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师新书出版-邓建鹏《中国法制史》

(2011-06-21 15:56:45)
标签:

中国法制史

法学

邓建鹏

校园

http://s2/middle/54b20123ta63446e0b241&690

http://s16/middle/54b20123ta63447690d9f&690

http://s16/middle/54b20123ta63447eb00ef&690


目录

前言

使用说明

本书导论

上编 传统法制分论

第一章 法制初创期

第一节 刑起于兵与法的起源

第二节 夏商的法律制度

第三节 西周的法律制度

第二章 法制公开化时期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法制

第二节 法家风尚与秦至西汉初的法制

第三章 法制儒家化时期

第一节 汉代法制及其儒家化

第二节 三国至南北朝的法制及其儒家化

第四章 律典成熟期

第一节 隋代法制概况

第二节 一代盛典:唐代法制与影响

第五章 反律典化时期

第一节 五代至元的转型社会

第二节 宋元的法律制度

第六章 律典衰落期

第一节 明清政局与律典的衰落

第二节 明代法律制度

第三节 清代法律制度

中编 传统法制总论

第七章 皇权政治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皇权政治与经济管理法制

第二节 皇权政治与官吏监控法制

第八章 法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法家及其思想概述

第二节 法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第九章 伦理社会与传统法制

第十章 儒家思想与传统法制

第一节 儒家概述

第二节 儒家的礼法思想

下编 近代的法制

第十一章 欧法东渐与晚清修律

第十二章 由法治到党治与民国法制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的法制

第三节 民国南京政府的法制

附录一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举例(闭卷形式)

附录二 《中国法制史》期末试题举例(开卷形式)

 

两篇书评:

蔡秀娟

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时,我心情沉重。在我的潜意识里诸如此类的书应当是枯燥的、无聊的,当然也是晦涩的、难以理解的。鼓起勇气阅读后,我发现它是与众不同的,这本书很有趣,也很容易理解。与其它的此类书相比,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优点:

一、 从书的编写主线来说,这本书区别于以往的简单以朝代划分章节的做法,改为按法律发展的阶段划分。把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法制渊源期、法律公开化时期、法律儒家化时期、律典成熟时期、反律典化时期、律典衰弱期、法制进到化时期。从中国法制史的继承性角度来看,本书的章节划分方法无疑更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中国法制史的发展趋势,以帮助我们做到知古通今、古为今用,更好的了解现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二、 就本书的编写结构而言,我个人认为本书的编写结构是本书的最大亮点。本书开篇前言部分道出自己写作此书是作者内心所想及写作目的,有利于拉近读者与作者的心灵距离。在书的“出版说明”部分,它清楚的介绍了章节中各个部分的使用方法,避免了像以往学生拿到教科书后不知道如何使用的问题,提高了教科书的实用价值及利用率。而本书导论部分则回答了我们大部分初学者心里的疑惑即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学些什么,怎样学习中国法制史。备注信息部分则是本书独有的,它列出了涉及中国法制史的参考书、网站和重要的学术刊物,便于初学者及研究性学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更深层次的学习中国法制史。具体到每一章节的编写结构,它又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学习重点。每一章节开头有该章的学习重点,为我们在学习该章时应该着重掌握些什么提出明确要求,便宜我们知识的掌握。

(二)、预读文献与思考。这一部分给出一定量与本章核心知识有关的古代文献及思考题目。有利于引导学生的课前要预习与思维。当然也可间接锻炼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预读文献前所提出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是什么”再到“为什么”接着到“文献中的依据”,慢慢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正文“想想看”。正文中往往设有“想想看”,其提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值得我们认真思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制史思维,打开学生的思路促使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

(四)、课后阅读文献。章节结束后列举的课后阅读文献按有简单到难的顺序排列,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文献,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五)、课后深度思考题。其多为经典论文题目,具有很强的学术性。

三、本书的语言表达是本书的又一大亮点。以往的法制史类的书的语言或枯燥或晦涩,让学生望而却步,认真地读完整本书更是需要极大的毅力与勇气。而该书的语言则显得口语化,十分直白易懂,字里行间的小幽默则增添了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书中的部分字音及注解也进一步减小了学习的难度。此外本书语言凝练,不同于以往同类书的冗长啰嗦。让读者有想读下去的欲望。

总之,就整体而言,本书是一本非常适合中国法制史初学者与研究性学者的著作。

 

谷玉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只有对一件事情充满兴趣,才会努力认真并且充满热情的去完成它。在这期间,感受到的是快乐与满足。有句流行语“人要奋斗,更要生活”。兴趣就是使你更好的享受生活。

生活如此,读书亦如此。在如今这个“只要会写字就能出书”的时代,想要得到读者的认可可谓难上加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书,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交流方式,更是一种情感传递。在鲁迅、老舍、巴金等这些文学大家一去不复返的年代,仿佛我们可读的文学巨著越来越少了。因此,在如今玲琅满目的书籍中,想要脱颖而出,必须具备一下两点:形式新颖、意味深长。庆幸的是,本书正是如此。宁可读过不要错过。

读完此书,总结出16个字:“与众不同,风趣幽默,简洁明确,老少皆宜。”本书主要讲述中国法制的发展历程。不仅提供中国法制史知识,而且力图寻找不同时期法制背后的联系;解析历代法制变与不变的原因;法制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以及社会变化对法制的影响。与同类书相比,本书打破按朝代划分中国法制史或早期依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中国法制史的模式,而是按照传统法制自身的发展变化区分其历程。可谓形式新颖,不拘泥,不循规蹈矩。为广大读者呈现出一部充满生命力的书籍。一个生动活泼的良师益友。

在本书中,作者对每一史实都细心描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并对难辨难懂的字词做了注音与解释,减轻了读者的负担,保证了流畅性。每一大点能分小点进行解释,使条理更清晰,更易读。本书文字清晰,具有可读性。作者对材料的驾驭充分彻底,经过深思熟虑,结论可被作者提供的材料充分证实。

本书相对与其他同类书籍又多了几个新的版块。“学习重点”使读者更易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内容的重点。“预读文献与思考”给读者提供了史书原文记载,论从史出。“想想看”可帮助读者们回忆之前的内容或思考一些小问题。最后推荐的阅读文献可加深读者对该章的理解。可谓是锦上添花啊。

晦涩难懂的法制史在作者巧妙的构思下变得通俗易懂。如作者在形容明清律典时用的是得意忘形。巧妙的小标题,吸引了读者的眼球。最后一段第二句话“这一时期……东东。”“东东”可谓新时代的流行语句,作者真是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步伐。书中用表格形式进行对比,使之一目了然。在表示肉刑所带来的耻辱时,多用事例加以佐证,使人信服。在描述文字狱时就多用精确数字,使之形象化。书中多插入了图片,这就辅助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使页面更生动。

当然,本人也有一些建议,在比较长的段落中应分成几个小点,应把中心语句放在最前或最后,使之更好把握中心内容。解释内容要紧随小标题,不要脱节。

综上所述,本书作者的写作手法,思维方式对我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如本书作者在阐述肉刑改革的作用时,勇于推翻陈说,提出自己的观点,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这种质疑精神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学习。

写一本书容易,但写一本好书不容易。读着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作者缜密的心思和不苟的态度。读过此书,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