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尘子译:千古奇书《人物志》:八观(2)

(2007-11-01 11:55:13)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博览群书

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

(志之所欲,欲遂已成。)

人之常情无不欲实现其志向,

 

故烈士乐奋力之功,

(遭难而力士奋。)

所以刚烈之士乐于奋发其力之事功,

 

善士乐督政之训,

(政修而善士用。)

善良之士乐于督导正人之训诫,

 

能士乐治乱之事,

(治乱而求贤能。)

能力高超之士乐于治理混乱之事务,

 

术士乐计策之谋,

(广算而求其策。)

擅长技能之士乐于计划策略之谋划,

 

辨士乐陵讯之辞,

(宾赞而求辨给。)

能言善辩之士乐于居高临下训告他人之言辞,

 

贪者乐货财之积,

(货财积,则贪者容其求。)

贪心强盛之人乐于货物财宝之积蓄,

 

幸者乐权势之尤。

(权势之尤,则幸者窃其柄。)

幸运之人乐于追求权势之最大。

 

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

(所欲之心杼尽,复何怨乎?)

一旦赞助其志向,则无不欣然喜悦,此即是能抒发合其心意之事则喜悦。

 

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

(忧己才之不展。)

如果不能抒展其所具备之能力,则不能获得志向的完成,则生悲戚之情。

 

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

(奋,愤不能尽其材也。)

因此,事功不能建立,则刚烈之士郁闷。

 

德行不训则正人哀

(哀,哀不得行其化。)

道德品行不雅正,则正人君子悲哀。

 

政乱不治则能者叹,

(叹,叹不得用其能。)

政治混乱而不能治理,则有能力者叹息。

 

敌能未弭则术人思,

(思,思不得运其奇。)

敌对者之技能不被消灭,则有技能者思虑。

 

货财不积则贪者忧,

(忧,忧无所收其利。)

货物财宝不能积蓄,则贪心轻生者忧虑。

 

权势不尤则幸者悲,

(悲,悲不得弄其权。)

权势没有达到最高,则幸运者悲伤。

 

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

(所怨不杼其能悦也。)

此即所谓不能抒展合其心意之事则怨恨。

 

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

(皆欲居物先,故恶人之自伐也。)

人之常情,无不欲使自己处在前面,所以厌恶他人之自我矜夸。

 

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

(恶其有胜己之心。)

自我矜夸者,皆是急于胜人之类。因此,自我矜夸其善者,则无人不厌恶。

 

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

(是以达者终不自伐。)

此即所谓在我之前自我矜夸则厌恶。

 

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

人之常情皆欲追求胜过他人,所以喜欢他人之谦逊,谦逊是用来显示自我的卑下,显示自我卑下则有退让赞许之意。

 

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

(不问能否,皆欲胜人。)

因此,人无论贤愚,以谦逊之礼待之,则无不表现出喜悦之貌。

 

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

(是以君子终日谦谦。)

此即所谓以谦逊自损而处于卑下之位则喜悦。

 

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

(称其所长则悦,称其所短则愠。)

人之常情皆欲遮掩其短处,而表现其长处。

 

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

(情之愤闷,有若覆冒。)

因此,他人驳其短处,便好似鄙视遮蔽他。

 

是所谓驳其所伐则也。

(覆冒纯塞,其心婟戾。)

此即所谓冒犯其所短则护短。

 

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

(虽恶我自伐,未甚疾害也。)

人之常情皆欲居高临下而自身在上,见到他人胜过自己皆欲居高临下而待之。对所厌恶者取居高临下心态而冒犯之,即使被人憎恨,尚不至于有危害。

 

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则妒恶生矣。

(以己之长,驳人之短,而取其害,是以达者不为之也。)

如果凭借自己所擅长而驳斥他人之所短,此即所谓以恶意侵犯人之短处则嫉妒。

 

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

(物之自大,人人皆尔。)

大凡此六种机敏之心,总言之皆是欲使自己处于上位。

 

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

(知物情好胜,虽或以小犯己,终不校拒也。)

因此,君子待人接物,可以冒犯但不可计较。

 

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

(务行谦敬,谁害之哉。)

不计较,则无不谨慎而谦卑,借此以逃避灾害。

 

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

(不达妒害之机。)

小人则不如此,既不能知机微先兆,

 

而欲人之顺己。

(而欲人之顺己,谓欲人无违己。)

却又欲使人顺从自己,

 

以佯爱敬为见异,

(孔光逡巡,董贤欣喜。)

将假装之爱心敬意者当做非凡之人,

 

以偶邀会为轻;

(谓非本心忿其轻己。)

把偶然邀请相会看做轻视自己。

 

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

(小人易悦而难事。)

一旦冒犯其机敏之情,则产生深深怨恨。

 

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贤明志在退下,鄙劣志在陵上。是以平淡之主,御之以正,训贪者之所忧,戒幸者之所悲。然后物不自伐,下不陵上,贤否当位,治道有序。)

因此,观察其人感情机敏之心,从而贤德与鄙俗之志向可得以知道。

 

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

何谓观察其人缺欠不足所在,以知晓其人之所擅长者究竟在于何处?

 

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

(智不能周也。)

才智偏于某一方面之人,皆有其短处。

 

故直之失也讦,

(刺讦伤于义,故其父攘羊,其子证之。)

所以,偏于耿直者其偏失在于斥责他人,

 

刚之失也厉,

(刚切伤于理,故谏君不从,承之以剑。)

偏于刚正者其偏失在于态度严厉,

 

和之失也懦,

(愞弱不及道,故宫之奇为人挠,不能强谏。)

偏于和蔼者其偏失在于显得懦弱,

 

介之失也拘。

(拘愚不达事,尾生守信,死于桥下。)

偏重节操者其偏失在于有所拘泥。

 

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

(用人之直,恕其讦也。)

耿直者不斥责邪恶,无法显示其耿直;既然喜欢其耿直,则不可非议其责备;

 

讦也者,直之也。

(非讦不能为直。)

责备乃是耿直之表现。

 

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

(用人之刚,恕其厉也。)

刚正者不态度严厉,无法助成其刚正;既然喜欢其刚正,则不可非议其严厉;

 

厉也者,刚之也。

(非厉不能为刚。)

严厉乃是刚正之表现。

 

和者不懦,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

(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用人之和,恕其拘也。)

 

懦也者,和之也。

(拘也者,和之征也。非懦不能为和。)

和蔼者不有所畏惧,无法保持其和蔼;既然喜欢其和蔼,则不可非议其知惧;知惧乃是和蔼之表现。

 

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

(用人之介,恕其拘也。)

守节者不有所拘泥,无法坚守其节操;既然喜欢其节操,则不可非议其拘泥;

 

拘也者,介之徵也。

(非拘不能为介。)

拘泥乃是守节者之表现。

 

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

(纯讦之人,未能正直。)

然而有短处者,不一定再能有长处;

 

有长者必以短为

(纯和之人,徵必愞弱。)

有长处者定然以短处表现出来。

 

是故,观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欲用其刚,必采之于厉。)

因此,观察其表现之短处,从而可知其材质之长处。

 

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何谓观察其人所闻所见如何,以明了其人之闻见认识是否能够广博?

 

夫仁者德之基也,

(载德而行。)

仁为品德之基础,

 

义者德之节也,

(制德之所宜也。)

义为品德之节度,

 

礼者德之文也,

(礼,德之文理也。)

礼为品德之文饰,

 

信者德之固也,

(固,德之所执也。)

信为品德之固守,

 

智者德之帅也。

(非智不成德。)

智为品德之统帅。

 

夫智出於明,

(明达乃成智。)

智产生于自知知人之明,

 

明之於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

(火日所以照昼夜,智达所以明物理。)

自知知人之明对于人而言,犹如白昼须凭借白日,夜晚须凭借火烛。

 

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

(火日愈明,所照愈远,智达弥明,理通弥深。)

其明智愈来愈盛者,其见识必然愈能识见于长远,

 

及远之明难。

(圣人犹有不及。)

但能达到见识长远却很难。

 

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

(生知者上,学能者次。)

因此,敬守其业而勤奋学习,不一定会成就大材;

 

材艺精巧,未必及理;

(因习成巧,浅于至理。)

材质技艺精湛巧妙,其材质不一定达到合乎理之程度;

 

理意晏给,未必及智;

(理成事业,昧于玄智。)

理合意洽而从容充裕,不一定会达到智慧之程度;

 

智能经事,未必及道;

(役智经务,去道远矣。)

智慧能统摄事务,不一定能达到合于道之境界;

 

道思玄远,然後乃周。

(道无不载,故无不周。)

合道而又思虑达于玄妙幽远,如此之后方能周延完备。

 

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

(道智玄微,故四变而后及。)

此即是说,学不一定必然能成材,成材不一定必然能合理,合理不一定必然明于智,明智不一定必然能达于道。

 

道也者,回复变通。

(理不系一,故变通之。)

道,往复回环、知变而能通。

 

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

(仁者济物之资,明者见理而已。)

因此,分而言之,各自独立而行,则以仁为胜;

 

合而俱用,则明为将。

(仁者待明,其功乃成。)

合和而并用,则自知知人之明为将帅。

 

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

(威以使之,仁以恤之。)

所以,以自知知人之明而统帅仁,则无不感怀拥戴;

 

以明将义,则无不胜;

(示以断割之宜。)

以自知之人之明统帅义,则无不可胜任;

 

以明将理,则无不通。

(理若明练,万事乃达。)

以自知知人之明而统帅理,则无不通达博洽。

 

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

(暗者昧时,何能成务成遂。)

如此说来,如若无耳聪目明,无事能成就。

 

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

(恢迂远于实。)

所以,喜爱声名而不能有其实用则空疏,

 

好辩而礼不至则烦,

(辞烦而无正理。)

喜爱论辩而不能达于礼让则烦琐,

 

好法而思不深则刻,

(刻过于理。)

喜爱法令而不能思虑深远则苛刻,

 

好术而计不足则伪。

(诡诬诈也。)

喜爱法术而不能计谋充裕则造作。

 

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

因此,同样材质者而能好学,能明察整个可为师;力相同而有争斗,明智者为其英雄;品德相称而并列,通达者堪称为圣,可与圣名相称,是明智之最高最明者。

 

是故,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是以动而为天下法,言而为万世范,居上位而不亢,在下位而不闷。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因此,观察其人所闻所见如何,而可以明了其人之闻见认识是否能够广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