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pcpop.com/upimg3/2005/5/22/3209310676281402.jpg
中国的博客无法像西方一样成为草根和平民的个人新闻平台,最后只会成为精英们的理想主义阵地和草根阶层的鸡毛蒜皮家园,我们正如图中高空上的人们...
重开博客记
在我封闭博客这几个月期间,我的朋友们、用RSS订阅了我网志的阅读者以及一些我敬重的博主们都在问我为什么。
最初的起因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安 替被微软 封杀事件-如同我现在已不再使用任何雅虎服务一样-我不愿助“恶和助恶“。当然,同时还因为我在博客上发表的文章屡次被不幸地”引用“(我知道,你和那些“引用”过的人都明白我指的是剽窃),以及微软博客人气冷清得近乎寒碜,而又有两家门户网站的博客编辑邀请我搬家邀得我有点动心。
然后的这段时间,我们知道,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冰 点、比如...
这些让我几乎丧失了写博客的意义、乐趣和动力。
那么,为什么又要重开呢?
白桦在遭批判时被人鼓励和自励:愿你像岩石一样坚强;
艾青低吟:为什么我眼中常含着泪水,因为我爱得深沉;
江艺平写下不朽名篇:《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安 替写到:“有时侯,人最大的悲剧在于,我们不能同时兼顾很多,我们在各自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太远,以至于任何回顾都让自己伤怀。生命太短,选择却太多,我们有幸还有许多东西让我们星夜兼程、而且义无反顾。”
当我看到周围的朋友们依然在默默而义无反顾地笔耕和行动时,比如呙中校的笔锋,比如八分斋的调查行动,比如......。我羞愧,我们每个人都受雇于这个时代的记忆,我们应当在这个大时代中发出自己微弱但坚定的声音。
因为我坚信,海纳百川,自成其潮。世界潮流,浩浩荡荡。
既然重开,和自己约法三章:
第一:原生主义,不改不删不封评论;
第二: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和矫情;
第三:及时更新,记录观察我和时代。
老实说,第三点是最难做到的,特别是当我们还不得不为五斗米而奔波时,时间、状态和精力显得如此宝贵。
专栏作家约翰·德瑞克曾经吼道:“一个社会群体都开博客,其中有多少是冲动和盲从呢?要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维护博客需要付出的毅力比激情要多得多!”
我觉得,我与朋友们是有意识地在写博客,所谓“网志”。并下意识地做着推广网志、参与并观察网志发展的事情。
一位专栏作家写到:“在这个‘公共知识分子’的年代,这群从事网志写作的人,应该是可以透过各自的专长及知识,就同一事件提供不同角度的诠释及见解,然后再透过网志技术,与其他网志作者交流意见,达到‘参与社会’的情况,及提升知识。”
有数据显示,全球博客文章数量每隔五个月就要翻一番,每隔一秒钟就会出现一个新博客,这些博客,将记录多少真实的民间生态及思想,让人们在很多年后,能够清晰地把握过去的脉搏。
那么中国呢,巍巍中华呢,会这样吗?我并不乐观。
过去性和庸俗曾拯救了中国互联网,中国的博客似乎也要变路,注定永远无法像西方一样成为草根和平民的个人新闻平台,最后只能成为精英们的理想主义阵地和草根阶层(这里均指精神层面)的私家鸡毛蒜皮家园。
《亚洲周刊》曾认为2005是中国博客元年,出现了全民博客潮。而那些形形色色的“名人”们也不失时机地和各大网站默契配合,掀起了热火朝天的“名人博客秀”。
那么,现在呢?博客内容的贫瘠、开始冷清的人气,大裁员的博客中国......。用当年杨璞在回答足记“你觉得是不是中国足球已经一无所有了?”时说的经典名言:“我想这个大家都清楚吧!”。中国博客们过度勃起后正处于漫长的不应期,不知第二次雄壮地勃起是何时。
我送上一幅酸对联:
全民博客潮,勃后长期不应期;
名人骚博客,骚劲过后没了劲。
横批:勃就要久。
这次,我做好了准备,准备一直博下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