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非暴力沟通》第五章-感受的的根源

(2012-08-15 11:10:49)
标签:

杂谈

     这本书是跨章节阅读,今天阅读的内容是感受的根源。

    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的感受的根源自己经常受到他人的行为刺激,会愤怒,不理解,生气,等这些情绪过去后,反思过,到底根源在哪里?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我们的感受。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责备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在非暴力沟通中,鼓励表达愿望,TA的愿望、期待或价值取向有没有得到满足。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但是如果想利用他人的内疚,把自己的不愉快的感觉归咎于对方。对方可能因为内疚并调整行为迎合你,这种调整是为避免内疚,为非对某件事的热爱。

    以下表达方式可能忽略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1、只提及相关的事情

    2、只提及他人的行为

    3、指责他人

    通过表达“我(感到)......因为我.....”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批评、指责,如遇不顺心、不如意的情况首先会想到对方的问题。可是,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大多数人会申辩反击。为什么会批评?根源在哪里?

    批评往往暗示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所有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更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以下是每个人都有的基本需要:

    1、自由选择

    2、庆祝

    3、言行一致

    4、滋养身体

    5、玩耍

    6、情意相通

    7、相互依存

    非暴力沟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助于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而不是某种具体行为。

    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自身有明显的感受,经常会觉得为家庭无私奉献,而忽视了个人的需要。所以当他人的言行触动自己时,心里明显会失衡,常常抱怨、发火,感觉他人对自己不公平,有时还会觉得很痛苦。

   家庭生活近十年,也经历了恋爱时“情感的奴隶”的阶段,到现在十年家庭生活中“面目可憎”的阶段。自己很希望能尽快走出第二近段,迈向第三阶段做“生活的主人”,做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责的人,无需对他人负责。

    期待今天第二次爱的沟通的课程,希望自己有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