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调查 |
青岛山炮台探秘
王 铎
青岛山炮台一直被青岛人认为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自1997年青岛市政府投资500万元,对其全面修复以来,这里已是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大型炮台遗迹”,每年接待着数以万计的国内外游客。然而,作为一个青岛人,能够有机会真正进入炮台内部,做一番精心考察的却并不多。有些人甚至误认为这里仅仅是一个地道式的山洞,不像其他文物古迹那样,那么有历史的沧桑感,那么有看头。其实,青岛山炮台的地上地下工事,都是亚洲独有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难得一见的大型军事防御工程,它的许多设计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可资我们借鉴。
自然地貌
青岛山,俗称“京山”,位于青岛市区东南部,面积330亩,南北长约
青岛山现有四个进山的出入口,它们分别为京山路、兴安支路、红岛支路和青沙路出入口。山上山石众多,且多为风化石,土壤为偏酸性砂土。青岛山也是一座植物山。山上生长有各类植物220多种,乔木灌木75000余株,大都是1900年德国殖民者为了增加军事防御功能而栽种的,也是中国北方候鸟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栖息地之一。
战略要地
青岛山炮台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这从当年清政府和德军都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大型炮台,而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从山势环境来看,青岛山不仅是青岛前海一线最高、最没有遮拦的山峰,而且也是南控青岛湾、北扼台东、四方和后海一带的最佳制高点。所以在青岛早期的战略形势图中,青岛山的中心地位是没有人能动摇的。并且,它与汇泉岬、太平山和贮水山一起,形成了一道纵贯青岛南北的天然屏障,是昔日清军和德军的理想屯兵之地,也是青岛要塞的一个重要枢纽。
因此,清北洋大臣李鸿章曾率领一班文臣武将登临此山,德军的胶澳总督也曾在此“视察”。故青岛山还叫“俾斯麦山”,山上的炮台也叫“俾斯麦炮台”,这是以德国的“铁血首相”之名而命名的。从青岛山的名称演变上,我们即可知道其当年的“显赫身份”。
军事配置
从1891年6月起,清军胶澳总督章高元即率兵在山上修筑了一座土炮台。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后,德军即在山南坡安装了两门21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在北坡安装了四门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这些大炮都是当年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器装备。炮塔可以自由起卧,360度旋转,塔下有钢轮支撑和圆形铁轨,作战时非常机动灵活。
不仅如此,德军还将山体基本掏空,建立了一座永久性的地下要塞,俗称“德国地下军事指挥所”。这座“地下军事指挥所”可分为三层,最上一层为军事观测区、二层作战指挥区、三层后勤区。这些分区虽功能不同,但上下相连,左右均有通道和机动作战的出口。遇到战事紧急情况,还有“紧急通道”。在要塞内,不仅有作战指挥室、报务室、会议厅、营房、锅炉房和弹药库等等,还有医务室、仓储室和水井、厕所等。所有作战所需的房间和物品,均应有尽有,形成了一个装备非常完整的旅团一级的独立作战单位。
在山头的外部,为了保卫地下要塞,德军还设立了不少防御性碉堡和暗堡。这些碉堡和暗堡的火力配置网,封锁了青岛山的南北两大山头,加上游动在堡垒之间的许多壕沟,使德军左右逢源,易守难攻。另外,为了使这些军事设施更有隐蔽性,德军还在山顶炮台的周围,补种了许多黑松、刺槐、青朴、黄连木和短柄袍等植物。
神秘装备
在青岛山炮台,最大的看点是位于山顶可360度旋转的“圆盔形”铸铁“瞭望塔”。这座铁塔随山势而稍稍隆起,重20多吨,铁甲为暗堡形,厚二十多厘米不等,并有非常灵活的旋转盔。人在塔内,可以自由地扳动方向盘,通过椭圆形瞭望口,观察到前海、后海、山上、山下的所有情况。
一位德国工程专家在看过这座塔后,揭秘似地告诉笔者:“这座铁塔一定是在德国本土铸造的。铸成之后,从汉堡用船运到青岛,然后再搬运到青岛山顶上,进行焊接拼装。”专家说得一点也不错,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塔上的近10厘米直径的硕大螺丝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还有塔内的工字钢和铆钉,也采用了当时德国最先进的技术,历经百年风风雨雨的剥蚀,仍不生锈。大凡来到青岛山的人,大凡察看过这座大型瞭望塔的人,都会有如此深刻的感受。
当然,在这座大型炮台内,还有其他更为精彩的地方,如:在各个指挥室内,还设有互相传递作战命令的“信窗”,有进行巷战的三角形狙击掩体,有存放弹药的壁橱和摆设灯台的地方,还有审讯、关押战俘的密室等等。
为了更有效地杀伤敌人,德国建筑师还将正门入口处,设计成为三层大铁门。门框的高度是有意设计的,为1.7米。这种高度使进入要塞内部的所有人,都必须是慢步进入通道。这对于平时的驻兵也是非常方便。但是,如果战争突然爆发,要塞洞口一旦被敌人发现,敌人也只能一个个依次“慢步”而入,绝对不能向要塞内发起冲锋和奔跑。原因是,如果一旦向里奔跑,敌人的头就会一下子撞到铸铁的门框上,当场就会摔倒在地。所以这座地下要塞的设计是别出心裁的。据说,这座要塞可以屯兵一个团部,在没有外来兵员和物资接济的战争期间,它至少可以坚持一年半载,真可谓固若金汤。令德军引为自嘲的是,1914年日德战争期间,这座大型炮台还没有坚持三个月,就乖乖地向日本人举起了白旗。看来,战争已经与智慧和善良无关,它的残无人道,它的非理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总之,在青岛山炮台,我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和硝烟,而且还可以看到许多战争之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