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迷失在地图上的每道短暂光阴 |
被遗忘的时光,总使人不免掠过《无间道》中梁朝伟饰演的陈警官在卧底生涯中仅有的几次被这首蔡琴试音曲撩动心弦的镜头,对他悲情的一生,充满敬意又难免嗟叹,故事叙述的是上世纪90年代HK社会不为人知的一面和一个警察无间生活的反复轮回。回到现在,时光如梭,白马过隙,“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豪言在激励着70年代后几年的这辈人从迷失到清醒、彷徨到执着,自觉或不自觉得踌躇着前行。
时间和地点,两个普通的生命元素,是怎样剧烈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时间具有遗忘性,在坐标中随着年轮的前行而相对后退;地点,一个巧妙的交叉点,可以是永恒的纪念,也许是古老的标记,催人勾起那些被遗忘的时光。天龙屯堡(PU)是此次桂黔之行的最后一站,它的存在像是一段时空的定格,使人得以感受到大明江南生活的原貌在此地的保留和延续,体会到传统的固执遗传性和强大保护力甚至可以让历史在这里缺失六个百年。
在贵州少数民族里,你找不到他们的名字。妇女发分三束,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包以青或白宽布头带,身着青、白、蓝色大襟长袍,腰系青丝腰带垂于袍下,鞋的尖部有明显的倒勾,史称“凤阳汉装”。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派南征将军,率军30万,兵分三路入云贵,降服了盘踞在西南边陲的梁王势力。为进一步控制和稳固当地少数民族,扼守滇黔咽喉、北望湘粤,长久控制西南,朱元璋发动了调北填南策略,从江浙广征兵役,允许其携家眷随军入黔,屯田驻防。其中有4位南京籍官兵情同手足,盟誓结为异姓兄弟,并按年龄顺序统一改名为张征定、陈征定、沈征定、郑征定,择一地而聚居,逐渐发展为如今屯堡四大姓氏,也是天龙屯堡的最早由来。这些明汉儿女的后裔尊仰汉族正统而生优越感,不改语言、服侍,甚至从不与外族通婚,使得当时大部分的传统和习惯较为完整地保留至今,代代相传。
天龙屯堡当地19岁导游
绣花鞋
阿婆绣鞋
走在石板路上,两边石头砌成的房屋紧紧相挨,有的会有一些雕刻,对于当地政府的宣传标语,他们写于扁挂于墙,决计不轻易抹在墙头。屋子靠街一侧会有一个一个梯形的镂空,据说是当年为了防范外敌入侵,便于在巷战时探头射箭。原来习惯了高头大马冲锋陷阵的大明官兵到这崇山峻岭间,也学会了放点暗箭。路边柳树成荫,登高处见一片片稻田,古朴、简约的建筑风格透露着江南汉族的遗风。
一条小河贯穿全镇,男孩赤足戏水,女孩沿街叫卖着思乡红豆与葵花籽,更有身着明汉服的小女孩,天真无邪,可爱至极,令人生羡。阿婆开心地坐在街旁石凳抱孙子,老爷爷悠闲得抽着旱烟,呼哧呼哧,十分享受。
当地保留着一种曲艺叫“地戏”,属武戏,源自明朝士兵战前动员,激励士气的传统,无需搭台,在院落空地即可表演。每个演员着戏服、头顶带面具,有棱有角,轮廓分明,十分威武。据说是因为看得人太多,高处的人看不见演员正面,所以演变成现在这样,现在来讲是非常的原生态了。
天龙屯堡人部分也信奉佛教,寺庙屋顶翘首而盼,攀龙附凤的造型栩栩如生,可见他们恪守传统的坚定与矜持,看后感觉一派独特与些许孤立。大概在他们的年轻人心中,也有想走出山里看看的意念吧,倘若果真如此,其间得失,难以量化。而我的这次出行,更多的是用眼睛去旅行,而后逐一回味它给我的启发、愉快或者是一点触动。
后一篇:偶然又到昆山中学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