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地理风光,聆听地理故事(6)
(2022-05-15 13:26:14)
标签:
旅游 |
分类: 游记 |
欣赏地理风光,聆听地理故事(6)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也必定给你打开一扇窗。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的故事,正好就应运了这么一句话。大家知道,山西的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但在明清时期,由于过度的砍伐,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了一次次的洪涝灾害,尤其是交城县最为严重。面对着大片的盐碱地,农民吃饭怎么办?无奈之下,一些人只得靠煮盐卖碱过日子。但他们发现,盐水里含有大量的芒硝,这是毛皮加工必须的一种原料。当时吕梁地区的畜牧业比较发达,于是就催生出了一个毛皮加工产业。据史料记载,清朝咸丰到光绪年间,交城的毛皮加工业走向了鼎盛。全县毛皮作坊有100多家,做工的工人达一万多人。当时交城城区常住人口仅有两千多人,还有九千多人都是外来打工者。交城每年所制皮筒销售总量达白银百万两,除了国内销售,一部分还面向国外。与此同时,每年交城县要向朝廷进贡1000张上好的羊皮,据说李鸿章经常戴的皮帽子就是交城县生产的。交城毛皮业以滩皮最著,皮货色泽雪白透亮,皮板轻薄柔软如缎,故有“交皮甲天下”之称。一业兴旺,百业昌盛。清末民初,县城共有大小商号250余座,其中皮店达到127家。可惜好景不长,由于民国军阀混战,国内外市场疲软,从此皮业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所恢复,但进入八十年代,动物毛皮逐步被人造毛皮所取代,交城县的滩羊毛加工一下子就成了夕阳产业。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交城地方的传统手工技艺并没有失传,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交城的地理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自然灾害,可以摧毁一个地方的经济,但也可以成就一个地方的繁华。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