廓,浓艳的石青石绿渲染山石,同时融以细密的皴法,追求色调的和谐,在宗法南宋青绿山水大家赵伯驹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代表了仇英青绿山水的典型画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徐渭 花竹 轴 纸本水墨画 337.6×103.5公分

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担任闽督胡宗宪的幕僚,名重一时,但也受其连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动,自杀数次未成,又因多疑杀妻而入狱,晚年则以写书卖画为生。他可能是中国艺术史上行迹最为狂怪的艺术家之一。 
徐渭兼长诗文书画,也是重要的戏曲作家。但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其画风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虫、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闻名。图中画一架葡萄,叶片茂盛,藤蔓缠绕,果实累累。作者以草书笔法作画,行笔豪迈而不肆野,叶、果用淡墨加胶矾挥洒,墨气淋漓酣畅,产生了极佳的晕散效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林良 灌木集禽图卷 纸本淡设色 34×1211.2cm

林良以画花鸟著称,主体多属富野逸之趣的禽鸟,如苍鹰、芦雁、寒鸦、麻雀、雉鸡、喜鹊等,也喜绘群鸟聚集景象,品类众多,情态各异,极富自然天趣。这幅长卷即为集禽图巨构。本幅作品布局采用平面散点的结构手法,移步换形,层层展开,疏密相间,动静结合。禽鸟动态逼真,情状各异,枝叶纵横交错,杂而不乱。古木老树、枯枝落叶已显现出萧索秋意,然群鸟骚动不拘的活泼天性,却使丛林依然充满蓬勃生机。此图画法以水墨为主,略施淡彩。禽鸟勾染相间,工写结合,洗练准确,笔简神完。灌木丛林用写意法,然也放而有度,不离规矩。全幅气势宏阔,景象万千,为林良存世的精品巨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董其昌 仿黄公望山水 纸本水墨 25.7×207cm

董其昌(1555-1636),江苏华亭人。万曆十六年(1588)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领袖,理论与创作兼长,收藏丰富而精于鉴赏,历代书画作品若经过他品题,则身价马上高涨。他所提出的南北宗传统之说,与其书画风格皆对当时及之后三百年艺坛影响甚巨。 
此图是董其昌62岁时临仿黄公望笔意创作的山水画精品。图中峰峦绵延,于高低错落中显现出逶迤起伏的节奏感。在移步换景的设陈布势及草木树石的勾描笔法上均可见董氏对黄公望绘画艺术的传神表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陈洪绶 荷花鸳鸯图 绢本设色 183×98.3cm

陈洪绶(1599-1652),浙江诸暨人。在绘画方面,他专工人物,旁及花鸟、草虫、山水,无所不能。他喜欢用夸张手法来作画,是晚明变形主义画风的大家。此外,他又参与版画的製作,对晚明版画艺术的提昇贡献匪浅。 
此图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为题,花朵清丽,或含苞,初绽、或怒放,多姿多态;枝叶带露,娉婷舒展,俯仰欹侧;湖石雄奇,锐利坚崚,厚重沉凝。两只彩蝶在空中翩翩起舞,一对鸳鸯在水面戏水悠然,一只青蛙正隐伏于石后的荷叶上觊觎甲虫,给画面平添了几许生机与意趣,从中可见画家善于观察的细心与状物精微的匠心。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明 朱瞻基行乐图卷 绢本设色 36.7×690cm

明代宫廷绘画中有一类表现帝王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此幅描绘明宣宗朱瞻基便服簷帽在御园观赏各种体育竞技表演的场面。画面上从右至左依次为射箭、蹴踘、马球、捶丸、投壶,场面宏大繁复而又具体入微,生动地表现出当时宫中的文体娱乐活动。由于要反映特定的地点和环境,所以描绘了大量的建筑。此卷以工整细腻的写实手法按照历史原貌对明代皇宫的楼台殿阁作了既真实又概括的描绘,是研究明代宫廷历史以及皇家建筑的重要资料。


清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王时敏 仙山楼阁图轴 纸本墨笔 133×63.3cm

王时敏(1592-1680),江苏省太仓人。祖王锡爵万曆时官至相国, 父王衡为翰林编修。锡爵喜与名士结交,曾邀请董其昌(1555-1636)、陈继儒(1558-1639)至支硎山与王衡一起读书,时敏也儒染文风,研习书画,从小奠下良好基础。万历四十二年(1614)时敏入京拜官,四十九岁出使闽南,因过度劳碌辛苦,至南京发疟病倒,因而辞官隐居于太仓郊外之西田,此段时期优游于笔墨之中,作词、书画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此图是王时敏为友人陈静孚之母七十寿辰而作。采用全景式构图,以散点透视的方法描绘景物,近景双松清晰挺拔,远景高山连绵巍峨,所画内容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十分契合祝寿的主题。其次,在笔墨表现方面,继承董巨(董源、巨然)、元人的笔墨传统,尤其是黄公望的画法,以仿古见长,具有程式化的特点。笔法精绝老到,为王氏晚年佳作。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王翬 康熙南巡图 第九卷钱江至绍兴 絹本設色 67.8×2227.5

王翬(1632-1717),江苏常熟人。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乌目山中人、剑门樵客。少即善画,继得王鑑(1598-1677)、王时敏(1592-1680)指授,并随之阅览各地珍藏,藉机临摹名蹟,因能笔参古今,貌含南北。画技之精熟为清代第一。 
《康熙南巡图》共十二卷,描绘出康熙帝第二次巡视江南的沿途盛况。本卷表现南巡队伍离开杭州,乘船横渡钱塘江,过萧山县城,安抵绍兴府的场面。卷尾描绘康熙帝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的大禹陵,进行拜祭活动后,在大禹庙前,接见地方官员和士绅的情景。玄烨立于华盖之下,带刀的侍卫四周环绕,戒备森严,群臣与乡绅在皇帝必经的路旁垂首跪迎,毕恭毕敬。江南胜景于绢素上纤毫俱现,图中人物大不逾寸,而眉目神情皆有细緻刻画,显示出参与创作的画家们的巧妙构思与精湛技巧。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王原祁 神完气足图 轴 纸本墨笔 137.2×71.8cm

王原祁(1624-1715)江苏太仓人,清四王之首王时敏(1592-1680)孙。天资秉赋及努力,二十八岁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八叔王炎的引荐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补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鑑定内府书画。后入直南书房,担任御前染翰,专为皇帝作画,且是清代画论的精髓所在。 
此图是王原祁仿董、巨山水之作,据题系为其弟子明吉而作。明吉即王原祁四大弟子之一的金永熙。王原祁以“神完气足”为主旨教导明吉习董、巨山水,他认为董、巨绘画具有“全体浑沦,气势磅礴”的特点,要体现这种特点,须章法通透,渲染分明,然能做到匠心独运、幻化出神实属不易之事,因此,该作全以块石堆积成山,笔墨浑融而层次清晰,以密不透风之势而求神完气足,这是画家积一生画学为弟子所作的绘画范本,是其晚年杰作之一。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恽寿平 双清图轴 绢本设色 88.5×54cm

恽寿平(1633-1690),江苏武进人,小时候就跟随伯父恽向(1586-1656)学画,以没骨花卉闻名,不钩花叶、枝榦的轮廓线,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花朵叶形,创出独特风格。 
本幅是恽寿平55岁时所作。以“双清”为画名是因为梅花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格而水仙以淡色疏香和清气逼人的特性同被视为传统绘画题材中的“清物”。作者以活泼多变的表现技法成功地展示出梅花、水仙暗香浮动的美感。全图不刻意求工、求似,唯求自然天趣,揭示出恽寿平一向所追求的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龚贤 溪山无尽图卷 纸本墨笔 27.7×726.7cm

此卷为笔墨功力深厚的龚贤亦“十日一山,五日一石”潜心创作,历时二年多才完成的力作。 
全幅虽绘秋林草屋,流泉飞瀑等景象繁多,但穿插有致、有条不紊。留白处的虚与浓墨点染处的实互为映衬,画面饱满而又不失空灵。山石用“积墨法”,以笔含墨,层层积点石面,将山石向背虚实块面体积以及雨后的湿润之感都真实地表现出来。此卷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浑润丰华的景象,同时也较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石涛 搜尽奇峰图卷 纸本墨笔 42.8×285.5cm

此图是他50岁云游京师所作。图中有一段对长城的描绘,这不仅是长城图像首次在山水画中出现,同时,也印证了此画的写实性以及作者所提倡的师法造化“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美学观。该画在表现上,于奇险中见雄浑,严谨处寓虚空。虽看似笔墨豪放,皴擦点染尽在无意,而在整体上却把握了峰峦层次,云气走向及林木隐现的神韵。特别是,它的构图虽然充塞满纸,却丝毫不失疏朗空灵,这的确是只有搜尽奇峰才能炼就出的本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朱耷 猫石图卷 纸本水墨 34×218cm

此图为朱耷71岁所作。全幅景致简洁,绘一只白猫蹲于石巅上拱背缩身,与山石浑然合成一体。它闭目养神,全然无心观赏四周荷花、兰花等俏丽的景致。作者显然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意识作了巧妙而含蓄的结合。他以心静如水的猫暗喻自己在清王朝统治下不闻不问,远离世俗的隐遁行为。图中荷叶及无名花草以墨气淋漓的泼墨法绘成,与白描勾勒,寥寥数笔的猫、石形成视觉上的黑白对比,不同色调的深浅变化,丰富了画面的空间层次,从而使全卷既充实又空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精选
清 郎世宁 乾隆皇帝大阅图 绢本设色 332.5×232cm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中国名郎世宁。意大利米兰人。耶稣会教士,二十七岁来华传教,后以绘事供奉朝廷,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鸟兽;动物中,以马画最多,亦最传神。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弘历亲临南苑检阅八旗军的队列及各种兵器、火器的操练活动,乾隆每3年大阅一次,以壮军威,鼓士气。本幅系弘历29岁时的戎装像,精神焕发,亦系郎世宁的盛年佳作。但此时画家对传统中国绘画尚处在学习阶段,图中的表现技法基本上是采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而取得了西方细笔油画的艺术效果。作者减弱了对景物、人马的素描手法,以平光处理明暗,线条在起到轮廓线的作用后几乎被色彩隐去,天空中云彩的画法全出自西法,近景的草叶近乎西方的静物写生,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实山水的一些程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