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六朝古都之——南京梅花山
(2015-02-02 11:30: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网上旅游资料 |
梅花山是南京东郊、钟山南麓的一座小山岗,位于明孝陵的正南面,因山上遍植梅树而得名.
梅花山是三国时东吴孙权的墓,原名孙陵岗,又名吴王坟。孙权掌权后,定都秣陵(南京),并改秣陵为建业。据文献记载,孙权死后葬在朝阳门外第三个山岗,这个山岗因而被称为孙陵岗。同时葬在此处的还有孙权的夫人步氏、后妻潘夫人,据说太子孙登也葬在这附近。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修明孝陵地宫时,有人请示朱元璋,如何处理孙陵岗。朱元璋说,孙权是一条好汉,就让他为我把守大门吧。因此孙陵得到完整的保存。
南京植梅,始于六朝时期,相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1929年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陵园管委会在孙陵岗栽种了大片的梅花。此后,孙陵岗逐渐成为南京人游春赏梅之地,称呼孙陵岗的越来越少,梅花山则代之而起。
每逢初春去东郊踏青赏梅,已有三十载了。无数次的探访,也见证了梅花山的巨大变化。以前只有一座孙陵岗有梅花,而且都集中在南坡,北坡甚少。渐渐地,北坡、西坡都种上了梅树;再往后,“香无涯”阁东西两侧,也辟为梅园。几年前,梅花谷里搬迁掉了办公用房和职工宿舍,经过整饬、又栽种了上万株梅树。现在,梅园面积1500多亩,梅花3万5千树。当梅花盛开的时候,站立观梅轩,放眼四周,树如海、花如潮;徜徉梅花谷,花间林外,香扑面、春醉人。
赏梅,除了用眼看、用相机记录外,偶尔也附庸风雅,写上几首小诗。一九八五年初春的一天,与电大的两位同学游览梅花山,薄暮时分正欲归去,忽然兴起,吟成七绝一首:“联袂穿林踏夕辉,嫩红几点沾轻衣。误行深处识来径,携得香风两袖归。”一九八七年的一场春雪过后,独自前往梅花山赏梅,踏着薄薄的积雪,嗅着谈谈的清香,一时有感,也吟成一首七绝:“梅林踏雪日迟迟,振翅冬禽带晓飔。莫道天寒春尚远,红梅绽破傲霜枝。”现在呢,年年梅花只相似,而赏花的人已从青年步入中年,诗兴也消减了许多。
梅花,民国时曾作为国花,现在是南京市的市花。为何国人如此爱梅呢?窃以为,绝不仅仅是种植梅树有上千年的历史,也不仅仅是自古就有赏梅之习俗。古人用大量的诗文讴歌她,用大量的绘画来表现她,并尊她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就是因为人们赋予梅花君子般的品格,就是因为梅花蕴含了凌寒而不争宠,高洁而不庸俗,淡雅而不浓艳的内质。可以信手拈来的有:“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词);“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词)。上述诗句,无不表现出人们赋予梅花的儒家精神和君子情怀。
梅花山,位列四大梅园(另三个梅园分别是武汉东湖梅园、无锡梅园、苏州香雪海)之首,已连续举办十六届“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现正以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逐渐成为全国的梅文化中心。
(2011年3月9日)
(上图:下山途中)
(上图:梅花山前生意兴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