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治国之道
庄子反对儒家的以仁义治国和法家的以刑罚治国。
庄子认为儒家的仁义礼乐违背人性,会使百姓“失其朴”。
对于刑罚治国,“昔者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
庄子反对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方法的核心--反对“以知治国”。
庄子认为知是“争之器”,而且知往往会被大盗所利用,所谓“盗亦有道”便是如此。
对于以知治国,庄子说“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
所以,庄子与老子一样,主张无为治国,任其自然,认为“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君主要“无容私”,“汝游心于淡,合气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庄子在《庄子》中描写过他心中的“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
=======================
为什么庄子不赞成以智治国,
以法治国, 以仁义治国, 因为在《庄子》中提出的治国之道都是指理想国的治国之道,而不是现实中的治国之道,因此庄子是从“精神的自由境界”
和“理想国度”出发,阐明所有内容, 所以《庄子》之书, 是脱俗之书,是理想之书, 不可以现实衡量之。如果以丑恶的现实衡量之,
则《庄子》似无无用之处。。《庄子》乃思辨之书,。。当然逻辑上可能会有些问题,但是作为对理想的描述,十分好。。
庄子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儒家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1],庄子认为“道通为一”[12],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
庄子和儒墨有一点很大的不同,儒墨推崇圣人,而庄子说“圣人生而大盗起”[6]。庄子认为圣人的主义学说不过是“窃国大盗”的工具罢了。其中的典型例子就是田成子。“田成子一旦杀其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一守其盗贼之身。”[7]
对于圣人,庄子借用盜跖之口批评“黄帝尚不能全德……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
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老子的学说,除了强调自然的一面以外,还有讲权术的一面。老子说“柔弱胜刚强”[5],《老子》中也处处强调这一点。所以后来法家的韩非也援引《老子》。而庄子抛弃了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于老子绝异。故《天下篇》历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为重视, 《让王》中有“两臂重于天下”。
相对老子而言,莊子的思想倾向于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濠梁之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老子认为“道可道非常道”[29],庄子也认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庄子采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30]这种方式让莊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历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莊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
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26]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27],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28],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莊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于事于物不着痕迹。
莊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为以道为实体的本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诡辩倾向。。。
庄子“道通为一”(《齐物论》)的思想和近代德日進(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在 莊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本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道”而产生了天地万物,“道”本身是万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师》)。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23]。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24]”。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25]
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
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