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兰州西北民族大学民院 |
分类: 回望金城 |
2010年的冬天写了下面这些东西,然后一直怀着雄心壮志,决定写出一个系列,关于兰州,关于大学,关于我爱的这个城市。
完整的,不急不躁的回忆,而不是以往博客中的零星。
结果就是,快四年过去了,这些文字一直赖叽叽地呆在草稿箱里,像是被忘掉了。
每次打开草稿箱的时候,我都自动将其屏蔽掉,当看不见。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往下写。
……
这当然是借口。
真正原因当然是——懒。
想到这个庞大的工程,想到要在乱七八糟的记忆中理出头绪再一点一点整理好,真是立刻头大如斗。
但是四年了,这个数字已然让我有些羞愧。
四年,又一个大学都念完了。
四年,成家的话,闺女都能跑去打小朋友了。
我的记性这么差,很多东西肯定又在这四年间忘掉了。
再忘下去,恐怕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先把这个发出来,当是个开头罢。
总要留点什么给自己,不是么?
十年前,九月。
母亲带着我,走出大兴安岭,穿越东北平原,在北京姐姐的大学宿舍驻足两个白天一个夜晚,然后一路向西。过西安,踏入黄土高原,历经长长短短百余个山洞,看到贫瘠的山梁间流淌过混黄孱弱的大小河流,远处三两只山羊战战兢兢地踩着陡坡去啃食几乎看不见的低矮野草。
火车车厢内拥挤不堪,连起身去趟厕所都成问题,周围多数是我当时根本分辨不清的口音,空气混浊到快让人窒息。
看着窗外愈加荒凉的景象,我心底逐渐升腾出一种强烈的孤单和恐惧——这是一片对于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土地和世界,这是我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开始渐渐散去之后的对未来未知生活的丝毫不确定。
是的,我完全不知道等待的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此前的三年我一直在为了高考拼命努力,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一片模糊。
我知道,此刻母亲同我一样踌躇,我们坐了六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东北的最北端来到大西北,这段路程遥远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
连日忙碌与奔波,人困马乏。
还好,就在我们快忍耐到极限的时候,兰州站到了。
没有电视里高大帅气热情助人一手接过大捆行囊就走的阳光师兄,只有乱糟糟的车站,乱糟糟的新生接待点,乱糟糟的学校大巴车,还有一堆乱糟糟的抱怨不断的新生与家长。
不过,这只是真正一团糟的开始而已。
十年前的兰州站尘土飞扬,两辆校车终于被塞满之后,才穿过嘈杂缓慢地离开,驶进了一条更加尘土飞扬和嘈杂的马路。没有城市应有的光鲜楼群,街道左右都是些低矮旧宅,五金建材店,水果摊,鱼目混杂。大巴车左拐右绕,又驶入一条依山而建的公路,路的左侧是几乎不长树木的黄色土山包,右侧则是低低的看上去更加杂乱的大片平房,也许是当天刚刚刮过沙尘暴的原因,路上的人们都面带土色。现在回想,那段路程给我留下的,几乎就是一段灰蒙蒙的土黄色记忆。
车内的新生和家长们从窃窃私语到渐渐默不作声,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不管之前我们各自对大学的憧憬是什么样子,可是,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从这样一段让人沮丧的路途开始。
大巴在夜幕初降时终于进入校园,如果不是周围的人群已起身准备下车,我还没有发现已经真正来到了我的大学,这个我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东门是没有显著标志的,且大巴进入校内依然向高处行驶,我尚且以为自己仍身处不知通向何方的山路中。
到了临时作为办理入学手续的体育馆后,我才知道,与刚刚经历的沮丧相比,繁琐混乱的入学手续才是真的考验耐力极限。
我不知道其它大学新生入校是否都是一样的情况,但那一天的混乱场面实在是给我留下了相当恶劣的印象。偌大的体育馆,设了十几个办理点,每个点又分别负责不同的手续,母亲拎着一张需要四处盖章的单子,排完一个长队,又火急火燎地去排另外一个长队,排了十几分钟终于排到前面,却又被告知要先办理另外的手续才能办这边……没有人指引,没有明确的流程图示,我站在嘈杂的大厅中间看着行李,茫然无措。
到处都是怨气冲天的家长,到处都是如我一般茫然懵懂的新生,深眼窝红头发的,肤色黝黑如岩石的,高颧骨阔额头的,形形色色。看看已经咔哒咔哒转了快三圈的时针,焦躁情绪如烈火一般燃烧得越来越旺盛,我就要按捺不住,我就要抓狂,我真想用尽全力对着周围大吼一声:这他妈的究竟是什么地方?
母亲在人群中穿梭的身影显得愈加憔悴和蹒跚,因为过于疲惫焦躁,全无平日的干练和神采,甚至连从前只是隐约可见的几根白发都显得格外突兀,刺得我好生酸楚。
终于等到办完手续,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接过母亲手中的宿舍钥匙,我俩不禁长长吁出一口气。不管怎样,这意味着我在这个学校的生活,即将拉开序幕。
那晚,舍友们还都没到位,母亲与我睡在宿舍,几乎刚刚躺下就沉睡过去。
一宿无话,也无梦,我们真的是太疲惫了。
后来很多次聊起这段经历,母亲都感慨万千,那时她真的累到两腿发软,连上楼梯都已磕磕绊绊提不起脚步。
次日照旧是忙碌的一天,首先要跟着学校的货车去趟火车站,找回我因贴错了标签而被遗落在那里的行李。
顺便也去买母亲返程的车票——宿舍成员就要入住,周围大小旅馆也早已满员,住宿已然是个问题。况且,母亲知道只要她在,我就不会彻底安下心来去接受新的生活。
行李的问题很快解决,接下来是买票。
我记得那天阳光很好,耀眼的光线里却尽是飞扬的尘土,正在修葺的火车站人声鼎沸,乱到让人心焦。
母亲仰着头站在列车时刻表牌前反复琢磨线路,小心翼翼地向我征询意见:如果有明天的票我就回去了,呆的久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你刚开学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一个人又没地方可去……你说呢?
轻声细语,似乎生怕伤害到我几天来已近似脆弱的神经。
我的眼泪忽然夺眶而出。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当时的心情,也许是失望于想象和现实的差距,也许是为一个人面对全新生活而感到恐惧和手足无措,也许是对这个完全不同于十七年来生活环境的陌生城市心生抵触,甚至可能还有些后悔,后悔应该下定决心复习一年争取考上一所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总之,当时脑子里最清晰的念头是——就要剩下我一个人了。
尽管之前心情确实不够明朗,但是毕竟还有母亲在身边,一个至亲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更会生出相依为命的依赖感。
我想要掩饰,想如从前一样坚强无比,可仰起脸,眼泪却顺着指缝流下来。
不得不说,这真是我最狼狈最软弱的一次经历。
我看到母亲瞬间红了眼眶。母亲一把拉起我的手转身就走,走出很远才停下。两个人站在大街上,背对背,一声不响地掉着眼泪。
街上车来车往,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伤感。
过了很久很久,母亲才哽咽着开口,她说:你要是实在不喜欢这里,那咱就豁出去,回家!
我很惊讶。
因为向来知道母亲是个多么仔细谨慎的人,所以才会为她这么冲动的话而震惊。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会对我们过分宠溺,不会像很多家长那样由着儿女的性子不让他们受到半点委屈。
可那一刻母亲说,豁出去,这个学咱不上了。
我不知道当时母亲有没有想那么多:已经辗转几千里来到兰州,缴纳了学费办理了手续,如果就此打道回府,等于之前所做一切全部前功尽弃,包括我为高考付出的所有努力,还有家人亲友的期待和帮助等等等等,远不止这些。
即使到了今天,我掏遍所有记忆,也再找不出母亲说过比这更冲动的话。
后来母亲每次提及那个场景还总是眼眶湿润,说:当时看你哭的那么委屈,真的是心疼了。
完整的,不急不躁的回忆,而不是以往博客中的零星。
结果就是,快四年过去了,这些文字一直赖叽叽地呆在草稿箱里,像是被忘掉了。
每次打开草稿箱的时候,我都自动将其屏蔽掉,当看不见。
因为我不知道怎么往下写。
……
这当然是借口。
真正原因当然是——懒。
想到这个庞大的工程,想到要在乱七八糟的记忆中理出头绪再一点一点整理好,真是立刻头大如斗。
但是四年了,这个数字已然让我有些羞愧。
四年,又一个大学都念完了。
四年,成家的话,闺女都能跑去打小朋友了。
我的记性这么差,很多东西肯定又在这四年间忘掉了。
再忘下去,恐怕真的什么都不剩了。
先把这个发出来,当是个开头罢。
总要留点什么给自己,不是么?
十年前,九月。
母亲带着我,走出大兴安岭,穿越东北平原,在北京姐姐的大学宿舍驻足两个白天一个夜晚,然后一路向西。过西安,踏入黄土高原,历经长长短短百余个山洞,看到贫瘠的山梁间流淌过混黄孱弱的大小河流,远处三两只山羊战战兢兢地踩着陡坡去啃食几乎看不见的低矮野草。
火车车厢内拥挤不堪,连起身去趟厕所都成问题,周围多数是我当时根本分辨不清的口音,空气混浊到快让人窒息。
看着窗外愈加荒凉的景象,我心底逐渐升腾出一种强烈的孤单和恐惧——这是一片对于我来说完全陌生的土地和世界,这是我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开始渐渐散去之后的对未来未知生活的丝毫不确定。
是的,我完全不知道等待的自己的将是怎样的生活。
此前的三年我一直在为了高考拼命努力,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一片模糊。
我知道,此刻母亲同我一样踌躇,我们坐了六十几个小时的火车,从东北的最北端来到大西北,这段路程遥远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此前的想象。
连日忙碌与奔波,人困马乏。
还好,就在我们快忍耐到极限的时候,兰州站到了。
没有电视里高大帅气热情助人一手接过大捆行囊就走的阳光师兄,只有乱糟糟的车站,乱糟糟的新生接待点,乱糟糟的学校大巴车,还有一堆乱糟糟的抱怨不断的新生与家长。
不过,这只是真正一团糟的开始而已。
十年前的兰州站尘土飞扬,两辆校车终于被塞满之后,才穿过嘈杂缓慢地离开,驶进了一条更加尘土飞扬和嘈杂的马路。没有城市应有的光鲜楼群,街道左右都是些低矮旧宅,五金建材店,水果摊,鱼目混杂。大巴车左拐右绕,又驶入一条依山而建的公路,路的左侧是几乎不长树木的黄色土山包,右侧则是低低的看上去更加杂乱的大片平房,也许是当天刚刚刮过沙尘暴的原因,路上的人们都面带土色。现在回想,那段路程给我留下的,几乎就是一段灰蒙蒙的土黄色记忆。
车内的新生和家长们从窃窃私语到渐渐默不作声,我想,大家的心情都是一样的——不管之前我们各自对大学的憧憬是什么样子,可是,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不是在这样一个城市里,从这样一段让人沮丧的路途开始。
大巴在夜幕初降时终于进入校园,如果不是周围的人群已起身准备下车,我还没有发现已经真正来到了我的大学,这个我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因为当时的东门是没有显著标志的,且大巴进入校内依然向高处行驶,我尚且以为自己仍身处不知通向何方的山路中。
到了临时作为办理入学手续的体育馆后,我才知道,与刚刚经历的沮丧相比,繁琐混乱的入学手续才是真的考验耐力极限。
我不知道其它大学新生入校是否都是一样的情况,但那一天的混乱场面实在是给我留下了相当恶劣的印象。偌大的体育馆,设了十几个办理点,每个点又分别负责不同的手续,母亲拎着一张需要四处盖章的单子,排完一个长队,又火急火燎地去排另外一个长队,排了十几分钟终于排到前面,却又被告知要先办理另外的手续才能办这边……没有人指引,没有明确的流程图示,我站在嘈杂的大厅中间看着行李,茫然无措。
到处都是怨气冲天的家长,到处都是如我一般茫然懵懂的新生,深眼窝红头发的,肤色黝黑如岩石的,高颧骨阔额头的,形形色色。看看已经咔哒咔哒转了快三圈的时针,焦躁情绪如烈火一般燃烧得越来越旺盛,我就要按捺不住,我就要抓狂,我真想用尽全力对着周围大吼一声:这他妈的究竟是什么地方?
母亲在人群中穿梭的身影显得愈加憔悴和蹒跚,因为过于疲惫焦躁,全无平日的干练和神采,甚至连从前只是隐约可见的几根白发都显得格外突兀,刺得我好生酸楚。
终于等到办完手续,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
接过母亲手中的宿舍钥匙,我俩不禁长长吁出一口气。不管怎样,这意味着我在这个学校的生活,即将拉开序幕。
那晚,舍友们还都没到位,母亲与我睡在宿舍,几乎刚刚躺下就沉睡过去。
一宿无话,也无梦,我们真的是太疲惫了。
后来很多次聊起这段经历,母亲都感慨万千,那时她真的累到两腿发软,连上楼梯都已磕磕绊绊提不起脚步。
次日照旧是忙碌的一天,首先要跟着学校的货车去趟火车站,找回我因贴错了标签而被遗落在那里的行李。
顺便也去买母亲返程的车票——宿舍成员就要入住,周围大小旅馆也早已满员,住宿已然是个问题。况且,母亲知道只要她在,我就不会彻底安下心来去接受新的生活。
行李的问题很快解决,接下来是买票。
我记得那天阳光很好,耀眼的光线里却尽是飞扬的尘土,正在修葺的火车站人声鼎沸,乱到让人心焦。
母亲仰着头站在列车时刻表牌前反复琢磨线路,小心翼翼地向我征询意见:如果有明天的票我就回去了,呆的久了也帮不上什么忙……你刚开学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一个人又没地方可去……你说呢?
轻声细语,似乎生怕伤害到我几天来已近似脆弱的神经。
我的眼泪忽然夺眶而出。
直到现在我也不能完整地描述出当时的心情,也许是失望于想象和现实的差距,也许是为一个人面对全新生活而感到恐惧和手足无措,也许是对这个完全不同于十七年来生活环境的陌生城市心生抵触,甚至可能还有些后悔,后悔应该下定决心复习一年争取考上一所离家近一点的学校……总之,当时脑子里最清晰的念头是——就要剩下我一个人了。
尽管之前心情确实不够明朗,但是毕竟还有母亲在身边,一个至亲的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更会生出相依为命的依赖感。
我想要掩饰,想如从前一样坚强无比,可仰起脸,眼泪却顺着指缝流下来。
不得不说,这真是我最狼狈最软弱的一次经历。
我看到母亲瞬间红了眼眶。母亲一把拉起我的手转身就走,走出很远才停下。两个人站在大街上,背对背,一声不响地掉着眼泪。
街上车来车往,没有人知道我们的伤感。
过了很久很久,母亲才哽咽着开口,她说:你要是实在不喜欢这里,那咱就豁出去,回家!
我很惊讶。
因为向来知道母亲是个多么仔细谨慎的人,所以才会为她这么冲动的话而震惊。
从小到大,父母从来不会对我们过分宠溺,不会像很多家长那样由着儿女的性子不让他们受到半点委屈。
可那一刻母亲说,豁出去,这个学咱不上了。
我不知道当时母亲有没有想那么多:已经辗转几千里来到兰州,缴纳了学费办理了手续,如果就此打道回府,等于之前所做一切全部前功尽弃,包括我为高考付出的所有努力,还有家人亲友的期待和帮助等等等等,远不止这些。
即使到了今天,我掏遍所有记忆,也再找不出母亲说过比这更冲动的话。
后来母亲每次提及那个场景还总是眼眶湿润,说:当时看你哭的那么委屈,真的是心疼了。
前一篇:母亲,下雨了
后一篇:金色若尔盖无花的花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