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时间
吉隆坡也在东八区,与台北、香港和中国没有时差。
离开香港那天在机场哭鼻子抹泪儿,一下飞机,看到早在机场等候自己的新同事,又被接进走路十分钟就到办公室的”豪宅“,心一下子就定住了。
在吉隆坡的第一个周末,去双子塔的书店寻找母语——中文。我的住处是今年二月刚刚完工的新公寓,SOHO Suite,
要到月底才有网络和电视。一个人在家时,书成了最好的陪伴,而这段安静略显孤单的时间让我体会到,只有孤独时,母语能给人的抚慰才会浮现。
我的隔壁住了位澳大利亚小伙,是澳洲外交部在这里的实习生。从书店回来那晚我割伤了手指,敲开他的门得到了及时友善的帮助,在最短时间内陪我到了医院。我一路感叹自己运气多么好啊,要是换了在中国,邻居能给你开门都是客气的。
来到这里的第一顿饭,当地同事带我去体验大排档。我完全被震撼了:通街都是用繁体中文写就的大招牌”合记“、”明记“等等,老板们讲广东话,那感觉就像你从香港机场起飞,一落地就到了旺角大排档。街头的流浪艺人唱着上世纪的老歌,我辩识出来的第一首是《一剪梅》,然后是几首张学友,待我们快要离开时,她开始唱《往事只能回味》了。
我感到亲切,给了她两令吉。我跟同事说:她竟然唱刘家昌的歌啊!
同事反说:你连刘家昌都知道啊!
反而我成了中华文化的圈外人一样。
这首歌让我想起小时候,在中国东北,我守在爷爷的录音机旁听八九十年代曼妙的女声唱同一首歌的时光。某种程度上,它让我想起童年和故乡。
我想起离开香港前,我和明报的中国版负责人志郁聊起音乐,他说,一个音乐人,一生写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就OK了。这首歌传遍东南亚,两年前我和一群亚太地区的媒体人在华盛顿通往北卡的公路上,菲律宾、印尼、泰国甚至韩国的朋友们,竟然都可以哼出这首歌的曲调,用各自的语言。能把自己的文化散播得这么远,“海外华人”真是个有味道的存在。
说回到香港,来到这边后,似乎来不及再作过多思念,已然开始思考吉隆坡之后的下一站。某夜就着窗外繁华灯火读Hillary
Clinton的回忆录时,想起2012年11月6日在田纳西Knoxville的夜晚,我目不转睁地盯着酒店电视,直到CNN宣布奥巴马连任成功。那夜奥巴马的演讲堪称经典,也第一次让我在美国本土见证了一位总统的诞生。在过去一个世纪,千万人有千万个美国梦,可是就在那一夜,我心里那个版本的美国梦出现了。
回头,想起香港,感谢这座城市给我这么多美好的记忆。上周末在KLCC书店里,偶然抽出一本书,平路写的,心一下子被触动,那时我知道,那座城早就融入我的生命了。
书名叫《香港已成往事》。
http://s4/bmiddle/001y9xRDgy6LgveI9KXa3&690
http://s14/bmiddle/001y9xRDgy6LgvfAGqp7d&690
http://s3/bmiddle/001y9xRDgy6LgvgzG70e2&690
http://s1/bmiddle/001y9xRDgy6LgvgraV2c0&690
http://s14/bmiddle/001y9xRDgy6LgvfAGqp7d&690
http://s3/bmiddle/001y9xRDgy6LgvgzG70e2&690
http://s1/bmiddle/001y9xRDgy6LgvgraV2c0&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