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公羊传》的理论框架之一(声明:基本都是蒋庆先生观点)

(2008-07-27 15:29:56)
标签:

《春秋》

《公羊传》

夷狄

孔子

鲁国

文化

分类: 儒学复兴
 

不了解公羊学此宗旨,不可能真正了解孔子学说。

1.《春秋》新王说
    公羊学家认为“孔子不但是圣,同时也是王。在公羊学看来,孔子作《春秋》是新王,孔子改制立法是后王,孔子继承文命是文王,孔子有圣德无圣位是素王。”所谓《春秋》当新王,是指孔子作《春秋》,以《春秋》一经行天子褒贬进退、存亡继绝之权而为一新兴之王。也可以说孔子虽非现实中之王,却是《春秋》中之王——天子,或者说其中之“王”是孔子假托之“王”,而其实质乃是孔子以平民身份而行天子之权。“虽有僭越之嫌,为救民命,为传文命,为还历史公正,为给生民希望,孔子奋然不顾一己之私名,作《春秋》而加王心,宣布一新王已诞生,一新时代已来临。”(《公羊学引论》,第92-83页)我们从《春秋》的记载来看。《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公羊传》解释说,元年是君王之始年,君王是指“文王”。但文王是谁却解释不一,或曰周文王,或曰假托之王,或曰以鲁隐公为文王,或曰就是“素王”孔子,若说是周文王难以与史对应,若说是指隐公则其不可称王,因此,当以孔子所假托之王为是。因为是“王”之正月,所以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为的是表现“大一统”的思想。所以,《公羊传》说《春秋》是立一代新王。孔子如何以新王名义行其权呢?我们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春秋》隐公二年记载:“无骇帅师入极。”《公羊传》说,无骇就是展无骇,因为他是《春秋》中第一个灭人之国的,因此不记其姓氏,意思是应当灭其族。鲁大夫展无骇帅师灭掉极国,《春秋》非常痛恨这种做法,当时又无开明天子能诛绝展氏,所以,《春秋》以去掉其姓氏的书法来表示诛绝其族。这是一种“贬法”,陈立《公羊义疏》曰:“无骇灭国,鲁不能诛,故《春秋》之王者诛之也。”《春秋》庄公十年记载:“荆败蔡师于莘,以蔡侯献舞归。”为什么此处不说楚国,而说“荆”呢?《公羊传》说:“荆者,州名也。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周天子有夺国贬爵之权,所以,《春秋》因楚国攻占中原的蔡国而贬之,相当于夺其国号,降其爵位于七等之中的最低等。春秋》庄公二十七年记载:“杞伯来朝。”何休注:“杞,夏后。不称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当新王。”意思是说,杞为夏朝的后代,周时本来封之公爵,但《春秋》以“伯爵”称之,因为王者尊贤不过二代,因此,杞在商朝本应封为公,在周朝则应降为侯,如今《春秋》代表新一代朝廷,所以应降之为伯。 

孔子以《春秋》为新王,反映出孔子绝不是要维护周礼,而是要改朝换代而立一新王,这从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去辅佐周天子,楚国令尹反对楚王给孔子封地等事可以证明。其次,从中还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的最高政治权威不是世俗的、世袭的天子,而是《春秋》中所揭示的义法,如果世俗政治中的当权者(不管等级多高),只要违犯了《春秋》义法,都在贬黜之列,表现出非常强烈的批判精神,从此就可以理解商汤代夏、周代灭商的必然性和正义性。以《春秋》为新王,同时也可以说明《春秋》是“帝王之学”的性质。

2.《春秋》王鲁说

《春秋》以鲁史为主,又假托鲁为王者所在之地,书中记载了鲁国十二公所经历的时间范围,而十二公并非王者,真正的王者是代表《春秋》义法的假托的“新王”。所谓“王鲁说”就是假设鲁国最后统一了天下而产生了新的天子。皮鹿门《春秋黜周王鲁解》说得好:‘隐公非受命王,而《春秋》始于隐,则以为受命王;哀公未尝致太平,而《春秋》终于哀,则以为实致太平;故《春秋》未尝称鲁为王,而据鲁史成文以推其义,则曰王鲁,犹之夫子未尝自称王,而据《春秋》立一王之法以推其义,则曰‘素王’也。”(转引自《公羊学引论》,第104页)
    《春秋》是如何借王鲁而表现其理想的呢?举例加以说明。《春秋》隐公元年记载:“公及邾娄仪父盟于昧。”按《公羊传》之意,仪父是邾娄国君,称其字而不称其名,是褒之;因为《春秋》王鲁,托隐公为始受命王,而仪父首先来与隐公会盟,表现出去恶向善之意,所以褒之以作为其他诸侯的表率。又如《春秋》隐公十一年记载:“滕侯薛侯来朝。”《公羊传》曰:“其言朝何?后后来曰朝,大夫来曰聘。”何休注曰:“《传》言来者,解内外也。《春秋》王鲁,王者无朝诸侯之义,故内适外言如,外适内言朝聘,所以别外尊内也。”综合其意就是说,诸侯见天子叫做朝,因鲁是王所在之地,所以说滕后与薛侯前来朝见,而王者到别处去则叫做“如”(前往)。再如《桓公十年》记载:“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公羊传》曰:“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则杯矣。”何休注云:“《春秋》托王于鲁,战者,敌文也。王者兵不与诸侯敌,战乃其其已败之文,故不复言师败绩。”其意思是说,鲁国之兵相当与《春秋》之中的天子之兵,天子之兵与诸侯之兵交战,按常例应该不用“战”字,因为“战”有敌对之意,而天子之兵不能与诸侯之兵是敌对关系,但是这里用了“战”字,是一种变例,为了表明鲁国最后失败了,但有了“战”字则战败之意就已在其中了。 

《春秋》王鲁并不是说把统一天下的期望只寄托在鲁国身上,而是去周游列国就是要谋求这种理想的实现,但是最终失败,而不得已只能以“空言”的形式著录在《春秋》之中,但又不是纯粹“空言”,《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孔子的话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其意思是说,“以理论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王道理想与王义王法只是空言,空言即是逻辑的推理与观念的铺设,没有具体的历史内容,所以不深切著明。假托鲁国的史文来阐述自己的王道理想与王义王法,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行事中贯穿新王治世的总纲,有具体的历史内容,所以深切著明。”(《公羊学议论》,第105页)孔子不是为了个人名利的目的去游说诸侯,去编写《春秋》,而是为天下苍生,为政治理想的实现。如邵康节所说:“人谓仲尼惜乎无土,吾独以为不然。匹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四海为土,仲尼以万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斯亦未为之过矣。”(《皇极经世书·卷是一·观物篇五十六》)这是世俗功利之人所不想,也不愿意做的事。孔子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孔子改制说
    所谓孔子改制,是指孔子改周之旧制立《春秋》之新制。其首先人物就是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为新王朝定立一统之制。在《春秋》经中,孔子通过讥、贬、诛、绝等条例,通过春秋制、太平制以及三世等书法来表明改周之旧制,立《春秋》之新制。《春秋》中,凡孔子所讥、贬、诛、绝者,皆是旧制,如讥世卿、讥不亲迎、贬以妾为妻、贬君殡用师等。也就是说,世卿、不亲迎、以妾为妻、君殡用师皆是孔子所改之旧制,兴选举、天子亲迎、不得以妾为妻、君殡不用师皆是孔子所立之新制。 

    孔子改制,往往通过“托古”的方式来表现,即公羊家所说的“托古改制”。孔子之前,中国文化向来注重的是代代相传,虽有变革,但继承更多。孔子改制参考了前代众多的历史实绩,有选择地加以继承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所改之制,从整体来说是其前不存在的,但就其某些组成部分来说,则可能是前已有之的,所以,所谓“托古”也是正常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孔子身非天子,而欲行天子之事,也必须慎重再慎重,以前代的政治实践为蓝本,以便使其所改之制具有完全的可行性、可信性,以便能够付诸实施。这样,其改制而必须托古的做法就可以理解了。
    孔子如何托古改制的呢?《淮南子·氾论训》云:“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春秋》如何变周之制呢?按康南海所说:“《春秋》应天而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王鲁,绌夏,亲周,故宋。乐宜亲《招武》,故以虞录亲,乐制宜商,合伯、子、男为一等。”(《孔子改制考》卷九,见《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25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也就是说不再以周之都城为京,而以鲁为都城所在;将夏朝的时代顺序再向前推一位,不再称之为王而称之为帝,而以《春秋》新王当继周之后的一代;周是《春秋》新王的前一代,《春秋》因此封周之后人;宋为殷之后,仍得受封,使服其服,行其礼乐,称客而朝,但其地位离新王远了;以《招武》为新朝之乐,乐制用商;将周朝的五等爵位改为三等。另外,《春秋》改变周之时制而采用夏之时制,书中有19处均书“王三月”,虽然是周之三月,但称“王正月”则有意义,而称“王三月”则无意义,实则“王三月”恰恰是夏之正月(何休之说),这就隐晦地表达了改周时而行夏时之意。如此等等,还有很多,兹不再举,皆借鉴了前代之制而又有创造性。正因为“《春秋》改周之文,从殷之质,故《春秋纬》多言素王。而《公羊》首言文王者,则又见文质可以周而复之义也。”(同上,第256页)    孔子改制不仅具有政治的意义,还具有生命的意义;不仅具有尽制的意义,还具有尽伦的意义;不仅具有外王的意义,还具有内圣的意义;孔子内外打通,圣王合一,故可在改制中表现出参通天地人天下归往的最高圣王人格。”(《公羊学引论》,第148页)从孔子改制来看,还表现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内涵:只要有道义的人,无论地位如何,都可以成为“天子”;任何有才能又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可以直接主持或参与天下的政治活动。从其客观效果来看,虽然后来的执政者尽力掩饰孔子这种人人可以当天子的主张,但毕竟使中国政治传统“形成了圣王高于俗王、道统高于政统的格局,而且这一格局在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中尽管不断遭到世俗的破坏(如以师限圣、以圣限王),但大体上仍延续下来(没有一个世统的统治者敢自称高于孔子,没有一位帝王制定的制度敢公然违背孔子制度的章法)。直到清朝灭亡才小时。”(《公羊学引论》,第183页) 

4. 天子一爵说

所谓天子一爵,是指天子只是国家政治集团的爵位等级中的一个位列,而不

是超出这个位列之上的神圣的、不可改变的政治主宰者。汉代《白虎通》卷一开始就说:“天子者,爵称也。爵何以称天子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这就与反映西周时代政治建构的《周礼》中所说的天子无爵之说截然不同,在实际上,商代也不把天子看作一个爵位。可见,汉代人还继承着这种思想。但是,这种思想却不利于树立天子的权威,所以为后来的历代天子所不喜,学者因此而有意隐瞒或曲解,使得此说难以流行于世。“进入春秋后,周政日衰,而周天子之行亦日坏,荒淫贪婪乖谬不仁等违礼事件经常发生,《春秋》讥不胜讥。更有甚者,明明周天子作出的是违背天理天道的行为,而周天子则认为自己是天之子,自己的行为就是天意天命的体现。这样,在春秋时就出现了所谓‘天子僭天’的现象。”(《公羊学引论》,第194页)《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借子家驹之口说:“天子僭天,周后僭天子,大夫僭诸侯久矣。”在《春秋》书法中,只有“元年春王正月”之“王”是不变之正称,不会随文变化,故不含讥刺之义,即不含批判之义。凡其余不系于岁首的王者之称,如“王”、“天王”、“天子”皆非不变之正称,会随文变化,故含讥刺之义,即含批判之义。《春秋》中用“天子”一词的只有成公八年中的一次,并且是为了讥刺天子,毫无尊崇之意,可见孔子甚恶“天子”一词,作《春秋》时已废弃之而不用,仅于此条 借天子之义以明讥义,也就是像《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孔子实际上是“贬天子”,即将天子当作一种人间的爵位,而不再是天之子。 

熊十力先生说:“以天子为爵称,则天子与百官之有爵无异,不过其爵列于第一位,为百官之首长而已。故《春秋》以天子与百官同受爵于人民,而民始贵。”康有为也说:“《春秋》言天子一位,所以防后世隔绝之弊。”顾炎武《日知录》说得更为精彩:“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爵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不明乎此,而侮夺人之君,常多于三代之下矣。”(此段所引均转自《公羊学引论》,第200-201页)将天子列为一个爵位,等于说最高执政者也应当是人们推举出来的才德兼备的一个最高官,既然是爵位当然可以据其政绩而夺换,这是极为精彩而圣明的思想!

5.天人感应说

天人感应说”是天人合一文化的一个表现方面,从政治层面上来说,又可以称之为“灾异说”,亦即认为天地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

感应上天,上天会根据人类行为的善恶邪正而通过自然现象表现出来,以灾异来警告和惩罚人的邪恶行为,以风调雨顺或祥瑞的征兆来嘉奖人的善良行为,其中最值得人们引起注意的是灾异。何休《公羊解诂》说:“灾者,有害于人物,随事而至者;异者,非常可怪,先事而至者。”《春秋》中对每种灾异都非常重视,242年间未尝或缺,大至山崩,小至霜雪,逢灾异必书。表现出对上天的敬畏。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据蒋先生统计,《春秋》所记灾异有122事,平均每年一事,可谓多矣。孔子何以如此重视灾异呢?就是要现实的执政者时时注意反省自己的行为,起到一种警戒的作用,同时揭露执政者的邪恶行为,绝不是为了好奇而记之。《春秋》灾异之多,正因为春秋时代政治的荒乱太甚。如《春秋》隐公三年记载:“己巳,日有食之。”《公羊传》说:“何以书?记异也。”何休注:“后州吁弑其君完,诸侯初僭,鲁隐系获,公子翚进谄牟。”可见,这里把日食之因归结于人事的凶恶。《定公元年》记载:“陨霜杀菽。”《公羊传》曰:“何以书?记异也。”何休注:“异者所以为人戒也。重异不重灾,君子所以贵教化而贱刑罚也。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杀菽。菽者少类,为稼强,季氏象也。是时定公喜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耻,反为淫祀,立炀宫,故天示以当早诛季氏。”如此等等,不必多举。 

如果我们把这种灾异说完全看成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瞎说,那是完全违背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即使我们现在完全否定天人感应,也不能否定古人已有而存在于史书记载的的这种观念,更不能否定当初灾异说的善良初衷。如果我们把天人感应说与天人合一说联系起来看,就可以认识到,天地的运行是有其规律而且无私的,人应当效法天地之道,所以,不能违背这种规律,不能行邪恶之事,否则,违背了这种规律,就必然受到天地的惩罚。即使我们说自然的灾异现象与人事行为根本没有联系,我们也不能不肯定灾异说对执政者以及所有人的警戒作用,有利于执政者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无过失,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廉洁。在大力提倡天人相分的“科学”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不能遵循天地自然规律,也必然遭到天地自然的惩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