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地理风光,聆听地理故事(36)
(2022-06-19 10:21:17)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欣赏地理风光,聆听地理故事(36)
“江北人”,是旧上海人对江淮官话区人的称呼,上海话“刚波拧”。我们知道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它的人口构成基本是三部分,即上海本地人、江南吴语区人(以宁波、绍兴居多)和江北人(以盐城、淮安、扬州、泰州为主)。以宁波、绍兴人为主体的江南人,无论在政治、经济地位上都居于中上层,而居于下层的大都是操着江淮官话的江北人。这是因为1855年黄河改道后,每到雨季淮河都会溢出泛滥,特别影响到里运河和下河一带。为了谋生,里下河地区的人们不得不向上海和苏南地区迁移。他们从事的多以出卖体力劳动为主,比如进厂做工,拉黄包车,浴室搓澡等。用一首打油诗来概括就是:“扬州三把刀,南通老虎灶。盐阜拉大车,肥巢扛大包。”应该指出的是,“江北人”并不是旧上海人口中的特有概念,而在太湖平原都有这种称呼。因为晚清以来,淮东移民不仅进入上海,也进入了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诸县。近代的学者,通过对老上海的调查和研究认为,“江北人”不是一个地域名词,不是指“长江以北的人”,而是一个方言名词,指“操江北口音的人”。比如南京、镇江来说,虽然地处江南,因讲江淮官话,即被视为“江北人”;而南通的海门等地,因为讲的吴语,即被视为江南人。对于“江北人”这个词汇,很多人认为它是一种籍贯偏见,在上海人眼里是贫穷、落后、粗俗、肮脏的代名词。它的影响力和副作用不可小觑,以至于到了现代,很多人就婚嫁都要远离“江北人”。应该看到,经济是一切的地基,以某种方言来炫耀自己的优越感,非但毫无意义,反而是一种落伍和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