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默里奇《2012》3D版里的灾难影像

标签:
艾默里奇20123d版潇彧影评 |
分类: 潇彧咖啡-娱乐糨糊 |
文字/潇彧
罗兰·艾默里奇(
玛雅人的预言:“2012年12月21日黑暗降临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可是这一天已经过去,冷风吹拂之后,今日苍穹依然美丽。而艾默里奇这次影片重制3D后再上映观众也希望看到立体的灾难效果。影片3D特效的确比三年前更加逼真,加上引用了古代玛雅历法的背景,一时间竟令在场的中国观众信以为真。
有人说,艾默里奇再现《2012》3D版形式在上映前已遭到圈内诟病,但在20日票房表现不错,零点场在全国拿下过百万,全天收获1900万不俗的票房。不管“钱景”是否被看好,有一不可争议的事实就是美国人善于赚足中国人眼球,善于让中国观众为其埋单。
《2012》影片就是讨好中国观众的胃口,将中国远古文明与现代人的自我救赎结合起来,而3D版恢弘震撼的场景是影片的躯体,而对人性的揭露,对情感的执着,则是影片的灵魂。导演艾默里奇对给人类文明的重新架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片中布达拉宫、喜马拉雅山以及通晓未来的藏僧,中国元素的应用到了极致,同时也创造了一定高度,更甚至影片的结尾是中国拯救全世界,进一步讨好中国人的眼球,把中国观众的银子赚足了,颇有拍中国人马屁之嫌!
潇彧认为,这部好莱坞灾难大片最独特之处在于取材的故事脚本最具广泛知名度,再加上罗兰·艾默里奇这位德国天才般的“灭顶灾难之父”,对未来科幻、灾难传奇这类题材的兴趣与执着,最终成就了他在这一领域的王者地位。早之前《独立日》、《哥斯拉》、《后天》、《史前一万年》这些可以载入电影史的灾难影片,都是艾默里奇的鼎力大作。可见,当今好莱坞谁最热衷于灾难题材,罗兰·艾默里奇的名字必然排在榜首。
其实,《2012》三年后3D版来袭,无非是让观众重温一下“灾难”景象,变的是形式,而电影故事情节本身并没有变化,我特别喜欢雪山被海啸吞没、洛杉矶被地震、滑坡摧毁以及喜马拉雅等恢弘大气的场面,气势磅礴,仿佛身临其境可信,震撼人心的灾难场景,让观众叹为观止!
更重要的是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诺亚方舟因为故障启动不了,此时方舟马上就要撞上珠穆朗玛峰,而方舟中的每一个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奇迹的降临。当杰克逊从水中浮出水面时,诺亚方舟里的所有人,激动相拥,震撼心灵。杰克逊和他的儿子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找出了故障,让方舟能够顺利启动。这也是人类值得反思的地方,在当今物欲横飞的时代,这种危机时刻的人性思考更能够在商业大片中得到反思,所体现出的人性思考,恐怕不是买上一张船票登上方舟可以拯救自己那么简单,却更深刻的暗喻出金钱有时候恰恰也并不能拥有一切的反击与人性关怀的真谛。
从这种意义上讲,导演艾默里奇拍摄的意图不过如此。借“玛雅日历到2012年12月21日就没了”这个壳,来承载好莱坞史无前例的灾难大片的集合。在那个恰恰美国金融危机的时刻,强烈的地震、巨大的火山爆发让眼前熟悉的家园变成了人间地狱。观众也仿佛随之走进情境之中,刺激视觉眼球的那两个多小时里,也同样经历着这样一个史无前例的“灾难”,让仅存的人们用互爱和对生命的尊重渡过了难关。
为此,煽情的高潮和结局与全片的灾难气氛完全吻合。我们在《2012》3D版的逼真影像下重温了灾难的景象。当千千万万个生灵通过各种方法来到诺亚方舟制造基地之时,诺亚方舟有限的容纳数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恐慌有时候让这千千万万个生灵不知所措时,在金钱与人性面前,金钱却变得如此一文不值。而由约翰·库萨克扮演的主人公如何挣扎救生,成功的诠释了一个为了自己的命运,为了家庭,为了生存而抗争的普通美国人,在获得了继续繁衍和发展的希望,这又让千千万万个生灵不得不反思。就连最后的“死”而后生,都在揪心煽情的电影画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