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大教师“非升即走”,合理还是不合理,应该还是不应该?

(2018-12-27 10:42:57)
分类: 月夜静思

武大教师“非升即走”,合理还是不合理,应该还是不应该?

闲散一石


2015年,武汉大学推出教师“3+3”聘期制,2018年是第一个考核年,结果让一些人有些意外,据说只有4人通过评审进入武汉大学的教师正式编制。没有通过考核的特聘副研究员面临没有薪水的失业窘况,为此有人在网上吐槽,认为规定不合理。当事人自然站在自身角度看问题,此项管理办法合理不合理、应该不应该,到底应该由谁去评判?


所谓“非升即走”,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必须完成高校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工作任务就不能再留校当教师。据说,武汉大学推行的“3+3”聘用制是中国高校提高师资标准的一项改革措施!既然是一项改革措施,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估计这项措施的提出并非拍脑袋的结果,应该有一些的事实基础和现实需要。其实,了解高校的人都知道,武汉大学的这项制度并非自创,多年前清华北大就已经试行,之后一些高校陆续借鉴这种做法,华东五校等名校也都是“非升即走”。再扩展一下视野,许多企业更是业绩导向,在规定期限内完不成工作指标,是要被淘汰的。只是高校长期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一些教师总是以特殊自居,高调宣称不能象考工人那样考核教师,可是如何考核呢自己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最后导致两个结果,要么面对考核叫苦连天,要么干脆还是一起吃大锅饭,养了一大堆懒人和闲人,反正工资由国家发,崽花爷钱不心痛。


考核是必要的,如何考核又是众说纷纭,尤其是高校教师,各种理论各得很,人人都说自己有理,导致高校如何考核长期处于探索当中。说是探索,实际上就是照顾迁就一些不想干活还理由多得很的人,导致高校普遍性效率低下,闲人懒人过多,有的教师在校外身兼数职赚外快,本职工作却漫不经心。这种现象与企业的严格管理形成强烈对比。如果高校教师兼职成了主业,本职反倒成了副业,显然是不务正业,理应被淘汰。今年,高校的水课、清考、缺乏良心的专业成为热词,就与教师管理不严、考核宽松有着直接联系。教师不负责任,教学质量自然上不去,学生也就没有学习兴趣,你说水课谁有兴趣?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不关心,只是例行公事考试,许多学生也只有挂科。挂科人数太多,学校就来一个清考,大家欢喜。反正都在糊弄,教师糊弄国家,学生糊弄家长和自己,整一个不负责任。


各行各业都存在淘汰不适合工作人员的问题,高校也不能例外。有人说,这是留优汰劣,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应该说,留下的只是适合工作岗位的人,但淘汰的不是劣质人才,也是优秀人才,只是与工作岗位不相匹配罢了,挪一个岗位说不定能够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武汉大学推出教师“3+3”聘期制,实质并不是“非升即走”,而且选拔教师的一个环节。按照“3+3”聘期制,高级博士后留校工作,给一个特聘副研究员的头衔,三年之后经过考核,行则继续干,不行就另找出路。为何这么做?自有道理。中国博士生数量确实太多,有的形容为泛滥成灾,但问题不在量大,而在于良莠不齐,尤其文科博士,由于没有硬性操作标准,有的实在水份太大,但仅从文凭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在工作中看能力。


刚好,昨天网上有个消息,中国政法大学前后相差一年的两名博士的毕业论文高度雷同,甚至标点符号都一样。这两篇论文分别是国际法学专业2005届一名博士毕业生的《国家豁免专论》和国际法学专业2006届一名博士毕业生的《国家豁免问题研究》,前者完成时间是2005年3月,后者完成时间是2006年3月。尤其让人惊讶的是,两人同属一个导师门下。这是学生有意造假,还是导师有意放水?你说,连毕业论文都要抄袭的博士有多高水平?如果只是有一个博士头衔就当高校教师,高校教师水平那将沦落到何等地步?不经过实际岗位的考核筛选,必将使高校教师水平越拉越低,这将不可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科研质量。为何博士扎堆高校?一些二流高校辅导员都是博士毕业生学历,还不是因为高校的日子好混么?如果确有真才实学,博士还会到二流高校甚至三本高校当辅导员而不到舞台更加宽广的企业发展吗?春江水暖鸭先知,博士水平自先知啊。


一边是用人单位大量岗位找不到合适员工,一边是大量高校毕业生包括博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就在于中国放羊式的高教造就了大量不能满足就业市场要求的毕业生,用人市场用自己的方式给高校教育质量投票。前些年很多高校盲目扩招,而且瞬间冒出了大量三本高校,学生只要进了大学门,不愁拿不到文凭。学不学,学好学差,最后结果一样,都是拿一纸文凭,学士如此,硕士如此,博士也是如此。文凭成了找工作的敲门砖,成了提拔职务的敲门砖,成了要待遇的敲门砖,确实“含金量”很高,而“含能量”却很低。开始人才缺乏,用人单位饥不择食,照单全收,将就着用,现在文凭水分越来越大,有人单位再也不愿为低质学历人员买单了,在各式各样文凭面前保持着极为严格的审视态度,包括高校自已。中国高校教师考核制度其实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高校如果不通过考核,就很难分别出就业市场上刚毕业的博士生的真实水准!


文凭等同于能力的时期已经过去,取而代之是实践岗位成为检验能力时期的来临。高校是这样,企业更是这样,企业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而是员工辛辛苦苦挣来的,如果大把大把甩给了没有多少实际能力的文凭持有者,实际上是对那些实打实干员工的不敬。拿一纸文凭混吃混喝一辈子的机会已经不多了。高校也面临一流高校建设的重任,教师水平高低是决定性因素,除非不求上进,否则必然严格要求教师,包括进与升。高校教师“非升即走”合理还是不合理、应该还是不应该?到底谁说了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