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解》第五·滕文公上09墨者章
(2012-06-26 21:46:58)
标签:
孟子赤子墨家薄葬主张文化 |
分类: 儒学复兴 |
墨者章
注释:
(1)墨者:指战国时期的墨家弟子。夷之:人名。(2)因:凭借。徐辟(bi4):人名,孟子弟子。(3)固:本来。(4)尚:尚且,还。(5)愈:好,痊愈。(6)且:将要。(7)夷子不来:焦循《正义》将此句作为叙述句;朱子《集注》认为此句是孟子所说的话。(8)他日:另一天。(9)见(jian4):与他见面。(10)不直:不直言相告。道不见(xian4):无法把道理说明。(11)直之:对他直言相告而把道理说明。(12)治丧(sang1):办理丧葬之事。(13)以薄(bo2)为(wei2)其道:把薄葬作为丧葬的要求。(14)思以易天下:想要用这个要求来改变天下的习俗。(15)岂:难道。以为:认为。非是:不这样。(16)然而:表示转折的意思。厚:采用厚葬的方式。(17)以所贱事亲:把自己所认为卑贱的做法用来侍奉自己的亲人。(18)以告:即“以之告”,把此话转告。(19)若保赤子:就像保护初生的婴儿一样。(20)之:夷之自称。差(cha1)等:差别和等级。(21)施由亲始:要落实就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22)夫(fu2):那。信:确实。以为(wei2):认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一个人去亲近他的兄弟的孩子。为(wei2):所做的。若亲其邻之赤子:跟亲近他的邻居家的赤子一样。(23)彼:此指夷之。有取尔:只是接受了“人见赤子入井都会有不忍之心”的那种说法。(24)匍匐(pu2 fu2):爬行。(25)一本:每个生物都只从一个根而生出。(26)二本:两个根,两个出处。(27)盖:大概。上世:指天下还没有制订礼仪的时候。(28)举:抬起来。委:抛弃。于:到。(29)过之:经过那里。(30)食(shi2):吃。(31)蝇(ying2):苍蝇之类。蚋(rui4):蚊子之类。姑:蝼蛄之类。嘬(chuai4):啃咬。(32)颡(sang3):额头。泚(ci3):汗水。(33)睨(ni4):斜着眼看,不忍正眼看。(34)为(wei4)人:因为别人。(35)中心:内心。面目:脸面,表情。(36)盖:大概。归反:回家而又返回来。虆梩(lei3 li2):装土和铲土的工具。掩:掩埋。(37)诚是:确实是应该的。(38)必有道:一定要有礼义。(39)怃(wu3)然:失意的样子。为(wei2)间(jian4):过了一段时间。(40)命之:接受教诲。
译文:
有位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名叫夷之,凭借孟子的弟子徐辟的引见,而请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本来就愿意相见,现在我还生病,等到疾病痊愈,我将会去与他相见。”夷子(听说孟子有病)就不来拜见了。过了几天,夷之由请求拜见孟子。孟子说:“我现在可以跟他见面了。如果不直言相告就无法把道理说明,我要把道理先直接说明白。我听说过,夷子倡导墨家学说,墨家在办理丧葬之事的时候,把薄葬作为他们的要求。夷子想着用这种做法来改变天下的习俗,难道认为不这样就不可贵吗?但是,夷子为自己的亲人下葬的时候却是厚葬,那么,这种做法是用自己所认为低贱的做法来对待自己的亲人啊。”徐子把此话转告给夷子。夷子说:“儒者的主张尊重古人,古人说过‘要像保护刚刚初生的婴儿一样’,此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夷之据此认为,说的是爱没有差别和等级,但这种爱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落实。”徐子把此话转告给孟子。孟子说:“那夷子真的认为,一个人亲近他兄弟的孩子,能做到跟亲近他邻居的赤子一样吗?夷子只是接受了‘人见赤子入井都会有不忍之心’的那种说法而已。初生的赤子爬行着将要落入井中,不是赤子有什么罪过。况且,上天生成万物的时候,使每个生命都只从一个根上生出来,但是,夷子却把自己的亲人和他人的亲人完全等同起来,就好比是把生此物的根和其它的根等同起来了一样,因此导致认识的错误。大概在尚未制订礼仪的时候,曾经有亲人死后不下葬的情况,当亲人死后,就抬起来抛弃到沟壑之中。后来经过那里,有狐狸来吃遗体,有苍蝇、蚊子、蝼蛄之类的各种虫子来啃咬遗体。其人额头上会有汗水,斜着眼睛而不忍心看。那些汗水,不是因为别人而流出来的,而是从内心而自然表现在脸面之上的,大概他会归到家中再返回来,拿着装土和铲土的工具而来把亲人遗体掩埋起来,这样掩埋起来是应该的做法。因此,孝顺之子和仁爱之人,要掩埋亲人的遗体,也就一定要有礼仪了。”徐子把此话转告给夷子。夷子失意了一阵子才说:“我接受教诲了。”
朱注: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辟,音壁,又音辟。墨者,治墨翟之道者。夷,姓;之,名。徐辟,孟子弟子。孟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不见之见,音现。又求见,则其意已诚矣,故因徐辟以质之如此。直,尽言以相正也。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夫,音扶,下同。匍,音蒲。匐,蒲北反。“若保赤子”,周书康诰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盖欲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子之非己。又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蚋,音汭。嘬,楚怪反,泚,七礼反。睨,音诣。为,去声。虆,力追反。梩,力知反。因夷子厚葬其亲而言此,以深明一本之意。上世,谓太古也。委,弃也。壑,山水所趋也。蚋,蚊属。姑,语助声,或曰蝼蛄也。嘬,攒共食之也。颡,额也。泚,泚然汗出之貌。睨,邪视也。视,正视也。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切,不能为心之甚也。非为人泚,言非为他人见之而然也。所谓一本者,于此见之,尤为亲切。盖惟至亲故如此,在他人,则虽有不忍之心,而其哀痛迫切,不至若此之甚矣。反,覆也。虆,土笼也。梩,土轝也。于是归而掩覆其亲之尸,此葬埋之礼所由起也。此掩其亲者,若所当然,则孝子仁人所以掩其亲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为贵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闲曰:“命之矣。”
(怃,音武。间,如字。怃然,茫然自失之貌。为间者,有顷之间也。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盖因其本心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入,而彼之惑易解也。)
说解:
《论六家要指》:“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瓦器)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昭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固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学习和倡导墨家主张的夷之,想要拜见孟子。夷之请孟子的弟子徐辟引见,孟子为什么说愿见却又假称有病而不见呢?孟子说愿见夷之,绝不应该是虚情假意,如果内心不愿而口中称愿,则是虚伪。朱子解释说,“孟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恐怕也有不妥。孟子当着弟子徐辟的面,如果本来自己无病,却说“尚病”而未愈,则有教弟子弄虚作假之嫌疑。原文之中,此处根本就没有说过孟子的病是假托的,也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孟子是托病拒绝夷之。即使是孟子“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也不必说“吾固愿见”以及“病愈,我且往见”。朱子把“夷子不来”理解为“夷子不用前来”;《正义》理解为夷子因为听到孟子有病而没有当时前来拜见。《正义》之解合情合礼。
夷子确实是真诚想要拜见孟子,然而,从下文可知,他要拜见孟子,不是为了向孟子请教,而是为了向孟子宣传墨家主张。前一章说到了陈相兄弟放弃师父陈良所传的大道,却接受了许行所倡导的农家主张,是“以夷变夏”的做法,在此,夷之深信墨家主张,试图以此来说服孟子。孟子知道夷子之意,既然疾病已经痊愈,所以,可以见夷之了。不过,如果双方相见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那必然是双方先存对立之意,那么,即使相见也无益。因此,孟子在与夷之相见之前,先要直言相告,把道理先说明白,以避免无益的辩论。
儒学所重视的是礼,墨家主张,治丧要薄葬,夷之不仅也持这个主张,而且还想要把这个做法推广开来,从而使社会改变丧葬之礼。孟子并没有直接否定“薄葬”,而是从夷之自己的说法和做法相抵触说起,以期由此而使夷之自己明白墨家这种主张的错误之处——自己主张薄葬,是把薄葬作为合理而可贵的做法,但是,在为自己的亲人举办丧事的时候,不采用他所认为的“合理而可贵”的做法,却采取了他认为不合理而又卑贱的厚葬方式,这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在夷之的内心之中,认为薄葬自己的亲人会使他内心不安。
徐子把孟子的话转告给夷子之后,夷子不认为自己的主张和做法是错误的,而认为自己所接受的墨家主张是符合古人之道的,而且只有这样才符合真正的“儒者之道”。这也就是说,夷之是真诚相信墨家主张,而且把墨家主张认为是最可贵、可信的学说。正因如此,所以,夷之举出儒者所主张的“若保赤子”来说事。他认为,“若保赤子”的意思是说,对所有人的爱都要像对待赤子一样,不能有差别,不能分等级,所以,他认为墨家所主张的“爱无差等”是完全符合此原则的,这是为了以儒来证明墨家主张的正确,因此,叫做“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子之非己”;他认为,所谓“施由亲始”,意思就是要把爱落实到现实之中,那就要从对待自己的亲人开始,所以,他认为厚葬自己的亲人,是符合儒者之说的,孟子没有理由反对。其实,夷之的说法,前一半是假托儒者之说来为墨家的“薄葬”主张辩护,后一般是借用儒者之说来为自己的“厚葬”做法辩解,只不过是逃避之辞而已。
徐子又把夷之的话转告给了孟子。夷之的说法,错误不在于厚葬其亲人,而在于提倡不顾人情的“薄葬”,所以,孟子接下来所要阐明的是“薄葬”的错误。首先,孟子指出,夷子对他侄子和邻居之子感情完全一样,因为发自真情的爱,都不会没有差别和等级。要人为地取消这种差别和等级,那只能造成虚伪和混乱。其次,孟子指出,夷子对“若保赤子”理解有错误。“若保赤子”一语出自《尚书》,其本来意思是说,君臣对于因为无知而犯法的百姓,应该像对待不懂事而爬着将要落入井中的孩子一样。这是恻隐之心的体现,是仁政的原则。夷之把本来表达君臣爱民的“若保赤子”应用到了亲人的关系上,也就意味着把“仁”和“爱”等同了起来,把“君臣以义合”与“父子以恩合”混淆了起来。不懂事的孩子爬行着将要掉到井里去,任何人见到都会有恻隐之心而想要去救助,这与“父子亲情”不可等同起来。再次,夷子的说法是“二本”,违背了万物“一本”的真情。所谓“一本”,意思是说,任何一棵草木都必然从一个根而生长出来,而不可能从两个根同时生长出来,同样道理,任何一个人都只能有一对生身父母,不可能有两对生身父母。人对亲人的爱是出于本能,有本能而又能符合正道、知道节制,那就很好,可是,如果无视人的本能,要求每个人对自己的亲人和对别人的亲人同样看待,那就是“二本”。人能知道孝敬自己的父母,这叫做“知本”;能由此而知孝敬他人的父母,这是“推己及人”。如果直接把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同样对待,那无异于路人;如果先把自己的父母视为路人,那么,即使是“推己及人”,也只是姑且而已。
夷之虽然推崇墨家主张,但是,毕竟还知道“施由亲始”,也就是说知道先后顺序,而没有完全把自己的亲人和别人的亲人完全等同起来。然而,正因如此,所以,在他心中或许自己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自己提倡薄葬,却不自觉地给自己的亲人施行厚葬,所以,孟子接下来就解释丧葬之礼是直接从人的真情而发的。
丧葬之礼是如何产生的呢?这也只能是根据情感来推测。大概在当初没有制订礼仪的时候,恐怕会有在亲人死后不埋葬的,如果亲人死了,就会抬着抛弃到沟壑之中。过几天再经过的时候,恐怕就会有狐狸之类的禽兽来吞吃,有苍蝇蚊子蝼蛄之类的东西来啃咬。见此情景,作为儿女,必然会额头冒汗,不忍心正眼去看。他额头上的汗水,不是为了别人,更不是假装出来给人看的,而是从他的内心自然产生而表现在外的。在此情况下,身为儿女必然心有不忍,一定会回到家中拿来铲土、装土的工具,把亲人的遗体掩埋起来。如此掩埋,完全出于真情,不是做给人看,后来的丧葬之礼也必然是由此而来。有孝心、有仁心的人,从此而推己及人,礼仪由此而兴,圣人因此而制订礼仪,不会不顾人情而倡导薄葬,但也不会无原则的厚葬。圣人制礼,发乎人情,合乎礼仪,达于天道。
当徐子把孟子所讲的道理转告给夷之以后,夷之“怃然为间”,意思是说,有一段时间感到茫然自失。夷之对墨家主张的尊崇已非一朝一夕,要放弃长期以来已经形成的墨家主张,接受孟子所传的正道,当然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断然放弃长久形成的观念,则可谓草率;如果不知错误何在就放弃,则可谓盲目;如果不知正道就放弃已有的观念,则接下来只是空虚;如果明知正道却不接受,则只能算是固执。放弃成见、接受正道,这需要一个过程。放弃成见,必然会有一个茫然自失的过程;既明正道而后接受,是心悦诚服地接受。要使人放弃成见很难,要使人接受正道也很难,这都是不可能通过强制方式能够解决的。有孟子真诚而言,然后人们可以听知正道;有夷子诚敬而听,然后正道可以得到传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