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郭林气功之---点步功调阴调阳
“一步点调阴,两步点调阴,三步点调阳”,最先看到这一观点在张艳坤的博文,将信将疑。后遇白玉芳老师教功,再次谈到点步功调阴调阳之事,好奇。为了验证,特买来陶秉福主编的《郭林新气功》,同心出版社出版,查阅,始信,仍惑之。
读马礼堂太极行功功理,方得调节阴阳之妙。根据个人理解,经多日操练体会、验证,觉得两种气功在功理功法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当然,郭林气功那“吸吸呼”是专利。
太极行功有多种步法,如济阴步,济阳步等,由于迈步的幅度大小不同,斜正姿势不同,落地轻重不同,着地部位不同,对筋骨和经络的影响也就不一样。
行功就是利用不同的步法,使全身关节、各个脏器都活动起来,以达到调整阴阳,补阴补阳,疏通气血的作用。
济阴步,迈步时脚跟着地,脚尖上翘,摆动手臂时双手手心均向上,动作要求安、重、舒,徐。取其静而厚重之义,即抬腿落脚要安稳,足跟着地要重实,动作姿势要舒展大方,迈步移动要徐徐而行。 此功法主要牵动足三阴、手三阴之经脉,使阴经之气上升,适用于阴虚患者。
济阳步,迈步时脚面绷直,脚尖先着地,同时两臂自然前后摆动,右臂向前掌心向下,左臂向后掌心斜向上。济阳步要求做到轻、灵、松、静。取其轻清上浮之义。此功法是利用四肢动作牵动手足的阳经,促进其经络的通畅,适用于气短阳虚者。
郭林新气功点步功之一步点、两步点行功,迈步时脚跟先着地,脚掌翘起,膝盖保持一定的弯曲,脚后跟略带一点蹬劲。此法有太极行功之济阴步相通。
脚尖点地时,点地侧腿膝盖要稍微向另一侧腿膝盖靠拢,但不要挨上。这一功法要领就是为为突出点阴经之肝经和脾经。操练时可体会。
三步点在原地点脚,在点脚之前,先将重心移到前脚,站稳,上身略向前倾,百会朝天,待后脚虚透时,提脚,脚面直,原地点脚,同时转腰45度,头略向后方转,用眼的余光看后肩。
“原地点脚”,可保持脚面和腿部绷直,导引足三阳经络。
白玉老芳师讲,“转腰、转头、不转胯”,可略扭动背部,导引背部诸阳经。
如“转腰、转头、转胯”则利丹田、会阴等穴,而背部诸阳气感不强。
“头略向后方转,用眼的余光看后肩”。一则可更好地调动大椎这一诸阳汇聚大穴,二则,可随脚尖点地,导引阳气下行。
后话,陶秉福老师是专门研究气功文献的,对很多气功均有涉猎,气功知识渊博。在他主编的书里对郭林气功功理功法进行了诸多拓展描述,相比研究会的版本,描述更加深入,如点步功中就增加了调整阴阳的内容,是较好的培训教材。
当然,对于陶秉福先生的部分扩展描述仍存疑惑,如点步功中描述的“点脚脚尖需点在另一侧脚内侧中间约10公分处,就是要使“内气”从点脚侧阳经下来,通过点脚侧大脚趾,“飞经走气”传导到另一侧脚心,通过另一侧脚三条阴经(肝脾肾)导引上来”。
根据郭林日记中的描述,点步功操练时,点脚侧气应在点脚时循该侧腿部阴经向上到胸部。另,点脚时虚实分明,点脚侧仍为虚,实侧阳气循经而下,虚侧阴气循经而上,这也符合郭林气功的虚实原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