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霜浦归鱼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纵141厘米横89.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画山水,近学赵孟睿妒畛伞⒐酢7缇白髁帜抉绞⒎迓推鸱懈咴丁⑸钤丁⑵皆渡酱ㄖぁ4嘶怨け饰,而又有多种变化,运思布局细密精整,法度严谨,笔墨丰润,有雄伟的气势。画面取近景布局,林木参天,窠石流泉,人物刻画细致,树石笔法遒劲秀润,皴染细润、笔法坚法,山石质感极强,呈现较多郭熙画法遗风。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澄江寒月图》元 赵雍 扇页
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4.8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赵雍(1289—约1360),字仲穆,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赵孟畲巫樱剖榛汀F浠艹屑曳ǎ萌寺怼⒅袷吧剿4送济杌娴氖嵌菇虾碌笨盏木吧粕暮掠肓锨偷暮缬牒泼斓慕颓宓圃兜脑渡叫纬啥员龋娲丛炝饲搴踉兜囊饩场;乙韵感≈拭杌妫史榛疃啾洌し旁擞们〉保乖煨图崾刀秩魍眩媚ǖ嘁耍浠岣唬派卵徘宓扔兴位常志咴似省
《汉苑图》元 李容瑾
绢本水墨纵156.6厘米横108.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容瑾,字公琰,生卒年不详,约在至正初。界画、山水师王振鹏。《汉苑图》画华丽的楼阁台榭建筑在高岭上。以天空、树木、远山为衬景。界画工整,折算精确。画家以无限精细的手笔,描绘出规矩严谨而结构复杂的建筑物,布局有致,层次分明,既繁复精致,又富丽堂皇。
《六君子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61.9厘米横33.3厘米上海博物馆收藏
倪瓒(1301-1374), “元四家”之一, 字元镇, 号云林, 别号幼霞生、荆蛮民、奚元朗、净名居士、朱阳馆主等,
常州无锡梅祗陀村人。出身江南富豪, 家境十分富裕。倪瓒早年丧父, 由长兄抚养成人。《六君子图》写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 疏密掩映, 姿势挺拔。图的上部有远山地抹。全图气象萧疏, 近乎荒凉,
用笔简洁疏放。此图后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拥披陀, 居然相对六君子,
正直特立无偏颇。”《六君子图》因此得名。
《渔庄秋霁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 纵96厘米 横4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信奉道教(全真教), 崇尚佛学, 常与和尚和道士们为友, 也许因研习佛道之故, 养成他孤僻狷介的性格, 加之他爱洁成癖,
故世人称他为“倪迂”。倪瓒主张作品要表现画家的“胸中逸气”, 强调主观意兴的抒发, 反对刻意求工、求似, 曾云:“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逸气耳!”《渔庄秋霁图》一画是倪瓒山水画典型风格的作品。近景是平坡,
上有杂树五六枝, 中景是一片空白, 实为浩森的湖水, 远景是低平的峦头,境界极为旷远。此画墨法浓润,
与他晚年一意平淡的风格稍有不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幽涧寒松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59.7厘米 横
50.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 以侧峰着纸, 稚嫩中见苍老,
简淡中见厚重。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他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对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
《古木幽篁图》元 倪瓒 纸本墨笔 纵88.6厘米横3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画一平坡之上立一巨石,石边一寒树独立,树旁又有双竹挺立,并分向左右弯曲生长,其周围亦有细篁数丛。构景简洁是倪云林画的突出特色,此图亦通过一石、一树、数竹这极简之景构成一个荒寒萧疏的意境。画中笔法疏率,画树以鹿角法,画石以折带皴,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画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此图中上方有作者自题诗一道:“古木幽篁寂寞滨,斑斑鲜石翠含春。自知不入时人眼,画与皎溪古遗民。”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容膝斋图》元 倪瓒 纸本水墨纵74.4厘米横35.5厘米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少小聪明, 早年专意读书, 家中清秘阁藏书数千卷, 经史子集, 佛道经典, 他都专心阅读批校, 所藏法书名画,
亦悉心临学。其书法天然古淡, 有魏晋人风格。倪瓒隐居于太湖四周的宜兴、常州、湖州、松江一带, 常领略这里秀丽清幽的湖光山色,
他的画也多取材于此。此画分近、中、远三景, 近处作平坡, 上植数枝树木, 间或缀以茅舍亭阁;
远处作峦头或低矮的土坡。作为近景与远景之间的过渡部分则多为大片空白, 不着一墨, 是为湖水。
《水竹居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55.5
厘米横28.2厘米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倪瓒宗法董源,参以荆、关,创折带皴法,常写萧疏简远的景色,为“元四家”之一。此图写一仙居景致,平静的水面环绕着一段坡石,几株大树簇生其上,枝叶扶苏。树后一岸边空地上,树间茅舍掩映,屋后竹林茂密。远处高大山坡下,林木葱郁,相比而生。整个画面弥散着幽静、清凉的气氛。画中笔墨沉实,赋形具体,为画家中年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雨后空林图》元 倪瓒 纸本设色 纵63.5
厘米横3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以画水墨山水见长,少作设色,《雨后空林图》即为其少有的设色作品之一。而且,倪瓒的多数作品,写景极简,而这件作品则写高大山川,景物丰富。画面描绘一高大的山岭,细瀑从山涧穿石而下,汇入山脚一片水域之中。山前,一条小河蜿蜒曲折,缓缓流动,石桥横跨,水波不兴。两岸地势低平,疏林空落,林下一间屋舍,人去屋空。画中山石多用披麻、折带皴,干笔淡墨,浓墨点苔,敷色清淡温和。整个画面布局充实饱满,平稳而有变,景象开阔,意境清淡萧疏,雨霁林空之景,宛然目前。
《具区林屋图》元 王蒙
绢本设色纵68.7厘米横42.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约1308—1385),元四家之一。字叔明,号黄鹤山樵,一号香光居士。吴兴人,赵孟钔馑铩T龉袄砑洹惫僦埃登逑行」伲颉坝雎摇保橐黄鹤山(今浙江省余杭县东北),入明后,下山出仕,“洪武初,为泰安州知州”。不久因胡惟庸案株连入狱,洪武十八年九月死于狱中,享年80余岁。此画设色山涧树林,木屋亭台与淙淙溪流,画面意境清幽宜人,高士隐身于此,其乐融融。
《春山读书图》元 王蒙 纸本墨笔 纵54.4厘米横2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与黄公望、倪瓒等名家交往甚密,曾得到黄公望指点。王蒙远宗王摩诘(王维),对董源、巨然的山水用功尤深,能自出新意,并且以大自然为师,独具面貌,是元代末年富有创造性的山水画大师。其山水布局,画得密,画得满,满而不臃,密而不塞,用笔繁复而又富有层次和空间感。《春山读书图》是王蒙在晚期探索一种平面化的山水样式的产物。这幅作品完全是用短促、干涩且多为解索皴的笔触完成的,绝无王蒙以往惯用的渲染和丰富的皴擦。然而却有一种非常微妙的美感和视觉效果。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丹山瀛海图》元 王蒙 纸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8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丹山瀛海图》画东海蓬瀛诸岛壮丽奇伟之景。洲岛环海,水际浩淼,舟樯扬帆远行。岛上山峦重叠,乔松挺立,琼阁楼宇深藏其间,岛屿之间长桥卧波。山石多用解索皴,焦墨点苔,杂树则用夹叶、勾叶、点叶诸法。此图画法细密,景色奇丽,意境开阔。在王蒙作品极为少见。画上自题“丹山瀛海图,香光居士王叔明画”。钤白文“黄鹤山樵”。卷后有明·项元汴题记。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丹山瀛海图》元
王蒙纸本设色 纵28.5厘米 横80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 [转载]元代传世山水画赏析(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青卞隐居图》元 王蒙
纸本水墨纵140.6厘米横42.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