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电视台看到国外一些综艺节目取得了成功,于是纷纷引进版权,期望开花结果。从《超级女声》开始,中国电视选秀节目似乎进入了“原版引进国际当红节目版权,适当改良”的模式。尤其是去年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重新点燃了大众的收视热情。受此鼓舞,今夏各大电视台纷纷跟风,歌唱类选秀节目风起云涌,达到了爆棚状态,至少有10多档歌唱类节目陆续播出,有的播出时间间隔很近。
现在一些热播的节目,完全依靠引进国外的节目形式。虽然我国现在的电视制作处于发展阶段,适度地引进他人模式是可取的。毕竟,“引进、模仿、创新”是发展的有效路径。但过度依赖此种形式,只会一味的购买模式完全没有自己的创造力,则不利于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很容易让电视节目走进死胡同,像一只可怜的寄生虫一样依赖引进模式生存。众多的电视人已经沦为地道的二手“电视贩子”,将国外的节目直接照搬过来,从中牟利。
最大的问题是,单一的歌唱选秀节目已让人厌恶电视这个作为媒介的介质载体。密密麻麻的歌唱选秀节目们考虑过电视观众的感受吗?观众的反馈又如何?有一个调查数据足以说明问题: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歌唱类节目数量太多,还有接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节目形式同质化严重”。出现这个问题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目前电视业态比较单一,主要靠所谓的收视率,必须得抓住观众的眼球;第二,创新能力的匮乏,这是影响电视业长期发展的根本原因。
这个夏季,史无前例的近20档歌唱选秀节目“混战”不仅招来观众的不满,也引起管理部门注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说,总局将对这类节目实施总量控制、分散播出的调控措施。具体措施是:从现在起,各个上星综合频道在调控期内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类选拔节目;还没有开播的节目将推迟播出,避开暑期播出高峰;已开播的节目错时安排播出,避免同类节目扎堆播出。电视媒体的节目制作要力戒铺张奢华,力戒炫目包装,力戒煽情做秀。针对引进国外节目模式的现象,总局要求卫视提高原创节目比重,对引进境外的节目模式要严格管理和调控。总局将加大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创电视节目的鼓励扶持。
在选秀狂欢的时代,差异化竞争无疑成为群起突围的制胜法宝,而想在差异化上大做文章,不仅考验节目制作团队的实力,更能体现节目本身的视野格局和人文关怀上。因此,建议每周每个台最多允许一个引进模式的节目,以此来支持中国自己的原创。立足中国现状,策划制作适合国内观众的电视节目。
在创新和差异化方面,深圳卫视王牌节目《饭没了秀》正全面逆袭疯狂的选秀时代,关注儿童群体,回归童真,最新推出的暑期版“中国少年梦”,更是为儿童圆梦为主旨,在其间分享快乐和成长的要义。暑期版“中国少年梦”一经推出,得到舆论的热烈好评,甚至连李小璐、贾乃亮、陈数等明星大咖都不约而同予以关注。
《饭没了秀》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响,在于节目组一直以来的人文关怀,“快乐、励志、向上”,坚持以孩子真善美的原生态展示节目宗旨,“不选秀、不唱歌、不哭、不毒舌”的四不主义,真正托起孩子的明天。这与当下浮躁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硝烟正浓的卫视收视大战中,综艺节目不断用重口味、无节操刷新观众下限,用身世、背景甚至是一脱成名来吸引眼球,但在稔熟作秀的表演情节后,观众已经自发抵制这种无意义的炒作。
另外,从节目的价值导向上,疲于哗众取宠的选秀节目无法给予观众正能量,不走心的节目效果势必被观众抛弃。深圳卫视2013年新版电视真人秀节目《饭没了秀》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直击当下教育的痼疾,去努力发现孩子们最初的心愿和特长,并以鼓励的姿态,帮助通过平等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去坚守梦想。
十年来,《饭没了秀》一直坚持关怀下一代成长的理念,朴实而脚踏实地地耕耘电视荧屏的一方净土,不仅仅是在选秀节目遭遇困境之时,成为业内学习的范本,更在于实实在在为中国下一代人的成长付出心力。回归到最真实的童心世界,这样一种平等、鼓励的视角和态度,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