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4-11-25 12:15:19)
标签:
教育 |
分类: 理想课堂 |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认识了数位及11至20的数的基础上,同时在学习了一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两位数与一位数的加法运算,本节重点让学生明白两位数与一位数加法运算的算理及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学习数学体验的过程的信心,让学生明白数学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
教与学的目标:
1.结合信息窗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尝试解问题。
2.让学生在交流与动手中发现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算理,知道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同时初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与学的重点:
正确口算十几加几,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教与学的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算理的多样性与最优化。
教学准备:
幻灯片
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等。
教与学过程:
一、铺垫前置、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前置练习:
(一)看谁口算的又对又快
10+1= 1+10= 10+2= 2+10=
10+3= 3+10= 10+4= 4+10=
10+5= 5+10= 10+6= 6+10=
10+7= 7+10= 10+8= 8+10=
(二)填空
①12里面有()个十和( )个一。
②10里面有()个一。
③20是()位数,它里面有( )个十。
④15是()位数,它的十位是( ),表示( ),
个位上是( ),表示( )。
2.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在沙滩上玩过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海边去看看。
出示情境图
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知道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问题预设:
天空中有多少只海鸥?
【设计意图】:
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上进行一定的迁移与巩固,对于学习新知识做到一定的帮扶。同时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信息窗,并能在信息窗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让学生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二、自主尝试,合作探索:
1、解决红点问题(1):
小组合作,通过操作学具探索算法,然后让学生充分的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预设1:我用小棒摆的,先摆12根再摆3根,合起来就是15根
生预设2:2+3=5 10+5=15
生预设3:1个十和2个一加3个一合起来是1个十和5个一就是15
生预设4:我用计数器拔一拔。先在十位上拔1,再在个位上拔2,然后再在个位上拔上3,就可以得到15。
小组长汇报结果,其它小组补充。
教师总结方法:数、拨、摆。(板书)
教师板书:
12+3= 3+12=
师:同学们的想法真好,大家真聪明,你觉的哪种算起来快一些呢?
生:摆的方法好。
师:同学生们真棒,继续加油,好吗?
4+2= 5+4= 6+3=
14+2= 15+4= 16+3=
2.教学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师:你们知道这些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板书:
12 + 3 = 15
加数 加数和
教师向学生讲解,使学生明白算式中各个位置的数叫什么:
出示:
16+2= 14+4=
说出上面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师生之间互动,练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算法的多样性,可以通过记住12后再数上3个数的方法就可以算出得数是15。或者用计数器拔一拔的方法,或再用小棒摆一摆的方法来理解算理。最后让学生讨论与明确哪种算法最好,得出算理的最优化。
三、自主练习,强化提高:
1.分组练习。引导学生4人一组
(一名学生出算式,其他学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称)
5+2= 6+3= 4+3=
15+2= 16+3= 14+3=
上下两组进行比较。(本题重点引导学生交流算法。 )
2. 解决实际问题:
3.请用这一道加法算式说一个数学故事。
12+3=?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与明确十几加几的算理与口算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明确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谈收获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你能与同学交流一下吗?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全国义务教育青岛版教材第五单元信息窗二《十几加几(不进位)》,是在信息窗一认识了20以内的数,对于十几的组成非常清楚,在信息窗一基础探究的基础上的深化探究,有的学生也许会计算,但对于其中的算理、算法并不清楚。所以我把探讨十几加几的算法做为本节课的重点,十几加几算理的探讨做为难点突破。
对于重点算法的突出,难点算理的突破,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先把个位上的几个一和几个一合在一起,再和十位上的一个十合起来,明白算理后,立即掌握算法,先算…再算…,使算理和算法有机结合。
在用小棒探索算理,掌握算法的过程中,我设计了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对于算法的优化,对于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如何体会算法的优化,以及在比较算法风过程中选择间接的方法是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采用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自主的选择第二种算法,从而实现了算法的优化,也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认识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我采用是先让孩子大胆地试着去命名,不管对与错,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对教学流程中的情景导入,目的是培养学生获得数学信息的能力(数、数字)及估计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练习1的设计是在学生明白算理后,体现算法的多样化,自主优化算法掌握算法。练习3的设计通过编故事,提问题的练习,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解决问题,感觉数学与生活的练习。
总体感觉这节课,效果比较好,算理明白透彻,算法掌握灵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学生汇报第二种算法时有点急躁,以后需要再接再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