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岁浙大海归博士跳楼自杀是谁的错?

标签:
浙大海归博士涂序新方宏进李冰冰李湘 |
分类: 时事杂谈 |
http://www.my1510.cn/files/my1510_8/0439387830.jpg
首先,他不应该自告奋勇联系国内的大学,尤其是国内著名大学。对于在国外学有成就的人来说,想回国就业获得满意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行。回国前他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让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三顾茅庐”请他回来,而不是自己主动联系,因为国内高校主动邀请回来的话,在薪资待遇和科研方面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谈成20、30万的年薪比较正常。
如果自己主动联系回国就业或者说主动送上门的话,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其获得的薪资待遇和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应该差不多,所以涂博士在浙大只获得约4000元的月收入应该是这样造成的。当然,每年排队想进浙大的海归博士太多了,所以浙大这样对待海归博士也是在情理之中,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又能怎样呢?
其次,回国之前他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国内的学术生态,再做出选择,或者回国之后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国外生活、学习和工作多年的中国人更容易产生爱国的情感,也因此会很天真地认为自己回国后可以为国家作贡献,但是他们大多对非常复杂困难的国内高校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回来工作后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国内科研经费的分配是由少数人(学术大碗,国内也称之为学霸)说了算的,自然没有美国那么公平和科学,所以想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就得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涂博士回国才三个月,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研究项目而跳楼自杀太不值得,其实在大学里没有科研经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有科研经费就作没有科研经费的研究呗,找些自娱自乐的研究做做不是也很好吗!
最后,海归博士们应该放弃优越的心态回到国内高校就业。目前,国内许多钱并不多的高校热衷于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金引进人才,动不动将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投给这些引进的人才。
这里姑且不谈这些资金投给他们是否值得、将来是否会有与之相称的回报,海归博士们应该知道他们实际上占用了在国内高校想踏踏实实做些科学研究的本土教师“土鳖”们的研究资源,并不是国内“土鳖”们没有学术研究能力,如果国家和高校像支持“海归”们那样支持“土鳖”们,“土鳖”们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术成就。因此,“海归”们回国后应该放弃优越的心态,这样以后失望会少些,心情也会好些。
至于这位博士是否应该马上获得浙江大学的副教授职称这里就不好说了。但是,涂序新这位海归博士跳楼自杀很可惜,也值得我们反思!
当有人把博士之死看做是心理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说,“残酷、无信、无情”的国内学术圈是这个“海归”的臆想,是不是说,国内学术界并不需要自身进行检讨?纠结在一起的官场、人情、帮派、交易,哪一样不能在学术圈中找到,哪一样是这个圈子之外的、或者对这个圈子有所憧憬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一个人的自杀,固然有心理脆弱的成分,但是那压断骆驼脊梁的最好一根稻草呢?那些龌龊的让人绝望的现实呢?
适应,在这里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某种状态。可是这样的“适应”的代价是什么?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适应”造成了学术圈内的弄虚作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死气沉沉。这就是一个大背景,笼罩在自杀的“海归博士”周围,这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把一条生命逼上绝路。如果博士的死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学术,我们的教育,甚至是我们的良知。
学术而有“圈”,本身就是荒谬的。与之相比,更加荒谬的是一个人的死,竟然可以用“无法适应”来解释。我们期待创新,期待在学术领域内有所突破,而不是用一些空洞无味,甚至是抄袭的论文来支撑“科学教育形势大好”的假象。海归博士之死,难到还不能让一些人觉醒么?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涂博士就从逐渐焦虑到抑郁。他的死已经由浙大上报教育部。
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工作。
附:涂序新博士来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2012-12-24 14:31:13)
(2012-11-20 08:59:38)
(2012-10-28 07:17:48)
(2012-10-27 00:11:38)
(2012-10-26 00:17:45)
(2012-10-25 00:28:25)
(2012-10-09 06:39:32)
(2012-07-23 07:40:01)
(2012-06-25 07:2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