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拓2011
沈拓2011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99
  • 关注人气:8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业间的跨界颠覆成为新常态

(2015-03-17 07:43:53)
标签:

财经


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行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行业之间的彼此跨界乃至颠覆成为常态,不再有稳定的生意。这种跨界颠覆是如何发生的?


消费者与商业资源连接的方式发生转移


如果说一般的生意原型是B2C,也就是从商业资源到达消费者。那么在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后,生意的原型开始变为B2B2C,也就是商业资源和消费者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二者中间有新的连接方式进入,这是带来跨界颠覆的起点。

 

这种新的连接方式,通常表现为智能终端、APP、网站、可穿戴设备等。例如,人们可以通过电商网站购买物品,而无需再进入实体零售店;人们可以通过APP预定酒店,而无需再拨打热线电话;人们还可以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身体指标变化,而不是必须通过专业体检才能知晓身体状况。这种连接方式的转移,必将带来了传统商业与新兴商业服务之间的此消彼长。对于企业而言,凡是消费者在购买或使用自家商品服务过程中,可以被移动互联网“旁路”的,就需要警惕有可能发生跨界颠覆。

 

消费者的注意力和时间份额发生转移


未来的商业规则将是,先有时间份额,再有钱包份额,也就是说,“凡消费者眼光到达的地方和时间消耗的地方,才有财富聚集”。

 

这种注意力和时间份额的转移,往往由于消费者和商业资源连接方式转移触发。例如,人们通过智能手机获得信息来源,而不再是报纸,这意味着消费者用于媒体的时间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必然带来新老媒体价值的颠覆性改变。再如,当人们越来越多的把时间用于社交网络,对于线上电商的交易操作只是偶尔为之,那么有可能发生的一种改变是,社交网络会成为未来电商的新入口,而旁路掉传统电商。对于企业来说,当消费者对企业渠道通路和商品投入的时间减少,就需要警惕自己的生意可能会被抢走。

 

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主权发生转移


从长期来看,消费者的行为数据是奠定大数据服务的基础,是商家保持对消费者连续服务的关键。谁把控了消费者的行为数据,毫无疑问将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过去无法获得消费者行为数据的商品或服务,开始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行为数据。例如,传统线下渠道很难完整收集到消费者的购物行为数据,但在O2O模式下,消费者转移到线上之后,几乎所有行为都可以被记录并分析。其次,之前只能部分获得或滞后获得的行为数据,现在可以完整并实时获得。例如,在安装了智能感应芯片的工业设备,可以把运行数据实时传回,供厂商分析与产品改进,这在传统模式下只能通过调研询问。还有就是消费者行为数据的拥有者发生了变化,例如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后,互联网企业开始比金融机构掌握更多的消费者理财行为变化。总之,消费者行为数据谁拥有、拥有的多还是少、拥有之后的运用状况如何,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消费者的支付模式发生转移


商业模式的变化,大多会在商品或服务的定价上有显著的、结构性的改变。因此,当消费者的支付模式发生转移的话,意味着钱的走向发生了改变,这往往暗示着某种跨界颠覆已经发生。

 

支付模式的转移,通常表现为从付费到免费的变化、从一次性付费到多次付费的变化、从向A付费改变为向B付费的变化等等。例如,人们在线收看影音,经历了从付费到免费的变化,这意味着向广告主收取广告费用的模式,在颠覆以向订阅用户收费的模式。再如,人们在购买家电的时候,逐渐开始降低一次性支出,转为支付年度服务费,这意味着,按服务收费的新型家电企业在改写行业内沿袭已久的传统模式。因此,支付方式的转移,意味着企业的盈利点发生转移,意味着行业的商业模式已经发生改变,企业需要警惕自己的传统盈利点是否已经在悄然间被改变。


在未来,行业之间的跨界颠覆将越来越多,究其本质在于,如果站在消费者的时间份额、行为份额、钱包份额的角度看,曾经似乎远隔天堑的不同行业,其实彼此之间都很近,很容易相互进入,相互攻伐。

 

 

本文摘自作者新著《网络人的未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100个预言》,围绕本文的任何转载、截取、引用须注明出处。

 

点击“http://www.xuetangx.com/courses/TsinghuaX/THU00001X/_/about”,(或者,可以在清华大学学堂在线网站中搜索“移动互联网”即可找到本课程。)报名参与作者主讲的清华大学MOOC课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http://s16/mw690/001y9Eeigy6QLcq7JCf9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