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先有“争议门”有“屏蔽门”,但导致余秋雨罢工的“屏蔽门”。央视对“屏蔽门”的解释是出了“技术问题”,这个说法显然给余大师留足了面子,但似乎余大师并不领情,还是执意要退出“青歌赛”。被“屏蔽”的不光是余大师一人,此前还有赵本山的徒弟,表演尚未结果就被轰下,后来,赵本山的徒弟小沈阳三次冲击春晚均未成功。看来,余秋雨与二人转艺人一样不适合央视。
正如小沈阳能让春晚导演乐得前仰后合一样,毫不夸张地说,央视青歌赛因为有了“综合知识问答”评委余秋雨和徐沛东,多了很多乐趣。虽然观众对于评委余秋雨的点评褒贬不一,虽然余秋雨的文化知识点评出现了几次口误,但这些其实都为节目增加了趣味性。但“屏蔽门”出现后,余秋雨终于明白自己不适合央视,理性地选择了退出。
二人转不必登大雅之堂,余秋雨也不适合上央视。两者脑袋削尖往央视里钻,本身就很多余。对于二人转来说,适合它的舞台是田间地头是都市剧场,对于余秋雨来说,更适合它的地方是书斋。从《百家讲坛》后,学者开始乐于“触电”,而“触电”后结局都不那么妙。为什么?因为电视是大众传媒,要面对千千万万的观众,千千万万的观众当然众口难调。众口难调,可能就会出现多种声音。人多嘴杂,当然会有对于余秋雨的文化知识点评的挑剔之声,说他“爱显摆”了,或者揪着现场出现的几个口误不放。
严格意义来说,笔者还是喜欢写《文化苦旅》的余秋雨,一直觉得能操作那样的大散文的作家并不多。但自从余大师开始喜欢“抛头露面”后,崇敬之情渐渐淡了,因为大师“俗”了。其实,写大文化散文的人,除了余秋雨再无几个人;但坐在评委席上做智慧点评的人却随处可见。现在,余大师终于觉醒了,要退出“青歌赛”,笔者认为这是好事,起码可以踏踏实实地写自己的大文化散文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