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编辑部的故事 经典与执着的诙谐剧

(2013-05-09 17:13:19)
标签:

新编辑部的故事

诙谐剧

影评

潇彧

娱乐

分类: 潇彧咖啡-娱乐糨糊
新编辑部的故事 经典与执着中的诙谐剧
◎原创策划文字/潇彧

新编辑部的故事 <wbr>经典与执着的诙谐剧

 琴家佛莱雷曾经是被遗忘的大师,直到现在甚至依然会被人所忽视。艺术不单单是大师们的专利,更是那些喜欢艺术的普通百姓喜欢躲在一个角落里欣赏着艺术所带来的魅力。还记得22年前,郑晓龙导演的那部经典喜剧《编辑部的故事》,让葛优、吕丽萍成为观众喜欢的明星,李冬宝、戈玲、牛大姐、余德利的故事在那个年代家喻户晓。

    现如今,老演员吕丽萍携陈好、黄海波、王千源等新一代实力派演员主演的《新编辑部的故事》目前已在东方、北京卫视播出大半,这部主打时尚的《WWW》最后只剩下戈玲还坚守阵地,那份刻薄的矫情与等待,重复在内心角落的那份念念不忘,更是对物是人非《人间指南》编辑部的一次怀念与升华。

    或许在《编辑部的故事》论资排辈的老一辈编辑的那个年代,剧情的诙谐更符合那个年代的真实写照,但当《新编辑部的故事》融入到更多新元素进来之后,我们反而觉得不适应。总是拿着所谓的经典去比较,殊不知,早已物是人非、青春不再出发的那个年代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你深刻一生都无法改变的印象。我们宁可活在那样一个印象里,却不情愿的面对某种新事物的改变。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怀旧情结”。当有人吐槽《新编辑部的故事》种种纠结、不爽与矫情的时候,其实已经类比错了时代。过去,一个编辑、一张报纸、一杯茶可以在编辑部里耗一天;而现在编辑记者不仅仅要费劲心思找社会热点、亮点,还要考虑纸媒逐渐被网络化覆盖着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个新闻热点或突破口,甚至闷着良心做缺德的勾当,来吸引其越来越稀少的百姓读者群关注一下此媒体的存在。任何新生事物一旦被认可,都是朝着良性发展下去的,更何况郑晓龙指导的《新编辑部的故事》是《WWW》这个时代的特写呢?


新编辑部的故事 <wbr>经典与执着的诙谐剧

    从《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北京人在纽约》,再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罪证》等,郑晓龙这位被誉为“中国电视剧事业的第一批拓荒人”一直都没有让观众失望,尤其最近几年的力作《金婚》、《后宫·甄嬛传》与《女人帮》,更是让老百姓津津乐道。谁曾想时隔22年之后,这部同样由郑导操刀的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几乎换了一代人,在各大卫视播出一段时间后,甚至有人质疑,郑晓龙怎么了?是网络《WWW》时代的浮躁?还是人内心的纠结与惶恐,让每个人总想找点茶余饭后的乐呵得瑟一下自己的存在?

    在《新编辑部的故事》这部忒娱乐的诙谐剧中,我们从郑晓龙身上看到的更是一个导演360度的大转弯。我们能给《金婚》、《后宫·甄嬛传》这样的影视作品极高的评价,却在郑晓龙团队华丽转身之后,对《新编辑部的故事》给予异样的目光?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对曾经过去那种编辑部体制的嘲讽?我们总能在这样一个编辑群体耍贫的段子里,寻找到生活中的那些真实元素。在诙谐、幽默的调侃与讽刺之中,在新一代演员时尚摩登的演绎下,让剧情变得浮躁与反思。如果说耍贫、耍酷在当今这个时代、在《新编辑部的故事》里不能适应的话,那说明很多人在老故事的经典里不能自拔,总是在比较之中又落入俗套,而不是看到作品本身的升华。

    其实,任何一个新作品的诞生,在延续、翻拍或者跟原来剧情并没有太大关系的时候,都要符合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不能沉浸在“甄嬛体”的逻辑思维中看原本善良的甄嬛一身邪气的向我们走来!我们更不能人云亦云躲在自娱自乐的空间里窒息着自己的生命,还再无良的指责着别人,然后再美其名曰的吐槽着生活中的匪夷所思,更甚至是谩骂、扼杀这别人的思想。为何我们不能学会宽容?学会认真解读他人的作品所给予我们生活的种种反思?在郑晓龙的艺术生涯中,我们能够隐隐约约感受到他那灼灼生辉的人类艺术灵感和内心的独白,更凝聚着电视拓荒人在角色里为实现浪漫理想而努力奋斗的那份执著。讽刺背后的逻辑思维,更是作品本身诙谐幽默的喜剧风范。 

    记得姜文那部火热的《让子弹飞》有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活着,早晚都会死;如果你死了,你就永远活着”。这似乎也印证着《新编辑部的故事》不仅会得到8090后的喜欢、拥护,而且会像《编辑部的故事》一样,在饱蘸真情的幽默中,看到剧中那份纯粹、稚嫩、滑稽、有看点、且有张力的东西,像《冬天里的一把火》、《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火眼金睛》、《幸福指数》还有《鉴宝》这几个故事都特别好玩,忒娱乐的喜剧色彩充斥着每一个桥段情节……


新编辑部的故事 <wbr>经典与执着的诙谐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员陈好在剧情中的拿捏自如,总能让人联想到《涩女郎》中剧情的妩媚,在若有若无之间,真实与幻觉,安妮总的方式、方法与处事风格,都留给观众更多的遐想和渴盼,那份女人的魅惑动人、意境深远又让人更加回味无穷。尤其是后来,吕丽萍扮演的戈玲也终于熬成主编,牛大姐退休多年,刘书友让儿子过来接班,同时编辑部也加入了一批新人,继续上演编辑部每天的精彩故事。

    我们总拿《新编辑部的故事》跟过去的《编辑部的故事》比较:《编辑部的故事》经典版调侃将正襟危坐的官场话语加以解构,让观众在语言狂欢中获得了快感,也在讥刺丑陋的过程中解了气,但更符合五六十年代,甚至七零后人观赏。而《新编辑部的故事》将网络微博吐槽发挥的淋漓尽致,发发牢骚,过过嘴瘾,并不真心实意地想给人以心灵的触动,充其量也就是一团团娱乐泡沫,这很符合八零、九零,甚至零零后的时代特征。

经典的作品永远是无法超越的,更是无法复制的。《编辑部的故事》让我们在品尝与回味22年前美味佳肴的时候,不免又有一点点的神伤。而《新编辑部的故事》他们演绎的不仅仅是经典,更是对这个时代中国影视人在生活上、情感上,乃至工作上的真实写照,更是我们对人生的一份憧憬、向往,还有反思。单单从这些层面上讲,郑晓龙完全做到了。如果未来真有那么一天,能有一杆中国国旗插在好莱坞迎风飘扬,这是中国电影人的希望,更是郑晓龙的希望,在改写中国影视人的奇迹上,必定会为郑晓龙浓浓的写下这一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