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一段应被识记的岁月

标签:
文化旅游杂谈情感 |
转眼间,又是新年未央。时间就好比转瞬即逝的雨滴,还没落地,就在风中被吹成了碎片。一年来,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联,被打上了“疫情防控”的字眼,核酸检测也成了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是时代的烙印,也是人心的烙印。因而,今年第一个关键词即:疫情。
对时空,我一直都有亦真亦幻的感觉。常常觉得,每个生命个体都是时空中偶然的因缘聚合,因而觉得瘟疫这样非常态的情况,在历史长河中,应该也是因缘聚合的产物。但“经历”又完全没有了时空的虚幻感,它非常真实地存在于属于每个人生命的这个阶段。比如你是个商人,就要考虑如何在不被感染的情况下,还能让自己经营的商品盈利;比如你是公务员,就要考虑在工作职责之内如何可以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又要确保自己的生命安全;而当你是个教师的时候,就要想到如何确保通过网课也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年来,疫情让每个人的心理都发生了诸多变化,让每个行业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我们都在经历中看到自己,改变自己,超越自己,也完成着自己。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代。
因而,就了解到,人一生能够主动改变自己的只有两种情况,一是生而清醒,有觉悟,了解生命的实相,因时而动因时而静,乃大智慧者;其次则是被环境所逼,被动进行改变。但无论如何,世事无常,我们都会因有聚,而必定有散;诸多的喧闹纷攘,最后都会归于空寂,这是一种命定的结局。
是的,每个人终将老去,这世上的纷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就像《红楼梦》中所言,落得个茫茫大地真干净,想到这些,会有淡淡的忧伤。
但,当我看到那些嗷嗷待哺的婴儿,看到那些在寒风中咳嗽着依然坚持在售卖自己的商品,看到公职人员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看到耕海人在风雪中依旧在海上劳作,摄影爱好者冒着风雪与天鹅共舞共话时,我知道,哪怕知晓一切都将归于空无,每个人终究还是在自己的生命轨迹上,不倦怠地疾行。这就像在空中种树,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秉性,在各自的经历中,去接受挑战,不断成长,在过程中一点点长出我们自己的根,结出自己的果实,而这就是最真实的生命意义。
是的,万物终将白茫茫一片,但过程里,我们全情投入,各自纷繁,是谓氤氲。
氤氲,我喜欢这个词,它表达了万物成长的过程,因而总令人丰富而饱满。
和朋友们聊天,常谈的一个语词,就是学习。这也是每年总结的关键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语词。
年初的疫情隔离,近两个月的时间,读出来9本医书,很多关于医学、尤其是传统中医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生而为人,何其有幸成为读书人,我常为此感恩。能够学习,能够在旷日持久的岁月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件幸事。
年初刚开学就被隔离,一度也成为喧杂的环境干扰,一度也会因为“即时有即时空”的观点,觉得放松放逸也是一种选择,因而抖音快手或者刷剧也成了常态,为此甚至觉得也不过是还原生命的样子,并没什么不妥,一段时间内也丧失了被文学那种细微至神经末梢的、繁复的美感打动的能力。当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这样的放逸,等同于加速生命的燃烧而没有存储时,忽就懂得了师者们的良苦用心。师说,看一世风光如此,看长久风光还得看到当下的功课如何。原来,学习是为了准备回归。什么是头?无头了,就是头,也终于彻底了解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至臻之理。没有对宇宙时空的深度体证,哪里会有寻道悟道之后的传道呢?古人诚不欺我。
因就《论语》的教学,对《论语》进行了更深度的体证。是的,我很愿意把文化的学习用“体证”一词来表达,它更能够还原学习的真相。没有体证的学习,就好比仓库,积累的是挺多,但真正形成对自身营养的成分却极少。当真正走进《论语》现场,才发现,我们之前的经验主义,很是不妥。那只是来自他人的经验,他人世界里的春秋,与自己却多有疏离。而我所见到的《论语》,却是极为生动的一段春秋大戏,主角与配角,互相佐证,阐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天道大义,与人们熟知的“儒家”,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生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任何不经过体证的所得,皆不是学习的真意,真正的学习,乃是一种觉察之后的自我导入,自我纠偏,是谓觉悟。
若说收获,这一年,还明显爱上了爬山运动。我向来不爱运动,散步就是日常里最好的运动了,至于那些有益的健身和其他运动项目,尽管可以让我日渐发福的身材有改善,我仍旧发自内心的不喜欢。许是沉静久了,对于一些让身体肌肉处于活动的状态,并不习惯。爱上爬山,也并非有意为之,乃是因为爱山本身不得已才爬上而已。但爬山给我的觉受,却在日积月累的心胸的涤荡中慢慢炽热起来。
与我而言,若说爬山,不如说走山更合适,因为从不以速度和目标为原则,走到哪儿就是哪儿,甚至觉得,上山去只是为了和那些松树、柏树、槐树、楸树等等地见个面,闻一闻山风,听一听明媚的阳光下,山里万物交融的声音,整个人在山上,渺小的不如一棵高草,可我依然爱着,从春到秋,每个时期,山就像人世间的一面画轴,徐徐打开,又徐徐回卷,期间的妙趣,在身体的每个细胞里,都长成了莫名的生机,我很确定这是山给我真切的体验。
一起爬山的几个朋友,均已中年。中年人的情绪没有大的起落,几个人在一起,就像山里的植物一样,各有各自的章法,却并不相悖,合起来,生动又和谐。常常是,爬完山,带回来一些野菜,中午就着农家沾满泥土芳香的各种菜,吃上一顿,或坐于门口的柳树下喝茶聊天,或在暖暖的柴火大炕上,美美地小憩,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好。安住在这样的岁月,心是空的,却收益满满。有个颇有智慧的朋友说,他直到五十岁以后,才终于懂得,无就是最大的有;有的时候,就要学会空掉自己,才能接纳更多不同。
使然。
在蓝天白云的滋养中,仰望万里苍穹,我每每会觉得自己正从一个纠缠不清的梦中醒来,不再混沌不清,也不再盲目奔竞。所有对外在的期待,本质上是个错误,我唯一要做的是在内心深处长出自己的磅礴力量。
人其实很幼稚,想当然地无限延伸自己的童年,因为孩子的生活是被动、省力且免责的。但生活是那么真实,困难、窘况如同一望无际的草原,一览无余,每个人都必须在命定的每个接口处,强迫自己成长,面对人生的有限性,从虚幻中来,如实地面对生命的选择、命运的安排。人生的意义感,也因此而填充。尼采说得好:最终,人在事物中发现的不过是他自己所投入的东西。
相信每个人对过去一年的触受都不同,有的人感觉到迟滞,有的人感觉到沮丧,有的人感觉到急迫,有的人感觉到荒凉。。。。。我的感觉却只是“氤氲”二字,万物化生,总是因缘。没有什么是不应该的,也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所发生的的皆是因缘。愿来年的我们都能在自己的心田上,耕耘出万物生生不息的力量,脚下的每一步都有根有据,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哪怕只是很微小的一步,也是我们生命无法湮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