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看平均工资究竟是怎样统计的?!

(2008-10-30 12:23:15)
标签:

茅盾文学奖

谢晋

王志

李响

周继红

宋祖德

广元柑橘

微软

杂谈

金融危机

分类: 时事杂谈
W020081030298750012001.jpg
前三季度全国部分省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示意图。

      国家统计局二十九日宣布,前三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973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56元,同比增长18.3%。其中,北京的平均工资为全国最高,是全国平均工资的2.01倍。


  
数字表明: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是北京市39663元,平均工资最低的地区是河南省14485元。
  另外,平均工资最低的5个地区是河南省、海南省、江西省、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从行业平均工资额看,金融业平均工资最高,为40312元,增长也最快。
  此外,平均工资最低的5个行业是: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
  
  平均工资较高的地区(除北京)
  上海市39004元,为全国平均工资的1.98倍;
  天津市27687元,为全国平均工资的1.40倍;
  浙江省23603元,为全国平均工资的1.20倍;
  广东省23078元,为全国平均工资的1.17倍。
  
  专家解析:增长18.3%为什么感觉不到?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8.3%,为什么大家却没有感觉到收入的增长?
  统计部门专家解释称,一方面所公布的数据是“平均数”,平均数不能代表大多数。可能某一部分群体的工资增长比较高,带动了平均工资的增长;另一方面,统计口径也是原因之一。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主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集体、三资、外资等各类企业的劳动者。
  而在民营、私企、个体户等工作的劳动者并未纳入统计范畴,这部分群体数量众多,且工资收入相对要较低。


    点评:
  国家统计局统计工资原来是这样统计的?蒙人不带这样蒙的吧?“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主要有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包括国有、集体、三资、外资等各类企业的劳动者。那些在在民营、私企、个体户等工作的劳动者,他们原来不属于在岗的。他们原来不是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因为他们工资收入低?所以就不统计了?怕扯后腿吗?

  既然统计就做一下全部的统计,为什么只统计部分有钱有权的单位和企业?既然这样,还有什么意义?是做给我们看的吗?当我们是傻子吗?你干脆直接统计一下最有钱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外资企业这几个部分好了。而且只统计在岗的企业领导,他们也是职工啊。这样统计出来的平均工资绝对是上百万。增长绝对是上百万!

 

    有一种无聊叫“统计平均工资”

    每次统计局一公布平均工资,接着便是质疑数据失真的一片争议,这几乎已经成为一种惯例,这次自然也不会例外。平均工资的统计数据为何如此偏离公众切身感受?对此,统计专家非常清楚,赶忙向公众解释说一是因为所公布的数据是“平均数”,二是因为统计口径上不包括私企员工和农民工。

  有网络民谣曰:张家有财一千万,九个邻居穷光蛋,平均起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这种在收入差距上不做如何区分统计的简单平均,本身已经毫无科学性可言;加之在统计口径上又不包括基本处在收入水平最底层的私企员工和农民工,“顶级富人参与平均、底层穷人不参与平均”的平均工资,无论在任何经济困难时期大概也会呈现出可喜的大幅增长状态。

    依据不同人群之间明显的收入差距,做更为细致的平均工资统计,其实纯粹只是一个数学问题,基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将私企员工、农民工的工资数据纳入统计呢,事实上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却因为“考虑到数据的敏感性”,而粗暴剥夺了公众的知情权,没有向社会公布。

    现在的情形就是这样的:谁都明白统计平均工资的巨大漏洞在哪里,谁都知道现在的平均工资统计数据严重偏离公众感受,但这种失真的统计工作却照旧进行不误,并且乐此不疲地接连公布“成果”。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明知失真却照旧统计不误的平均工资,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数据反映社会现实,还是只为了要一个好看的数据?或者,只是为了逗公众玩?拜托,纳税人都不富裕,还享受不起这种昂贵的“娱乐”,更何况,这其实一点都不好玩。

    原本十分严肃的平均工资统计,公众却必须以娱乐事件的眼光来看到,这既很无奈,也很无聊。我们理解,统计工作应该是很辛苦的,但辛苦工作换来的如果只是一种“数字上涨、感觉没涨”的普遍质疑,统计专家还得一遍又一遍向公众解释“为何感觉不到涨工资”,那这项统计工作的意义是需要打问号的。尤其是,依据这样的统计数据来指导决策,是很容易误事的。

    知道不足就应该马上改进,知道了统计漏洞就应该马上着手改革,这才是正途所在。否则,前期该做的辛苦统计工作也许一样没少,却在最后数学计算的时候如此粗糙,“不精确”也好,“敏感”也罢,在民众看来实际都意味着“统计失败”。而且,经过公众连续不断的质疑和批评仍然我行我素不思改进,那么我们真的只能摇头感叹:有一种无聊叫统计平均工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