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祭”传承了什么文化?

(2008-04-08 10:55:52)
标签:

文化

戊子年

黄帝故里

拜祖大典

女白领博客

清明节

许霆案

东航

杂谈

分类: 时事杂谈
 
http://images.cnfol.com/articles/100613373_220590.jpg


  在第一个法定的清明节公共假期到来之前,祭祀活动几乎已是全民总动员,中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边是有人喊“死不起”,一边是“公祭”活动愈演愈烈。只要在网上看看,中国各地斥资千万甚至上亿的公祭大典层出不穷,每到清明节,一场场豪华祭祀仪式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大张旗鼓上演。

  从公祭黄帝到公祭女娲、伏羲,再从祭孔到公祭诸葛亮、武则天、三苏(苏轼父子)、柳下惠……只要与史料沾边儿的人物,都无一例外成了“公祭”对象。

  当然,各地政府公祭历史名人不缺堂皇的理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等等,均可信手拈来。

  相当多人认为,政府的公祭活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岂知,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在成为地方政府聚财手段的同时,也担当了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作用。短短几年,民间祭祖风潮迭起,互相比阔互相效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幷蔓延到了全国每个角落。

  据报道,苏州尧峰山南麓建成了一个密集的“豪华墓群”,每座墓造价都超过百万元人民币,最豪华的三座墓高居山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堪与苏州园林媲美。

  众所周知,中国原始意义上的祭祀活动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拜谒仪式,其主旨是后人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后来由于族人分流日甚,寻根问祖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情结。

  祭祖产生了族权,族权占有者又顺理成章以祖宗名义号令族群。这样祭祀活动一代代传承,程式化的模式被一遍遍复制扩大,直到演绎成了体现族权、官权威严的庄严仪式。
 历代帝王登基后要举办公祭大典,意义在于昭示“天子”的执政合法性,幷借此奉天承运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然,一旦江山不稳,社稷危亡,帝王们也会抬出炎黄舜尧甚至姜尚、关羽等来公祭一番,目的不过是让臣子都按规矩行事,不能有丝毫的“越位”动机。

  也许是中国人精神匮乏到了极限,不论传统文化是糟粕还是精华,都像饥不择食一样继承和弘扬。也许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亟需树立偶像,不但把史无定论的神话人物当祖先供奉,也经常把艺术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当英雄。

  不要以为这是无稽之谈,实则是活生生的现实——两个月前举办的“2007中国骄子年度新锐榜”上,被提名者包括李安、史玉柱、王朔、杨国强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一个艺术形象“许三多”。

  当最终宣布“许三多”夺冠时,在场者无不惊讶莫名。一个虚拟的艺术角色,能够在和重量级人物角逐中脱颖而出,无疑增加了不少堂吉呵德式的滑稽效果,但却真实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最质朴最可贵的传统已濒于灭绝,人们对理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正趋于虚化。

  这是个令人遗憾而又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表现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洋溢出虚无心结。旷世绝伦的“活人墓”埋藏着多少个家庭的梦幻与无奈,不必赘述。着眼地方政府的心理,一方面各地争抢远古名人和历史古迹,另一方面对近代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烈士陵园现状视而不见。

  平心而论,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固然重要,纪念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建设也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味强调传统却回避现代文明的要义,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会使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

  一个现代意义的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是包含民主、自由的文化和公平的法律体系,人人生而平等,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即使“死无葬身之地”谁也不会怨天尤人。具体到“公祭”问题上,每年各地花费上千万元,最终却不外乎喊出几句漂亮的口号而已。换个思路想,如果把这些钱集中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凝聚人心又何必去祭神拜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