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海人的屁股捅不得?

(2009-02-08 10:57:41)
标签:

刘谦

菲尔普斯

春晚

周杰伦

名人

官员

小沈阳

直销

汪涵

奥巴马

房价

春运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2009年2月4日,新民晚报在其社区版B6“闲话”版刊登《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一文。文章中写道: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其中“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旋即成为导火线引起了部分上海读者的强烈不满。

    上海读者认为严重伤害了上海人的感情,于是纷纷到各大论坛发帖要求该报道歉。随即,该文章的作者“李大伟”也被上海网民人肉搜索,只要在网上搜索“李大伟”便出现“李大伟电话、李大伟学校、李大伟博客”的相关搜索。5日,该晚报社区版编辑部发表了一则致歉声明,表示该文章是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上海市井》一书,编辑的本意是在保护上海话地方方言的同时,更应推广普通话。但对文中在“新上海人”集聚的地方“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的提法未作处理,伤害了上海读者的感情,“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虽然该报在其官方论坛发表致歉帖子,但众多上海网友表示此举还不够,提出要在报纸头版发表道歉信的进一步要求。据了解该报负责社区版的编辑已经被停职。

    不可否认,方言是一种文化,上海话是上海的本土文化。上海人是否说上海话完全是他们的自由,谁也没有权利强迫他们说普通话。该文章的作者“李大伟”不过是描写上海人和新上海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表现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机遇的大都市。在上海,浦东的开放程度要更高,在浦东生活和工作的新上海人也更多。如果在一大群新上海人中还说难懂的上海话,是不是不合时宜呢?所以,在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没文化,是指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运用大多数人认同的语言交流方式。上海人以聪明而著称,如果认为这里的没文化是没有知识和修养,那就是误解了作者的本意。即使,是认为“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也不要忽略前面的状语“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是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而不是说在整个上海“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语言,包括方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进行交流,才能具备生命力。在家中,上海人完全可以说上海话。在上海人之间,也完全可以说上海话。如果,在一大群不懂上海话的人面前,你还叽里咕噜地说上海话,是不是有些自以为是呢?大家还会认为你有文化吗?上海人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在陆家嘴如果还说满口的上海话,一定会被认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活化石。面对外来语言的冲击,方言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消失。但是保护方言,并不是野蛮和简单地排斥外来语言,而是继承和发扬方言中的精华。上海作为一个移民城市,素以“海纳百川”著称,海派文化就是汇聚和整合后的地方文化。时代在发展,文化也在发展,在上海很多地方不说上海话也是正常的。如果认为“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就侮辱了上海人,还要追究作者、编辑和报社的所谓责任,未免太过于心胸狭窄了吧?这何尝不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呢?

 

    附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近50年里,上海人有两个特征,一个本子:上海市区户口簿,一种方言:上海话,称之为老上海人。今天的新上海人,不讲上海话,也有两个特征:一本高学历凭证,一本商品房个产证。过去,老上海人是一锅大米粥,米与汁不分;现在,新上海人是一块糯米糕,颗颗精神。

    曾有句流行全国的俚语,概括得有些偏激:“在北京人眼里,都是部下;在广东人眼里,都是北佬;在上海人眼里,都是阿乡(沪语:乡下人)。”在我小的时候,连上海郊区的菜农,我们都喊阿乡。阿乡坐在突突突的拖拉机菜垛上,回敬我们:“你娘是阿乡。”的确如此,我父母就是山东人。

    新上海人,浦东密集度最高,办公大楼里最多。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有点像美国土著红种人。在浦东的饭店酒店,连拉门的服务生都是说普通话“先生先生”的,在浦西,黄河路美食街上一片上海话敲车窗:“阿哥阿哥吃饭伐?”可见新旧上海人密度差异。

    房产界有个现象:外地人买浦东房产,尤其好楼盘,外地人半数以上。《温州晚报》组团来上海买房子,有人说,浦东房产是外地人炒上去的。名牌高校,考研读博的大都是外地人。外地人像日本人,是姿三四郎,勇于拼搏挑战;上海人像法国人,偏爱衡山路上的酒吧劈情操。女人比男人更现实,上海姑娘在全国属于“一品锅”,过去非上海男人不嫁。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与外国人结婚是时髦,当时笔者也是“翩翩浊世一公子”,但不得不服:白发不如黑发,黑发不如黄发,一声感叹斜阳里:“华籍美人嫁给美籍华人。”现在,婚姻不是隐私,报纸中缝广告说得最直爽:“婚否不论,户籍不限”,关键目标:“事业有成”。事业有成是精英。他们往往是外地闯荡上海滩的英雄。(大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