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工是社会肌体的一颗尴尬毒瘤

(2008-04-29 09:13:25)
标签:

五一

劳动节

劳动者

劳动法

劳动保障

维权

欠薪

工资

童工

社会

新闻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8/04/29/bjrzb20080429003.jpg
下班后,童工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在一起聊天。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8/04/29/bjrzb20080429004.jpg
童工们在车间里工作。

http://images.qianlong.com/mmsource/images/2008/04/29/bjrzb20080429005.jpg
没有铺棉絮的床成了童工们眼中最温暖、舒服的地方。

 

    他们来自遥远的四川凉山,大多未满16周岁,聚集在小超市门前,像超市里摆放的商品,按照横排的顺序列队,他们在等待着别人的挑选。在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常被打骂,几天才能吃一顿饱饭,一些小女孩甚至惨遭强奸。他们日复一日从事繁重的工作,一些孩子想要逃跑,但前路已被封死,工头们用死亡进行威胁,告诫他们逃跑就要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网4月28日报道

 

  近年来,有关童工的悲惨新闻屡现报端。每一次,都触发人们深深的痛。有人说,这应归咎于贫困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错,这当然也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并不是主要原因——最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童工事件的发生,无论输出地,还是输入地,都有着很强的地域集中性。要说贫困,全国的贫困地区很多,为什么其它地区这种现象不多?要说经济发展不平衡,理由就更显得泛化,因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期,平衡都是相对的,不平衡才是绝对的。所以,归根到底,问题还是出在一些人的意识中——在商品意识日益强化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已经不自觉地把人的生命、尊严做出商品化评价,经济理性取代人文理性,伦理道德的底限被越放放低……

 

  童工问题,是典型的“欺小”式丑陋,是附着在社会肌体的一颗尴尬毒瘤,痛点显而易见。

 

  痛点一,使用童工,是国家法规明确禁止的行为,但是企业对此不当回事,执法部门竟束手无策。法网“疏而有漏”,使用童工可以放心大胆地干。在输入地,那些近乎公开的“童工市场”,执法者难道真的看不见?报原报道披露,在输出地四川凉山,不管是普通老百姓、公务员、警察,还是老师和民间组织的志愿者们,都清楚地知道工头拐骗童工的现象。可就是从来没有公权部门出面干涉过。

 

  痛点二,“工头”的违法行为被边缘化。没有成年的孩子,自己找工作不太可能;用人的老板知道招用童工违法,也不敢直接出面。所以很多孩子是通过一些“人贩子”式的中间人,才落入火坑的。这些人,在孩子及其家长面前,以“办好事”的形象出现;在用人的企业面前,他们有些又是服务于企业的“中介”。这实在是童工形成链中,最为可恶的一环,却逍遥法外地挣着大量黑心钱。

 

  痛点三,打工孩子的家长没有尽到监护责任。放未成年的孩子出去打工,其实是认同了别人对自己孩子的侵害,客观上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尽管由于生活贫困、社会救助不力等原因,使之情有可原,但适当的批评、教育、引导也是必要的。

 

  小小年纪,这些孩子们没有坐在课堂上,而是过早承受生活的沉重。而更令我们无比心酸的是,仅仅是高强度的劳作也还罢了,他们还在忍受老板肆无忌惮的盘剥、欺压和侮辱。在童工问题上,我们的立法、司法、行政,实在应该有些更大作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