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ears.com.cn/upimg/userup/39515/3951500P31GP9300V42-lit.jpg
才子与佳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多见诸中国古代小说,寄托着从古至今中国人的爱情乌托邦。
才子与佳人这两个词,是谁首创的呢?较早出现佳人形象,是在《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词的出现是在汉代李延年歌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而才子概念的出现也是在汉代以后。
才子佳人小说的出现,最早的要算汉代《西京杂记》里鼎鼎大名的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司马相如见卓文君风流漂亮,便“以琴心挑之”,后就导致文君夜奔。而在此处较强调相如的文采、文君的相貌,即男才女貌。文中如此形容“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这便成为后来美女的标准。由此开了先河。
魏晋南北朝的《世说新语》也不忘给才子佳人留下一幅幅缱绻画卷,其中比较完整、写得细腻感人、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是唐代,特别是传奇小说,60%写才子佳人的故事。
《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张生见到相国之女惊为天人,但实际上,莺莺小姐不仅有貌,还有诗才,比如她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熏疑是玉人来”。这代表着唐传奇小说与以往才子佳人小说的一个变化:男女均有才有貌;此外,唐代是诗国,互诉衷曲,靠的是诗来诗往。《霍小玉传》对后代同样影响很深,和《莺莺传》一样是才子佳人定位,以诗传情。但唐代很重门第,小玉名为霍王之女,实是小婢所生,地位卑微,于是门第拆散了他们。还有《飞烟传》,飞烟也是位才女,临死时说:“生得相亲,死亦何恨!”……总之,唐才子佳人小说对双方才貌强调比较多,用诗歌大量体现,但大多以悲剧收场,对后世戏曲影响很深。
宋元则为才子佳人小说的过渡时期。故事更多样化。男主角多为著名文士,女主角身份多样,比如宋代话本小说《流红记》的“红叶传诗”,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甚至有人指出男主角是中唐著名诗人顾况,而女主角则是一宫女。还有明代白话小说代表《三言二拍》中《苏小妹三难新郎》,不再是早期的私相幽会、两情相悦,而且大多是喜剧结局。
到了明末清初,则是才子佳人小说的高峰期,甚至影响到了《红楼梦》。虽然明太祖朱元璋重理学,女性在男性社会中被大量丑化,可见《水浒传》《西游记》中。但物极必反,导致一批文人专门写女性是多么美好。
《好逑传》典型表现了当时才子佳人的三种条件,有才有貌,人品也要好,之前是不问人品的。该小说中的男女主角,共处一室一夜谈诗论文,绝无越礼。男性的择偶标准也比从前苛刻,认为才很重要,说:“前者(相貌)易得,后者(才华)难求,若无后者,宁可不娶。”
而清代小说绕不过的是《聊斋志异》,这其中除了佳人多为鬼狐花妖,又有了新的变化。才子有不少是先读书,后经商,为儒商,性关系也比较开放,但也有终身只做红颜知己,如《娇娜》。同时,清代还有个很大的变化,佳人不再局限于良家女子,而是风尘女子。如福州魏秀仁著的《花月痕》写“秦淮八艳”的,这些才妓都工诗善画,文人认为只有风尘女子中才有红颜知己,因此对她们极尽褒扬。即“青楼原有掌书仙,未可全归露水缘”。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才子佳人,不同时期加进了不同元素,身份也越来越平民化,但有一点永远不变,才子首要是文才,佳人则是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