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2岁浙大海归博士跳楼自杀是谁的错?

(2009-10-24 10:58:27)
标签:

浙大海归博士

涂序新

方宏进

李冰冰

李湘

分类: 时事杂谈

http://www.my1510.cn/files/my1510_8/0439387830.jpg

   9月17日凌晨2时,才回国三个月、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32岁海归博士涂序新从11层楼顶跳楼自杀。他写好了6页遗书,在遗书中,他向妻女、父母、姐姐表达了歉意。他在遗书中说:“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跳楼前6天,他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给他口头承诺,却未能履行。 (10月22日《华商报》)

    32岁的海归博士撇下年迈的父母、年轻的妻子和尚不懂事的三岁女儿,离开了这个让他抑郁的世界,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是海归博士考虑不周的错?

    这显然是一个不应该出现的悲剧,鄙人认为这位海归博士在许多方面欠考虑。

  首先,他不应该自告奋勇联系国内的大学,尤其是国内著名大学。对于在国外学有成就的人来说,想回国就业获得满意的待遇和研究条件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才行。回国前他应该做的是想方设法让国内高校如浙江大学“三顾茅庐”请他回来,而不是自己主动联系,因为国内高校主动邀请回来的话,在薪资待遇和科研方面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谈成20、30万的年薪比较正常。

  如果自己主动联系回国就业或者说主动送上门的话,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其获得的薪资待遇和国内的博士毕业生应该差不多,所以涂博士在浙大只获得约4000元的月收入应该是这样造成的。当然,每年排队想进浙大的海归博士太多了,所以浙大这样对待海归博士也是在情理之中,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又能怎样呢?

  其次,回国之前他应该从各个方面了解国内的学术生态,再做出选择,或者回国之后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国外生活、学习和工作多年的中国人更容易产生爱国的情感,也因此会很天真地认为自己回国后可以为国家作贡献,但是他们大多对非常复杂困难的国内高校人际关系和学术生态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回来工作后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国内科研经费的分配是由少数人(学术大碗,国内也称之为学霸)说了算的,自然没有美国那么公平和科学,所以想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就得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涂博士回国才三个月,并没有获得预期的研究项目而跳楼自杀太不值得,其实在大学里没有科研经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没有科研经费就作没有科研经费的研究呗,找些自娱自乐的研究做做不是也很好吗!

  最后,海归博士们应该放弃优越的心态回到国内高校就业。目前,国内许多钱并不多的高校热衷于从美国等发达国家重金引进人才,动不动将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投给这些引进的人才。

  这里姑且不谈这些资金投给他们是否值得、将来是否会有与之相称的回报,海归博士们应该知道他们实际上占用了在国内高校想踏踏实实做些科学研究的本土教师“土鳖”们的研究资源,并不是国内“土鳖”们没有学术研究能力,如果国家和高校像支持“海归”们那样支持“土鳖”们,“土鳖”们也可以获得很高的学术成就。因此,“海归”们回国后应该放弃优越的心态,这样以后失望会少些,心情也会好些。

  至于这位博士是否应该马上获得浙江大学的副教授职称这里就不好说了。但是,涂序新这位海归博士跳楼自杀很可惜,也值得我们反思!

 

    是海归博士心理素质不好的错?

    不必讳言,当下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一样充满腐败、丑闻、逐利和纷争。如今,学有所成的涂博士以他的自杀将这些弊端再次置于公众焦点,引发新一轮的舆论讨伐:涂序新放弃美国的机会,却遭到不公正待遇,被活活逼死,天理何存?如此质问有些偏激,但无论浙大如何辩解,他们都难辞其咎。报道说得很明白,涂序新的工资不高,住房、女儿上幼儿园等难以解决,焦头烂额,以及被称为直接导致他自杀的职称问题,却也无不指向浙大管理体制上的种种缺陷。

    舆论矛头一边倒地指向浙大和高校体制,这在感情上可以理解,但具体到剖析问题,则需要冷静,比如说:面对因循守旧、官僚化的高校体制,感到难以承受的海归博士,为何只想到自杀躲避问题,而没有想到谋求别的更好的解决之道?我国高校众多,高校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所高校感觉被轻视,完全可以“跳槽”到另一所高校,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这是学术中人的应有权利,也是每一个心智正常者的理性选择。这些道理,为何涂博士视而不见?不得不说,这与他过于顺利的经历不无关系,“从少年到青年,一直是佼佼者,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之后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太顺的人生未必是好事,它使涂序新缺乏必要的受挫折能力,一遇到棘手现实,心理防线容易崩溃。类似例子频繁发生在高校硕士博士生群体,很能说明问题。

    面对体制问题,凭个人力量确实很难改变,但不能做到“兼济天下”,至少应做到“独善其身”;动辄自杀,是对自己生命价值和寄予厚望的家庭、社会的不负责。

 

    是浙大冷酷无情的错?

    读到上述文字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当初怀着美好愿望的海外学子,是怎样在现实中一步一步被逼上绝路的,我们也可以想象,在那个生命最好一个夜晚,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海外游子,心中怀着的是多么巨大的痛苦。于是我们听到了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的话: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是啊,适应环境的确不容易,但是,有谁问过没有,博士要适应的是怎样的环境?他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适应这样的环境?

  当有人把博士之死看做是心理问题的时候,是不是说,“残酷、无信、无情”的国内学术圈是这个“海归”的臆想,是不是说,国内学术界并不需要自身进行检讨?纠结在一起的官场、人情、帮派、交易,哪一样不能在学术圈中找到,哪一样是这个圈子之外的、或者对这个圈子有所憧憬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一个人的自杀,固然有心理脆弱的成分,但是那压断骆驼脊梁的最好一根稻草呢?那些龌龊的让人绝望的现实呢?

  适应,在这里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意味着某种状态。可是这样的“适应”的代价是什么?其实正是因为这样的“适应”造成了学术圈内的弄虚作假、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死气沉沉。这就是一个大背景,笼罩在自杀的“海归博士”周围,这就像是一种自然选择,把一条生命逼上绝路。如果博士的死是可悲的,更可悲的是我们的学术,我们的教育,甚至是我们的良知。

  学术而有“圈”,本身就是荒谬的。与之相比,更加荒谬的是一个人的死,竟然可以用“无法适应”来解释。我们期待创新,期待在学术领域内有所突破,而不是用一些空洞无味,甚至是抄袭的论文来支撑“科学教育形势大好”的假象。海归博士之死,难到还不能让一些人觉醒么?

 

    是浙大“1311计划”的错?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回国后没有科研可做、每月除去房租只剩下2000元、超高的房价……等等,被认为是海归博士自杀的原因。令人关注的是,他是浙江大学“1311计划”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这就让人纳闷:引进的“学术骨干”,回国后为何难以开展科研?为何待遇如此之低?
  浙大的“1311计划”其实已透露出答案,据悉,“1311计划”团队的组成是,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个创新团队,1000个学术骨干。我不知道那位博士回国前,是否根据这些数据做过算术。这里不妨简单算一下,100位大师,按每位年薪50万计算(22日的《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科带头人,最高年薪可达百万元人民币,50万年薪只是武汉大学的一半),就是5000万,再按每位科研启动经费200万计算(对“大师”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就是2个亿。也就是说,仅100位“大师”就要花去两个来亿。还需要继续计算300位核心人才和100个创新团队吗?这一路算下来,算到学术骨干,留下的资源就可怜得剩那么一点点了。
  媒体的报道,也揭示出“计划”的主体是大师们:位于浙大紫金校区的教师宿舍区里,还预留着近百套没有出售和分配的住宅。不过,那些都是给“大师”们准备的。100位大师,好大的气派!可问题是,放眼全中国高校,有多少真正的大师?分析今日一些高校的“大师”人物,水平不一定是“大师”,条件待遇却一定是“大师级”;更有众多“大师”级人物,多处兼职,处处领薪,早先浙大传出的院士课题组论文造假案,当事的院士,是浙大聘来兼职任院长的,每年到校工作时间不长,连自己署名发表论文也“不知情”,不知浙大是否给他“大师级”年薪?
  在高校的“大师情结”之下,几乎所有的资源都朝少数的“大师级”人物集中,普通的教师,只有跟在“大师们”、“准大师们”之后打工,卖苦力,拿着糊口的工资。学术的理想和激情,在不能自主的科研中,渐渐丧失,所能生出的“理想”就是,有一天媳妇熬成婆,挤入“大师”队伍,然后拥有学术资源的配置权,再让一帮年轻人干活,自己坐享其成。也有的年轻人接受不了现实,比如这位博士,发出“残酷、无信、无情”之叹,做出极端之举。
  有研究表明,物理学、化学、医学、经济学等诺贝尔奖获奖者取得成果平均年龄为40.16岁,35岁取得成果最多。并指出,一生中黄金创造期大致是26岁至46岁年龄段。因此,重视为青年学者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是国际上的共识。在美国的博士教育中,几乎很少有博士没有全额奖学金的,读博士期间,博士们就不为自己的生计担忧,全额奖学金足以让他们全心投入研究。而获得大学教职之后,一个普通讲师就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可以指导博士生。
  我国高校近年来办学资金越来越充裕,但是,青年教师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好转,原因就在于学术资源的配置,掌握在行政权、学术权拥有者手中。与国外大学一校之内教授待遇相差不大不同,国内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学术头衔的教授,待遇相距很远,有的甚至达10倍,更不用说普通教师与那些“大师级”教授的待遇差距了。
  在中国高校的“大师计划”之下,有为的青年学者要么陷入焦虑,要么走上“运作大师路线”。这样的大学大师梦,也可能只是做梦了。这次海归博士的自杀,能否惊醒大学的美梦呢?

 

    是高房价的错?

    浙江大学分管人事的朱晓芸副处长告诉记者,涂博士的待遇按讲师发放。并且给他提供4万元的房贴,支持他在杭州购房、安家。这是浙大专门针对引进人才提供的特殊待遇。除此之外,涂博士还享受学校给所有教职工提供的待遇,包括在进入浙大的10年内,拿到每个月1500元的房贴,如果涂博士将来评上教授,这个数字会翻倍。收入里还包括每个月1000元的年轻教师津贴、国家规定工资、学院补贴。每个月的收入,应该足够他在学校安心教书治学。

    然而,这也许只是一个理想状态,涂博士的女儿不久就要上幼儿园了,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幼儿园收费不菲,比小学还贵。涂博士的妻子何晶也不顺利,她没能在杭州留下,只好一边住在老家带孩子,一边找工作。实际情况是,涂博士有一个家庭需要支撑。

    夫妻二人虽然都是留学生,在美国有全额奖学金,但有小孩子要养,仍然不能在异国他乡存下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足以让他们在刚归国时作为缓冲。

    而在号称人间天堂的杭州,房价毫不逊色于上海。浙江大学紫金新校区虽然位于并不那么被看好的西区板块,每平方米价格仍然要直逼2万元。

    记者咨询了建工学院和涂博士同样职称的一位老师,他的待遇也是按照讲师发放,在扣除房租、所得税之后,每个月到手的有2000多元钱。这位老师和涂博士年龄相仿,国内某知名高校博士生毕业。以这位老师的收入计算,他若要贷款买下紫金校区附近一套90平米左右的住宅,以三成首付计算,独立支付要不吃不喝将近20年。他没有掩饰失落的情绪。他的同龄人若早早参加工作,已赶在中国房产价格狂飙突进的21世纪初期,安居乐业。

 

    是社会期望太高的错?

    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会期望,而以世俗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未立刻接近成功。

从归国到坠楼,不过3个月,涂博士就从逐渐焦虑到抑郁。他的死已经由浙大上报教育部。

    9月29日,涂的追悼会在杭州殡仪馆举行。他是金华人,他的朋友、亲戚、同学从金华赶来,把大厅挤得满满的。他所在的建工学院部分领导、师生也参加了追悼会。

    追悼会上,当着所有亲朋好友和同事的面,何晶泣不成声。追悼会的第二天,是女儿三岁生日。何晶希望,亲友在女儿懂事之前,帮她为孩子编一个美丽的谎言。耐人寻味的是,在她断断续续不多的言语中,她特别强调了涂序新发表的3篇SCI核心期刊文章,他的成绩是任何人都不能抹去的。

    涂博士从小到大都是家庭的骄傲,家族弟妹学习的榜样。失去这个儿子、弟弟,他的父母、姐姐痛不欲生。他们不敢相信他已经离开。他的姐姐现在还无法正常上班。妻子也沉浸在悲痛中,和女儿度过了一个最难过的中秋节。

    同在建工学院的一位年轻同事为他感到异常惋惜。这位年轻老师也同样是拿着低薄的薪水,年近而立,从小到大背负了太多希望,却仍然无法回报父母。

    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说,涂博士刚回国,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学校让他当新生班主任,还让他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的筹备工作,正是帮助他适应。但从事后看来,对他的关心还是稍微少了一点,没有注意到他的状态。他说,如果本校毕业,还有一个现成的朋友圈子可以倾诉。涂博士事件后,对青年教师会有更多关心辅导,特别是对从外校来的年轻教师和年轻海归人员。

    涂博士所在的建工学院开始找年轻教师谈话,让他们有什么困难要和学院说。

    年轻海归并非人们通常想象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也有前途。然而事实是,他们也是一个高危群体。他们从小就承担了太多社会期望,而以当代中国社会的世俗观念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没有立刻接近成功。

    S现在香港某所高校当博士后,她和涂博士同一年出生。她说,他们这一代人从小是好学生,却错过了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她特别能理解涂和他的妻子。

    追悼会第二天,正好是涂博士女儿的三岁生日,孩子还远未到懂事的年龄。鲜花丛中的父亲形容瘦削,无法吸引她的注意。她似乎认为,父亲只是睡着了,还会再醒。

    但她的父亲涂博士永远不会醒了,父女有一张合影,孩子坐在父亲肩膀上,脸上写满笑,涂博士两手紧紧抓着孩子的脚,笑盈盈地望着镜头。这样的合影今后不会再有。涂博士只能在照片上看着女儿慢慢长大。

 

    附:涂序新博士简历

  1977年8月生于浙江金华,1995年9月——2001年6月就读于清华大学,2000年6月获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1年6月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2007年6月就读于美国西北大学,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获得岩土工程硕士和博士学位。其后在美国西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6月中旬回国到浙大建筑工程学院工作。

 

  附:涂序新博士来浙大建筑工程学院的主要经历

  2009年1月,涂博士通过电子邮件与学院岩土所联系,申请教师岗位;

  3月24日,由学院提供往返国际机票和住宿条件,涂博士来学院面试;

  4月21日,学院将《新进人员聘任通知书》发给涂博士,涂博士于次日通过电子邮件表示“本人愿意接受你们所提供的岗位和待遇”;

  6月12日,涂博士与浙大签署聘用合同;

  7月28日,涂博士租住由浙大提供的位于玉泉校区求是村的教师公寓。公寓建筑面积57平方米(内含独立厨房、卫生间以及电视、冰箱、空调、微波炉、电磁炉、床铺、桌椅等家具和电器设施)。此后,他相继参加了学院组织的留学归国人员座谈会、环境岩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筹备及会务工作,并担任了2009级本科新生班主任;

  9月1日到8日期间,涂博士参加了学校在之江校区举行的新教师岗位集中培训;

  9月8日,学校启动了下半年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9月11日,涂博士在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系统”中填写了申报副教授的相关信息;

  9月17日,涂博士于凌晨2点因病不幸坠楼去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