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

(2014-10-03 22:08:44)
标签:

荒原

文学

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线

詹姆斯希尔顿

分类: 荒·原文学
http://s6/mw690/001yaD5nzy6MwYRq5hP65&690

十月,我们《哈巴泪珠》荒野之行的终点是中甸。

中甸现在改名香格里拉。

关于香格里拉,我有两个记忆。

第一,   宣科。

宣科是丽江的一张名片,纳西古乐的推广人。对于音乐,他说过一句话:“音乐不是来自劳动,而是来自恐惧。”这一点,我认同,这一点,很荒野。

第二,《消失的地平线》。

是这本书,让世人知道了一个空降的词——香格里拉,也留给了世人一个谜——香格里拉在哪里?

宣科经过论证后提出——香格里拉是中甸。

据说宣科后来又想把答案改为丽江。

丽江和中甸,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不知算不算得上巧合,《哈巴泪珠》荒野之行的起点是丽江。

从丽江至虎跳峡直上哈巴雪山,在山脊高湖之畔俯视,一边是丽江,一边是中甸,这正是香格里拉之谜的两个选项。我相信,此行的每一位队员在那里一定都会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行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消失的地平线》这本神奇的小说原文中关于香格里拉景色的描写。

开篇尽是繁杂的人事描写和对话,翻到手软,终于才在第38页找到第一句写景:

P38:“他(康维)看到的只有一片在浓雾笼罩之下被太阳炙烤成红褐色的荒原。……他隐约可以辨认出长长的,像波涛一样连绵起伏的山脉。”

右边这页也有一句:

P39:“地面被炙烤得就像刚刚开膛的火炉一样灼热。起伏绵延的山脉从地平线上拔起,轮廓峻峭崎岖。飞机掠过山峰,正沿着一条弯曲的山谷飞行,谷底岩石密布,四处都是干涸的河道,看上去就好像是撒满栗子壳的地板。”

↑此两句,完全感受不到美感,且躁躁地热,也许这正是作者当时的情绪。“浓雾”、“炙烤”尽显作者对于原始荒野之地的迷茫和恐惧,极具妖魔化的魔幻色彩。而“长长的……波涛一样的”这样粗陋的描述让人想起没有生活体验之流干瘪的课堂作文。“撒满栗子壳的地板”将此种呆板表现到了极致,牙痒痒到想倾倒整整一桶润滑油到他的词汇库中去。

接下来,又开始描写人与人之间乱七八糟而无聊的事情和对话,且一写就是十多页。

↓当再一次出现景色描写的时候,发现作者心境完全不同了,鬼晓得人和人发生了什么鬼事。

P54:“碧空如洗,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梦一般的景色涌入他的眼帘,美得令人窒息,仿佛一下子把他肺里的空气都吸了出来。远远望去,在遥远的天边,层峦叠嶂的雪峰被冰雪装点得银装素裹,看上去就好像是漂浮在广袤的云海上。……那耀眼的强光色彩斑斓,甚至有些花哨,仿佛是一些如痴如狂的印象派大师们在画布上挥毫泼墨的作品。……飞机嗡嗡地盘旋在一个深渊似的峡谷上空,迎面是一堵陡峭的白色悬崖,要不是太阳光照射在上面,很可能会把它看做是天空的一部分。”

↑“仿佛一下子把他肺里的空气都吸了出来。”这一句很真实,很唯美,很幻觉。这就是我在高原雪山上的真实幻觉。美,是有生命的,她在对你做各种什么;山,不是被动在等你来登。

↑当作者静下心来开始关注到香格里拉之美时,却发现自己严重词穷,只得频频求援美术分类,仿佛是自闭之人只能用自己仅有的世界观来理解全世界那样稚嫩而无力。

↓很快,仅仅一页,作者就在这稚嫩上发展出来珍贵的东西——庄严与神圣,用的是意识层面的概念。

P55:“但是此时窗外令人生畏的壮丽景象却完全不同,它没有一点矫揉造作,那矗立的冰山雪峰和悬崖峭壁蕴藏着某种自然而奇异的力量,似乎稍靠近就会冒犯到它的庄严与神圣。”

↓而,蓝而紫传递出来的才是作者心中最最柔嫩的肉肉的敬畏。

P62“这时候一种奇妙的变化发生了。阳光变成了淡淡的蓝色,洒满了这座山脉,沿着山坡往下颜色一点点加深,逐渐变成了紫罗兰色。”

↓当然,大脑皮层时不时还会出来,控制不住地。

P64:“在北方阴沉的灰色天空的映衬下,喀喇昆仑山的冰川雪壁显得更加地引人注目;山峰泛着清冷的寒光,它们雄峻而遥不可及,虽然不知其名,却给人一种神圣庄严的感觉。”

↓而几乎还没来得及转页,第一次真正打动我的描写出现了。夜幕向“上”弥漫开来。这种景象我真的不曾观察到过,但我愿意去相信,而且听起来也相当合理。人在高原雪山之上,连夜也是矮的。

↓接下来对于满月的描写让人觉得世界好小,夜空山峦不过一张书桌那么大。作者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全然地。或者反过来说,记得我当学生时候的书桌,在台灯之光之外,尽是漫漫的无边无际的黑,那黑是无限的,那黑是我的全世界。那曾经认为是毫无意义的片刻的跑神,居然会在多年后雪山上找到这一致。两个情景,神奇地链接上了。

P64:“暮色已经降临,厚重的、天鹅绒般柔软的夜幕浸染着一切,如同墨色一般向上弥漫开来。这时,整座山脉越来越近了,渐渐地淹没在这苍茫的暮色中;一轮满月缓缓升起,仿佛挂在天空中的一盏明灯,用柔和的光芒轻抚着每一座山峦,直到遥远天边长长的地平线,在蓝黑色的天幕下闪动着点点光辉。”

↓同样还是用绘画来譬喻山峰,这次却简单而直接——孩子随手画出来的。从印象派到孩子的随便画,这正是詹姆斯·希尔顿在香格里拉的荒野体验,生命化繁为简成为“完美的冰雪之锥”。

↓又是幻觉。这是我有亲身经验过的。六月份我们四姑娘山的荒野之行,当我们从雪线往上行走的时候,我当时就满是幻觉。我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越发缩窄,最后只够管理脚步的移动。那种幻觉,一是来自于身体对于高原的反应,一是来自雪山之美。亦真亦幻,真是高山给人的礼物——是真是幻,并不重要。

P75:“本来他以为是隐藏在云层中的月亮,半遮半掩地从某个阴暗的高低边缘现出身来,月光揭开了前方漆黑的幕帐。康维眼前呈现出一条狭长的山谷轮廓,两边是凄凉的、像山丘一样起伏的矮山,在电弧般蓝色夜空的衬托下,现出黑亮的山影。而他的视线无法抗拒地被山谷前方的奇特景观吸引着。在缺口处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绮丽而雄伟,他顿时感觉这就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山峰。它几乎是一座完美的冰雪之锥,简单的轮廓就好像是孩子随手描画出来的,然而它是那么大,那么高,离得那么近,是不可能与任何绘画相提并论的。它是那么光芒四射,那么宁静安详,以至于片刻间康维辨不出这到底是真是幻。正当他呆呆凝望的时候,些许云雾缠绕在这金字塔似的山峰边缘,给这景色平添了几分生气,还有微微传来轰隆隆的雪崩声也证实了这并非幻景。”

↓下一段是整本小说中景色描述的制高点。我尤其看见了三句。第一句是关于时间。人在高山上,与世隔绝,时间几乎是凝固的,人和时间是无关的。手机没有信号,手表也是懒得看的。所有的时间感只是来自身体的反应,对于自然变化的反应。时间,本来就是一个莫须有的不属于荒野的人造出来的东东。

第二句是“令人怜悯的宁静”,这是一个奇怪的修饰,实在难以理解,什么叫令人怜悯。我至今不解,我期待某座雪山会在某个时刻告诉我答案。

第三句“阳刚、理性的美”,我有同感。在雪山上,自然给你的就是这种感觉——严肃认知,一种男性的美。

P77:“长夜漫漫,似乎每一分钟都沉甸甸的,每一分钟都伸手可触,你必须推它一把,它才会给下一分钟让路似的。过了一会儿,月光也渐渐暗淡下来,甚至连远处鬼影般的山形也隐藏了起来。然后是空前的黑暗、难忍的寒冷以及那怒吼着的狂风如同恶作剧般不断上演,越演越烈,直到黎明。曙光乍现,仿佛是某种信号,风停了下来,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令人怜悯的宁静。那座金字塔似的山峰再一次显现出来,在前方勾勒出苍白的三角轮廓,起初是灰色,然后渐渐变成了银白色,当初升的太阳把第一抹阳光撒在山顶的时候,又给它染上了一点淡淡的粉色。当昏暗渐渐褪去,山谷现出了它的摸样,遍地的岩石和鹅卵石顺着斜坡向上堆积。这看起来并不是一副让人感到亲切的画面,然而对于康维来说,当他环顾四周的景物时,他觉得其中蕴藏着一种奇特而美好的理念,它没有一点罗曼蒂克的吸引力,而是充满了一种阳刚的,甚至是一种理性的美。远处这座白色的金字塔就像欧几里德定理一样,虽然激不起你多大的热情,但是你不得不从心底里赞同它,不由自主地为它倾倒。当太阳最终升到了碧蓝的天空中时,他再次感到舒畅起来。”

↓最终的描写,作者认为的最摄人心魄的山景,是具有了寺庙的高山。寺庙是关于文化,关于人类的标志。“荒野之于人类,有了这层关系,才具有了意义。”——这大概会是詹姆斯·希尔顿的内心台词。于我,是不认同的,此段第一个词我之所有用“最终”二字,是出于我对于詹姆斯·希尔顿在内的大多数人的最不善意的揣测。我大概是想说,人类太以自己为中心了吧。

P100:“初次见到这座寺庙,就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感觉萦绕在他的心头,如同一种从荒凉孤寂的韵律中飘舞出来的幻觉。这的确是一副奇妙的理工人难以置信的景象。一片色彩绚丽的亭台楼阁紧紧依偎在山腰上,完全没有莱茵古堡可以营造出来的那种阴森恐怖,而像是几片精巧雅致的花瓣偶尔盛开在陡峭的悬崖上。它华丽而又高雅。一种庄严的情感把众人的目光从灰蓝色的屋顶上吸引到上方灰色的岩石上,壮丽得犹如格林德尔瓦尔德的维特霍恩峰。在那之上,卡拉卡尔的冰峰雪壁高耸在远处那座令人炫目的金字塔上。康维想,这也许就是世界上最摄人心魄的山景了。”

↓倒数第二段,是极具象征意义的表述:“风被阻挡在外,喇嘛寺高高在上。”这是一句灵魂的幻象。而于我自己,高高在上的是远远高于那建筑之上的某种。

P101:“往下看,景色更是宜人,岩壁垂直地向下延伸,形成一条裂缝。这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一次地壳裂变后形成的。峡谷犹如深渊一般迷雾朦胧,只见谷底一篇翠绿,郁郁葱葱。风被阻挡在外,喇嘛寺高高在上。”

↓平静,一切归于平静,这是乐曲的最后一个旋律。

P102:“那稀薄的空气中有一抹淡淡的云烟,在瓷青色天空的映衬下,好似梦境一般。他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扫视都处在一种深深迷醉的平静之中。”

看完这句,整本书就结束了。我看第一遍,也是唯一一次看完红楼梦,是看了其中的每一首诗词歌赋,看完,我几乎读懂了红楼梦。《消失的地平线》也是一样,看完这些景色描写,整本书也就看完了,我看懂了詹姆斯·希尔顿心中的香格里拉。

写到结尾,已然忘记为什么要写此文,也想不起前文说了些什么。心中唯留一念——到哈巴雪山上去,寻找自己心中的香格里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