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下)

标签:
斗拱藻井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隆福寺屋檐 |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
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下)
——斗拱与藻井
第一次知道“斗拱”和“藻井”,是四年前参观首都博物馆“城市建筑厅”听一位专家志愿者做讲解的时候。那位来自北京某大学的L教授退休后志愿到首博服务,为观众讲述古都北京的文明史和中国的建筑发展史。渊博的知识、通俗的解说,吸引了一拨又一拨观众,其中也包括我们,两个刚刚对中国古建筑发生兴趣的“老青年”。
记得L教授走到一个巨大的木制建筑构件前对我们说:不要小看了这个似乎并不起眼的东西,它的名字叫“斗拱”,是中国建筑最具神韵的构件。中国的建筑结构与西方不同,西方建筑以砖石为主,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而大型木建筑必用斗拱。斗拱置于梁架之上,屋盖之下,它的作用一是把上面屋盖的压力均匀地传递给下面的柱子;二是调整梁架之间的剪应力;三是把翘脊飞出去……。L教授又指着展厅顶部一个八边形彩绘木构件告诉我们:这是“藻井”,一般安在殿堂的天花板正中。因为木建筑怕火,而“井”里绘有龙,可以镇火。虽然主要是象征作用,但它也是中国建筑中独有的东西。
恕黄鹂无知,在此之前对建筑学方面的东西几乎一窍不通,斗拱和藻井让我们睁大了眼睛。尽管一时还不能领略它们的“神韵”,但斗拱精巧的结构、神奇的功能,藻井独特的想像、夸张的造型,一下子让我们记住了它们。一年后,我们参观“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再次看到了对斗拱、榫卯、藻井等木制构件的专题介绍和展示。我们还发现,许多关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书籍都有关于它们的论述。“斗与拱,均为我国木结构建筑中的支承构件,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探出的弓形肘木叫拱,拱与拱之间的方形垫木叫斗。斗拱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形式优美,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一个主要特征”。“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架构间。唐宋时,形体硕大,间距疏朗,除传递荷载和增加出檐的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结构层的一部分。明清以后,尺度缩小,密度增加,装饰作用突出”。
我们用相机拍下了古建博物馆玻璃展柜里的斗拱模型。这次见斗拱,已不再觉得陌生,而是感到挺亲切。自首博L教授启蒙之后,凡参观古代建筑,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抬头张望,在高大的立柱顶端与粗壮的横梁、额枋之间寻觅斗拱的身影;在天花板的中央位置观赏被请上天棚的藻井盘龙。现存的古代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居多。正像博物馆所说,明清以后的斗拱,装饰作用突出,所以我们见到过形式各异、构造繁复的斗拱。它们或一层层倒悬在屋檐之下,或一行行排列在横梁之上,托住翘起的飞檐,让飞檐凌空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而斗拱本身也被施以彩绘,或做成各种造型:祥云、花卉、飞禽走兽、甚至还有神仙老道……。材质上,除了传统的木质斗拱,许多砖石结构的建筑还大量使用石质仿木斗拱,既增加了灵动的感觉,又显得格外稳重。据说世界上三大建筑体系中,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
时光终于走到了2010年。在东海之滨、黄浦江畔,一座史上最恢弘最壮丽的“斗拱”建筑诞生了,它就是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上的“中国馆”。四根粗壮的方形立柱,擎起斗状的主体建筑,而托住层层向外向上伸展的巨大“屋盖”的,正是那些横横竖竖整齐排列的长条“方木”(当然它们肯定不是真正的木头)。据说这一设计正是从传统斗拱中获得的启示和艺术灵感。“斗拱层层叠加,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设计者还突破了传统斗拱的繁缛与复杂,采用简约洗练的直线条和单色“中国红”,使这一标志性建筑充满了现代美感,令人遐想无限。去年十月份参观世博会时,我们长久地仰望着古风今形的中国馆,好像突然间领悟了斗拱这一传统建筑构件的独特神韵……。
说完了斗拱,再来说说藻井。藻井的“藻”字,似有华美、华丽、华藻繁缛之意。光看字面,已猜到藻井强烈的装饰意味。它是我国传统建筑顶棚上的一种高级装饰造型,多做成方形、多边形和圆形的凹面,上有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佛像座之上。北京隆福寺的正觉殿有一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大型藻井,原置于殿内佛祖释迦牟尼坐像之上,是国家一级文物。这个藻井的设计很富想象力,雕刻技艺复杂、精巧。藻井的每一层都雕有彩色云纹,最上一层是存星1400颗的“星象图”,依次是二十八星宿神像、仙人天女、三重天宫楼阁,最外围的方形井枋四角还有铜铸的(也有说是木雕的)四大天王。据说此藻井是北京所有古建筑藻井中独一无二的珍品,1976年地震时受到破坏,后被拆下一直存放在北京黄寺。
幸运的是,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艰难修复,隆福寺藻井已基本恢复了原来的面貌,目前它被收藏在先农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太岁殿中,是古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请浏览附图:
01: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斗拱模型

02:清式斗拱示意图

03:斗拱的承重结构可使屋檐较大程度外伸

04:明清以后,斗拱的尺度缩小,密度增加,装饰作用突出

05-07:斗拱或一层层倒悬在屋檐之下,或一行行排列在横梁之上,托住翘起的飞檐,让巨大的屋脊凌空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故宫建筑)



08:故宫“铜壶滴漏”时钟。重檐下可见整齐排列的斗拱

09:颐和园“云辉玉宇”牌楼上也装饰了许多斗拱

10:颐和园“宝云阁”,俗称“铜亭子”。重檐歇山顶的屋檐下装饰着“铜斗拱”。

11: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下精美的石牌坊。檐下可见“石斗拱”。

12:中山公园“保卫和平”牌坊上的蓝色琉璃斗拱

13:河北易县清西陵“慕陵”石牌坊檐下的斗拱

14:第四十一届世界博览会“中国馆”
16:仰视“隆福寺藻井”,隐约可见最上层(中心位置)的“星象图”和圆形藻井外围四角站立的“四大天王”雕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