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文化 |
超女振兴了一个旧词,那就是“中性美”。偶像永远是潮流的领路人,于是,玉米们自然也都开始了“中性打扮”,力图在外形上接近李宇春和周笔畅们。一些所谓的时尚传媒体也大声疾呼“中性美的时代到来了!”在这些的话语氛围中,打扮中性、嗓音类似男性,竟然成为当下一些女生最时尚的炫耀。而漆黑柔顺的长发、细腻白皙的皮肤、温暖的微笑、柔和的嗓音、纤细的脚踝和美丽的裙摆在这些人的眼里居然已经落伍得一塌糊涂。
中性如何才是美,我始终没有弄明白。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性别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男女分明的。如果一个男人涂着口红、擦了胭脂,翘着兰花指哼着江南小调,看上去是不是很别扭呢?同样的道理,一个女生像男人一样打扮、举止,也会令人感到恶心。
有人说“中性美”由来已久,早在中世纪,就有这样的“审美观点”。这种说法主要是指唐朝。由于文化、经济都处于先进的位置,唐朝的风气在中国历史上相对比较开放。在这个时代,甚至还出现了一位女皇帝。女人在唐朝的确是比较放得开的,她们骑马、胡服、不裹小脚。因此,当时也确有一些人认为女性的打扮、举止接近男人,是一种美丽。不过,那仅仅是众多审美观中的一家之言。
骑马、胡服不代表中性化;不裹小脚更是崇尚自然美,裹小脚是一种病态审美,并不是女性特质。而今,无论是现存的文字还是图片上,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那时的女性依然是以华丽的裙服、多彩的妆饰为美,她们居家的行止依然讲求温柔、娴静。无论从李杜的诗篇,还是韩柳的华章中,我们看见的唐朝女性,还是颇具“女人味”的。
上个世纪20年代,西方也曾出现过女生外形打扮中性化的短暂潮流。那时的一些时尚女性追求短发和长裤的装扮,这种装扮的背后有4个字“女权主义”。但这股潮流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因为消除性别歧视并非依靠化妆品和服装,而是一种思想上的革命。毕竟,女性天性就应该是温柔妩媚细腻的,男人天性就应该是硬朗坚毅粗犷的,谁也不能取代对方,这正是进化论所决定的。
事实上,无论女生中性化,还是男人中性化,都不是什么美,而是一种悲哀,因为对这样的人,历来有几个词语等着他们——二尾子或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