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s.gg-art.com/auction/images1/26/2668921.jpg
大街上人来人往,小屋里我临窗独坐,我在思考着如何面对这难过的“年关”。
幼时家贫,每逢过年父母亲都会愁眉紧锁,因为对他们而言过年就是过关。也难怪,平时生活苦点倒也无妨,可是一年到头,孩子们早就眼巴巴地数着指头盼望过年了,作为父母就是摔锅卖铁也得把年过得像样些才行。孩子们要添新衣,家里要备年货,而这些都要拿钱置办。于是为了过年,没进腊月的门,两手空空的父母便开始东挪西借准备过关了。
如今,生活好了,大家再也不用为过年发愁了,“年关”一词也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是,就在今天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环境里,我却久久不能忘怀这个饱含苦涩充满无奈的词汇。春节至于我,依旧是心中一个难以逾越的关隘。当然,我心中的年关,已不再是父辈们所经历的经济上的关隘,而是那种找不到归宿的失落感。常言道: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可是父母均已作古,我的家到底在哪儿呢?
父母在世之时,每年春节,我们兄妹几人总是尽量赶回老家跟父母团聚。如果哪个没能及时回来,我们也会一遍遍地向父母解释原由,以此来安慰年迈的双亲,弥补未能团聚的缺憾。那时,父母居住的那片老宅似乎有着无穷的魅力,真的,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总会被这个叫做“家”的地方吸引过去;而只要一回到那里,我们浑身便会立刻被无限亲情所包容,那种温馨与幸福的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表达。可是,自从父母离世后,这种感觉便不复存在了。失去了疼爱我们的父母,我们兄妹便如同茫茫大海上的几叶扁舟,无依无靠,各自飘零。尽管我们也偶尔回到老宅看看,但却再也找不到那种家的感觉了。
由此看来,原来所谓的家,并不是什么房子器具,而是父母所在的那个地方。没有了父母,家的概念便模糊不清,家的感觉便不复存在。小城里,我也有自己的窝居,妻儿均以为那便是我们的家。可我明白自己心目中的家依旧是那片生息着父母的老宅。而今因为父母不在,家的方向也随之迷失了。
曾经为古训“父母在,不远游”而纳闷,难道父母健在就不能外出创业了吗?如果整天依偎在父母身边,“好男儿志在四方”又作何解释?如今我忽然明白了,所谓“不远游”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比如父母年迈体弱,比如逢年过节。
一直关注着电视里播出的出行信息,春节将至,铁路、公路、民航、水路均人流如潮。回家过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人们不惜把大把大把的钞票送给交通部门,不怕旅途劳顿千里迢迢赶回老家和亲人团聚,而把人们吸引回家的原因正是父母那殷切期待的慈祥眼神,正是那血浓于水的无限亲情。只要一家人亲亲热热地团聚在一起,哪怕只是吃上一顿简单的团圆饭,心里也会由衷欣慰倍感满足的。
朋友们都在计划着到“老的”那边去过节,我很羡慕。有父母真好,起码可以在过年的时候有家可回。这样想来,我认为大家还是应该学会感恩的,感谢谁?当然是你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你家的感觉,给了你回归的幸福与温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