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简单”与“复杂”----由两个教学片段想到的
(2015-01-05 15:18:49)
标签:
历史教学“简单”与“复杂”两个教学片段 |
分类: 博主教育教学及校本课程集 |
刘向荣:历史教学中的“简单”与“复杂”----由两个教学片段想到的
作者:刘向荣(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http://s.teachercdn.com.cn/ver_teacher_static/StudyGuide/chuzhong/lishi/jfyj/33L111022201.html
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上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设计的问题很多,但从某种意义上抽象,可大致概括为由“简单”到“复杂”,再由“复杂”到“简单”,“简单”与“复杂”如此循环往复,初中学生就能将书本表面知识学“活”,也容易记得更牢靠。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教学实践中两个“简单”问题的教学片段为例,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开头讲述了三国和西晋的朝代更替,这种更替对于历史教师是“小问题”,但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这一“简单”问题则可能是不简单的“大问题”。为此,我先将这一看似不值一提的“简单”问题“复杂”了一番,设计了“曹操是否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三国存在了多少时间”两个问题,然后寓“简单”问题于“复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在参与的基础上,最后加以总结,再回到“简单”。
教学片段1:
师:曹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吗?
生1:是的,他建立了魏国。
师:是这样吗?魏国究竟是谁建立的?
生2:老师,他回答的不对。魏国是曹操死后,由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
师:对,请大家注意,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的。由此,曹操还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吗?
生1:不是。
师:曹操是什么时候的历史人物?
生2:东汉末年人。
师:讲的很对。曹操是东汉末年人,而非三国时期的人。
教学片段2:
师:三国中最先灭亡的是哪一国?
生1:蜀汉。
师:蜀汉是由谁灭亡的吗?
生1:西晋。
生2:不对,是被曹魏灭亡的。
生3:老师,他说的也不对,准确的应该是控制曹魏政权的大将司马懿灭亡的。
师:哪一个更准确?请看书中第一行。
众生:(齐看书,得出)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控制了魏国大权。蜀国被魏国灭亡。
师:曹魏虽然灭掉了蜀汉,但其命运如何?
生4:266年,司马懿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曹魏,建立西晋。
师:计算一下,三国前后存在的时间是多少年?
生5:从222年到266年,共34年。
师:为什么?
生5:222年是孙权称王、三国最后正式形成的时间;266年魏国灭亡、西晋建立的时间。
师:是这样吗?三国到底是哪一年开始?吴又是哪一年由谁灭亡的?
生6:三国应该是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开始的,而吴国是280年魏国灭亡的。
生7:他说的前面对,后面错。吴国是280年被西晋灭亡的。
师:哪一种看法对?
众生:(看书后,得出)吴是280年被西晋所灭亡。
师:由此三国前后存在了多少年?
生8:应该是280年减去220年,总共60年。
师:对,三国应该是从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开始,一直到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前后延续约60年。
反思:三国和西晋的朝代更替,这一内容对历史教师虽然简单,但对于初一学生则不简单。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才开始比较有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他们原先的历史知识往往与史实是有一定出入的,这种出入不仅表现在历史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而且还表现在对一些历史“简单”问题的掌握也往往是大而化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要转变教学的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就是其中重要方法之一。为此,教师要眼睛向下,再抓大问题的时候,还要注意从“简单”问题处入手,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寓“简单”问题于“复杂”教学之中,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从而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历史“简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