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说解》第六·滕文公下03周霄章

(2012-06-26 21:51:33)
标签:

孟子

晋国

祭祀

周霄

礼器

文化

分类: 儒学复兴

周霄章

    周霄问曰(1):“古之君子仕乎(2)?”孟子曰:“仕。传曰(3):‘孔子三月无君(4),则皇皇如也(5)。出疆必载质(6)。’公明仪曰(7):‘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8)。’”“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9)?”曰:“士之失位也(10),犹诸侯之失国家也(11)。礼曰:‘诸侯耕助(12),以供粢盛(13)。夫人蚕缫(14),以为衣服(15)。牺牲不成(16),粢盛不洁,衣服不备(17),不敢以祭(18)。惟士无田(19),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20),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21),亦不足吊乎?”“出疆必载质,何也?”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22)?”曰:“晋国亦仕国也(23),未尝闻仕如此其急(24)。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25),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26)。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7),钻穴隙相窥(28),逾墙相从(29),则父母、国人皆贱之(30)。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31)。不由其道而往者(32),与钻穴隙之类也(33)。”

注释:

    (1)周霄:人名,战国时期魏国人。(2)仕:指从政做官。(3)传(zhuan4):据记载。(4)无君:指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5)皇皇如:相当于“惶惶然”,有求而不得、怅然若失的样子。(6)出疆: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载(zai4):带着。质:通“贽”,臣子手中举着而用来拜见君主的礼器。(7)公明仪:人名,古代贤人。(8)吊:伤感。(9)以:同“已”,太。急:急迫。(10)失位:失去可以从政的职位。(11)犹:犹如,好比。(12)耕助:指诸侯在春季亲自耕田而属下的百姓帮助完成耕种和收获。(13)以:用来。供(gong1):提供。粢盛(zi1 cheng2):用以祭祀的饭菜。(14)夫人:指国君的正妻。蚕缫(sao1):养蚕和缫丝。所谓缫丝,是指把蚕茧变成蚕丝。(15)以为(wei2):用来做。(16)牺牲:用以祭祀的牲畜。成:指肥壮。(17)备:完备。(18)以:用来。(19)田:封地。(20)牲杀:即上面所指的牺牲以及宰杀牺牲的专门人员和仪式。器皿(min3):用来祭祀的礼器和覆盖礼器的东西。(21)宴:设宴招待。(22)岂为(wei2):难道会因为。舍:放弃。耒耜(lei3 si4):铲土除草的农具。(23)晋国:此指战国时期的魏国。因为春秋末期,晋国分裂为魏、赵、韩三国,三国之人往往自称其国为晋国。仕国:士人可以从政做官的国家。(24)急:急切,急迫。(25)丈夫:此指男子。为(wei4)之有室:给他娶妻。(26)为之有家:给她找到丈夫。(27)命:承认。言:介绍。(28)钻(zuan1)穴隙(xue2 xi4):穿个孔穴、弄个缝隙。相窥(xiang1 kui1):偷看。(29)逾(yu2)墙:爬越。相从:私会、私奔。(30)贱之:认为此种人和事卑贱。(31)恶(wu4):厌恶。由:遵循。(32)往:前往做事。(33)与(yu3):跟。类:类似,属于同一类。

译文:

周霄问道:“古代的君子从政做官吧?”孟子说:“是的,从政做官。据记载说:‘孔子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有怅然若失的样子。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会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公明仪说过:‘古代的人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会伤感。’”周霄说:“三个月无法在君主之下做事就伤感,不是太急切了吗?”孟子说:“士人失去可以从政的职位,好比诸侯失去国家。礼仪之书中记载:‘诸侯有一百亩田地,春季亲自前往耕种,之后由专人帮助完成种植和收获之事,用田地中所收获的东西来提供作为祭祀用品的饭菜。国君的夫人亲自养蚕缫丝,用所获得蚕丝来缝制衣服。用来祭祀的牲畜不肥壮,用来祭祀的饭菜不洁净,用来祭祀的衣服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士人没有封地,也就不举行祭祀。’牺牲以及宰杀牺牲的专门人员和仪式、用来祭祀的礼器和覆盖礼器的东西,如果不完备,不敢用来举行祭祀,也就不敢用来设宴待宾客,这还不足以使人伤感吗?”周霄说:“离开国境而去其他国家的时候都携带着拜见君主的礼器,为什么呢?”孟子说:“士人去从政做官,好比农夫去耕田种地。农夫难道会因为离开国境而舍弃他的农具吗?”周霄说:“晋国,也是士人可以从政做官的国家,不曾听说从政做官像这么急切。士人从政做官是如此急切的事,而君子从政做官的愿望又难以实现,为什么呢?”孟子说:“生了男子,父母希望给他娶妻,生了女子,父母希望给她找到丈夫。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心思。身为儿女,不等待父母的承认和媒妁的介绍,挖个洞、弄个缝隙去偷看自己所喜欢的人,爬越墙头而去私会私奔,就会使父母和国内的人都认为他们以及他们所做的是卑贱之事。古代的人不曾不想从政做官,又厌恶不遵循正道。不遵循正道而前往从政做官,是跟穿洞挖缝相类似的做法。”

朱注:

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

(传,直恋反。质与贽同,下同。周霄,魏人。无君,谓不得仕而事君也。皇皇,如有求而弗得之意。出疆,谓失位而去国也。质,所执以见人者,如士则执雉也。出疆载之者,将以见所适国之君而事之也。)

“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周霄问也。以、已通,太也。后章放此。)

曰:“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

(盛,音成。缫,素刀反。皿,武永反。礼曰:“诸侯为借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耕,而庶人助以终亩。收而藏之御廪,以供宗庙之粢盛。使世妇蚕于公桑蚕室,奉茧以示于君,遂献于夫人。夫人副祎受之,缫三盆手,遂布于三宫世妇,使缫以为黼黻文章,而服以祀先王先公。”又曰:“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黍稷曰粢,在器曰盛。牲杀,牲必特杀也。皿,所以覆器者。)

“出疆必载质,何也?”

(周霄问也。)

曰:“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

(为,去声。舍,上声。)

曰:“晋国亦仕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也?”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

(为,去声。妁,音酌。隙,去逆反。恶,去声。晋国,解见首篇。仕国,谓君子游宦之国。霄意以孟子不见诸侯为难仕,故先问古之君子仕否,然后言此以风切之也。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妁,亦媒也。言为父母者,非不愿其男女之有室家,而亦恶其不由道。盖君子虽不洁身以乱*伦,而亦不殉利而忘义也。)

说解:

周霄是魏国人,他向孟子询问,古代的君子是否从政做官。所谓“仕”,主要是指为国家做事。孟子做了肯定的回答,然后举出孔子的做法加以印证。据记载,孔子如果有三个月不能在国君之下为国家做事,就会怅然若失,离开自己的国家的时候都是携带着拜见诸侯的礼器。士的礼器是雉,也就是后人所说的野鸡,很可能是木制的,未必是活的野鸡。孔子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周游列国,是为了引导诸侯国的国君施行王道仁政,从而使天下有道。不能把孔子的做法理解为只求做官,因为圣贤君子以仁为己任,从政是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宁,而不是为了官职和俸禄。孟子又引用古代的贤人公明仪的说法,证明并非仅仅孔子如此,而是古代的士君子都是如此。这里所谓的“古之人”不可能是古代的所有人,而只能是有意担当道义责任的士君子。他们求学问道,都是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若非如此,不足以称为士君子。

周霄认为,三个月不能在国君之下做事就感伤,有些太急切了。孟子说,士人失去可以从政的职位,就好比是诸侯国的国君失去国家一样。天子把田地分封给诸侯,不是让诸侯得到奢侈享受,也不是让诸侯称霸一方,而是让诸侯敬天保民。如果不能敬天保民,也就不足以称为诸侯。孟子引用礼仪规范,说明诸侯以及国君夫人之礼。每位诸侯有“藉田”一百亩,耕种的时候,诸侯要亲自参与,但不是参与全部过程,而是交给专门的人员帮助耕种并收获,然后收藏在国君的仓廪之中备用,这就是“耕助”的意思。“藉田”所收获的粮食、蔬菜之类的东西,是用来提供祭祀之用的,这种祭祀用的饭菜,装在祭祀用的礼器之中,叫做“粢盛”。祭祀需要身穿礼服,所以,国君夫人要像国君一样,亲自参与养蚕缫丝,但也不是参与全部过程,而是让宫中的世妇负责,世妇将蚕茧拿给国君看一看,然后献给夫人;夫人身穿礼服——副祎,亲手在三个盆中缫丝,之后就交给三宫的世妇负责做完,并制作成祭祀时所穿的礼服。“藉田”所收获的东西,也用来喂养祭祀用的牲畜,如牛、羊、猪。这些祭祀用的牲畜叫做牺牲。祭祀的首要原则是要诚敬,所以,如果用来作为牺牲的牲畜喂养的不肥壮,用来作为祭品的饭菜不洁净,用来祭祀的礼服不完备,诸侯就不敢举行祭祀,因为那样就是不诚不敬。士人没有封地,因此也就不举行祭祀,而只行荐献之礼。诸侯祭祀的牲畜不是随便选用的,也不是随便宰杀的,而是要有专门人员而专门宰杀,这叫做“牲杀”;祭祀用的礼器要有盖子,合称“器皿”。如果不能举行祭祀,也就不能设宴待宾客。所谓设宴待宾客,大概指的是在祭祀礼成之后把祭品分给参与祭祀的人。孟子解释说,如果诸侯祭祀所用的牲畜、器皿和衣服不完备,就不敢举行祭祀之礼,也不敢设宴,这就不能不令人感伤了。不能举行祭祀,是失敬于鬼神、祖先;不能设宴,是失礼于参与祭祀的众人。诸侯如果失敬于鬼神、祖先,又失礼于众人,也就无法体现敬天保民之责。

周霄又问,为什么离开自己的国家时一定要携带着拜见诸侯的礼器。孟子说,士人去从政做官,就好比农夫去耕田种地,农夫不会因为要离开自己的国家就舍弃他的农具。农夫用农具来耕种收获,士人依礼而行事;士人携带礼器而拜见诸侯,好比农夫用农具耕种收获,所以,周游列国的时候不能不随时携带在身边。

周霄先说到了魏国也是可以在从政做官的国家,但是,孟子来到魏国去不主动拜见诸侯,没有听说有如此急切的心情,他的言外之意是,认为孟子不见诸侯的做法是难以从政做官的。他把魏国叫做晋国,是因为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从春秋时代的晋国分裂出来的,当初的晋国分裂成了魏、赵、韩三国,他们都自认为是晋过的正宗,所以,都仍然称自己的国家叫晋国。接着,周霄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君子对于从政做官有如此急切的心情,但是,为什么君子却难以从政做官呢?这相当于委婉地说孟子不见诸侯的做法似乎是根本没有这种急切的心情。孟子回答他说,君子从政做官,一定遵循正道,若非正道,绝不屈从。士君子从政做官的愿望,就像父母生下儿女都希望他们能够成家一样,这很正常,也是礼所应当。但是,做儿女的,如果未得到父母的承认,不经过媒妁的介绍,在人家的墙上挖个洞、弄个缝隙,偷偷地看所喜欢的人,爬过人家的墙头去与所喜欢的人私会乃至私奔,这样的话,父母以及国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人是卑贱的人,这样的做法是卑贱的做法。所以,古代的人不是不想从政做官,但是,厌恶不遵循正道。如果要从政做官却不遵循正道,那就与偷窥、私会一样了。因为周霄没有明确地说是针对孟子而言的,所以,孟子也只是说“古之人”是如何做的,而没有说自己为什么这么做,当然,其中也意味着古今都是同样的道理:“君子虽不洁身以乱*伦,而亦不殉利而忘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