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云尘子人物志 |
分类: 博览群书 |
材理第四
(材既殊途,理亦异趣。故讲群材,至理乃定。)
夫建事立义,莫不须理而定;
(言前定则不惑,事前定则不踬。)
欲建成事业与确立所宜,无不须依照道理而论定;
及其论难,鲜能定之。夫何故哉?盖理多品而人异也。
(事有万端,人情舛驳,谁能定之。)
至于辩论问难,极少能论定者。何以如此?盖道理有众多之品位而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也。
道理有众多之品位则使人难以通晓,人之才智见识多有不同则感情必多偏差错怪;
夫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情诡理多,何由而得。)
感情多偏差怪错而难以使人通晓,则道理会有失而常有事与愿违者。
夫理有四部,
(道义事情,各有部也。)
道理有四大类别,
明有四家,
(明通四部,各有其家。)
明智有四种家数,
情有九偏,
(以情犯明,得失有九。)
感情有九种偏颇,
流有七似,
(似是而非,其流有七。)
各种流品有七种似是而非者,
说有三失,
(辞胜理滞,所失者三。)
论说有三种偏失者,
难有六构,
(强良竞气,忿构有六。)
忿难有六种构成形式,
通有八能。
(聪思明达,能通者八。)
通晓者须具备八种智能。
若夫天地气化,盈气损益,道之理也。
(以道化人,与时消息。)
天地随气而变化,充盈之气有损益之变通,此为合道之理。
法制正事,事之理也。
(以法理人,务在宪制。)
以法令控制事理之端正,此为行事之理。
礼教宜适,义之理也。
(以理教之,进止得宜。)
以礼教化而因事制宜,此为合义之理。
人情枢机,情之理也。
(观物之情,在于言语。)
知人之情而知关键与机变,此为合情之理。
四理不同,其於才也,须明而章,明待质而行。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各有不同,其所需之材质,须是明智而显明之人,明智须依赖适合之材质者而行之。
是故,质於理合,合而有明,明足见理,理足成家。
(道义与事,情各有家。)
因此,所需之材质须与所需之理相合,材质与其理合而且须有明智之思,其明智之思须足以知见其理,其理须足以自成一家。
是故,质性平淡,思心玄微,
(容不躁扰,其心详密。)
因此,材质之性能平正清淡,心思能知微妙玄理,
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
(以道为理,故能通自然也。)
能通晓自然之本性者,为合道理之家;
质性警彻,权略机捷,
(容不迟钝,则其心机速。)
材质之性能机警通彻,权变谋略能机敏迅速捷,
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
(以事为理,故审于理烦也。)
能够烦杂及突发之事者,为合事理之家;
质性和平,能论礼教,
(容不失适,则礼教得中。)
材质之性和柔平正,能够阐述礼义教化,
辩其得失,义礼之家也;
(以义为礼,故明于得失也。)
论辩何得何失者,为合义礼之家;
质性机解,推情原意,
(容不妄动,则原物得意。)
材质之性能机敏而善解人意,推究人情而察知其意,
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以情为理,故能极物之变。)
能够适应人情之变化,为合情理之家。
四家之明既异,而有九偏之情;以性犯明,各有得失。
(明出于真,情动于性,情胜明,则蔽,故虽得而必丧也。)
道理、事理、义理、情理四家,明智之程度及角度各有不同,因而其情有九种偏颇;性情一动则影响其明智,各自之得失由此而产生。
刚略之人,不能理微;
(用意麄粗,意不玄微。)
性情刚烈而心思粗疏之人,不能理会微妙知理;
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
(性刚刚志远。)
因此其议论大体情况则弘大博识而见识高远,
历纤理则宕往而疏越。
(志远故疏越。)
遇到纤微之理则左支右绌而粗疏难合。
抗厉之人,不能回挠;
(用意猛奋,志不旋屈。)
性情刚强而奋不顾身之人,不能迂回通转;
论法直则括处而公正,
(性厉则理毅。)
若论效法直道则能自我约束而公平端正,
说变通则否戾而不入。
(理毅则滞碍。)
若要其变通则执于所知之理而无法通达。
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
(用意端确,言不虚徐。)
心意坚定而执理不让之人,乐于攻驳已成之事实;
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
(性确则言尽。)
若就事理之原则而言,能超凡出众而穷尽其理,
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言切则义少。)
若涉及大道,则狭隘直露而不及其余。
辩给之人,辞烦而意锐;
(用意疾急,志不在退挫。)
言辞雄辩而夸夸其谈之人,辞藻繁多而用意尖锐;
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
(性锐则穷理。)
若推究人事则多精妙之见识而穷尽事理,
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理细故遗大。)
一旦推究大义则挂一漏万而不周。
浮沉之人,不能沉思,
(用意虚廓,志不渊密。)
人云亦云而随事沉浮之人,不能有深入之思想;
序疏数则豁达而傲博,
(性浮则志微。)
整理粗疏之数理则豁然通达而以博知为傲,
立事要则炎而不定。
(志傲则理疏。)
若要确立事务之精要则如烈火而不能稳定。
浅解之人,不能深难;
(用意浅脕,思不深熟。)
用心肤浅而见解不深之人,没有能力提出深入之问题;
听辩说则拟锷而愉悦,
(性浅则易悦。)
若听他人论辩解说则误以为尖锐深刻而易于愉快欢悦,
审精理则掉转而无根。
(易悦故无根。)
若审视警卫玄妙知理则随时转向而无根基。
宽恕之人,不能速捷;
(用意徐缓,思不速疾。)
性情宽容而谦逊待人之人,无法快速见其成效;
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
(性恕则理雅。)
论述仁义之道则恢弘详尽而雅正,
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徐雅故迟缓。)
若遇到一时之事务则常常因迟缓而难以企及。
温柔之人,力不休强;
(用意温润,志不美悦。)
性情温顺而志力柔弱之人,其力度不能完美而强大;
味道理则顺适而和畅,
(性和则理顺。)
体味道理则能顺适而和畅,
拟疑难则濡懦而不尽。
(理顺故依违。)
在疑难之时拿主意则优柔寡断而迟疑不决。
好奇之人,横逸而求异;
(用意奇特,志不同物。)
崇尚奇巧而尚异求奇之人,能飘逸开阔而追求标新立异;
造权谲则倜傥而瑰壮,
(性奇则尚丽。)
遇权宜以及诡谲之事则能风流倜傥而瑰丽壮观,
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奇逸故恢诡。)
探究清幽之大道则偏离常理而空疏难通。
所谓性有九偏,各从其心之所可以为理。
(心之所可以为理,是非相蔽,终无休已。)
所谓人之性情有九种偏颇,产生于各自把其内心所自以为是者看作最有道理。
若乃性不精畅,则流有七似。
如若其性情不够精要顺畅,则可分为七种貌似而实非者。
有漫谈陈说,似有流行者。
(浮漫流雅,似若可行。)
有散漫而谈却陈述旧说,貌似流畅若天马行空者。
有理少多端,似若博意者。
(辞繁喻博,似若弘广。)
有道理不多却端绪众多,貌似博识若有所创见者。
有回说合意,似若赞解者。
(外佯称善,内实不知。)
有迂回曲解却迎合人意,貌似赞赏若善解人意者。
有处後持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实自无知,如不言,观察众谈,赞其所安。)
有居后不言却似有擅长,顺从众人之心所安,貌似能听众人之言而能有决断者。
有避难不应,似若有馀,而实不知者。
(实不能知,忘徉不应,似有所知,而不答者。)
有逃避艰难却不作回应,貌似能够从容不迫,实则积养不够而确实不知其解者。
有慕通囗解,似悦而不怿者。
(闻言即说,有似于解者,心中漫漫不能悟。)
有如梦中通晓随口解说,似乎确能乐趣横生,实则内心并非已经领悟而快乐者。
有因胜情失,穷而称妙,
(辞已穷矣,自以为妙而未尽。)
有因其获胜却失其常情,理穷而自以为奇妙,
跌则掎跖,
(理已跌矣,而强牵据。)
其理难立则百般回护辩解,
实求两解,似理不可屈者。
(辞穷理屈,心乐两解,而言犹不止,听者谓之未屈。)
实则心无定解,貌似其理颠扑不破者。
凡此七似,众人之所惑也。
(非明镜焉能监之。)
大凡此七种似是而非者,乃是易于迷惑众人者。
夫辩,有理胜,
(理至不可动。)
论辩,有因其道理而胜者,
有辞胜。
(辞巧不可屈。)
有因其言辞而胜者。
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说事分明,有如粉黛,朗然区别,辞不溃杂。)
因其道理而胜者,能正是非而扩展其言论,解释微妙之玄机而能通达。
辞胜者,破正理以求异,求异则正失矣。
(以白马非白马,一朝而服千人,及其至关禁锢,直而后过也。)
因其言辞而胜者,排斥正理而追求异见,追求异见则正理因此而失去。
夫九偏之材,有同、有反、有杂。
那九种各有偏颇而有专长之材质者,有相同之处,有相反之处,有错杂之处。
同则相解,
(譬水流于水。)
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
反则相非,
(犹火灭于水。)
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
杂则相恢。
(亦不必同,又不必异,所以恢达。)
对相错杂之处则互相发明。
故善接论者,度所长而论之;
(因其所能,则其言易晓。)
因此,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估量自己之所擅长而与之论辩;
历之不动则不说也,
(意在杓马,彼俟他日。)
经多次劝说而对方无所变动则不再劝说,
傍无听达则不难也。
(凡相难讲,为达者听。)
周围无人能听从而理解者则不再问难。
不善接论者,说之以杂、反;
(彼意在狗,而说以马,彼意大同,而说以小异。)
不善于与人交接论辩者,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
说之以杂、反,则不入矣。
(以方入圆,理终不可。)
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则无法使人接受。
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
(辞附于理,则言寡而事明。)
善于解说事理者,以一言即可说明几种事理;
不善喻者,百言不明一意;
(辞远乎理,虽泛滥多言,己不自明,况他人乎。)
不善于解说事理者,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
百言不明一意,则不听也。
(自意不明,谁听之。)
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则不必再去听取。
是说之三失也。
(对相同之处则能相互理解,对相反之处则互相非难;多次劝说而对方无动于衷却仍劝说,以错杂或相反之论劝说对方;虽用百言而不能说明一种意思),此三者为论辩解说之三种偏颇失误。
善难者,务释事本;
(每得理而止住。)
善于辩难者,务必由事情之根本之处加以解释;
不善难者,舍本而理末。
(逐其言而接之。)
不善于辩难者,舍弃根本之处而事理之枝叶处阐述。
舍本而理末,则辞构矣。
(不寻其本理,而以烦辞相文。)
舍弃根本而梳理其枝叶,则构成言辞之繁复。
善攻强者,下其盛锐,
(对家强梁,始气必盛,故善攻强者,避其初鼓也。)
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减弱其盛气锐锋,
扶其本指以渐攻之;
(三鼓气盛,衰则攻易。)
抓住其根本宗旨而依次攻驳之;
不善攻强者,引其误辞以挫其锐意。
(强者意锐,辞或暂误,击误挫锐,理之难也。)
不善于攻驳刚强之人者,引述其谬误之言辞以挫败其锐猛之说。
挫其锐意,则气构矣。
(非徒群言交错,遂至动其声色。)
欲挫败其锐猛之说,则构成意气用事。
善蹑失者,指其所跌;
(彼有跌失,暂指不逼。)
善于矫正他人失误者,只指出其所失误之出;
不善蹑失者,因屈而抵其性。
(陵其屈跌而抵挫之。)
不善于矫正他人之失误者,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
因屈而抵其性,则怨构矣。
(非徒声色而已,怨恨逆结于心。)
趁机使对方屈服而挫败对方之性情,则构成怨言丛生。
或常所思求,久乃得之,仓卒谕人,人不速知,则以为难谕。
(已自久思,而不恕人。)
或许因时常思虑以追求,历时很久而得以明白,仓促之间欲使人明白,他人不能迅速知晓,则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
以为难谕,则忿构矣。
(非徒怨恨,遂生忿争。)
以为其人难以明白事理,则构成气愤不满。
夫盛难之时,其误难迫;
(气盛辞误,且当避之。)
气盛而辩难之时,对他人之失误不可再施加压力;
故善难者,征之使还。
(气折意还,自相应接。)
因此,善于辩难者,为之指出而使之重新解说。
不善难者,凌而激之,虽欲顾藉,其势无由。
(弃误顾藉,不听其言。)
不善于辩难者,因其失误而欺凌、激怒其人,即使对方欲回头修正,亦使之势必毫无门路。
其势无由,则妄构矣。
(妄言非訾,纵横恣口。)
使之毫无门路,则构成妄言狂辩。
凡人心有所思,则耳且不能听,
(思心一至,不闻雷霆。)
大凡人心有所思虑之时,则耳朵不能听得清楚,
是故并思俱说,竞相制止,欲人之听己。
(止他人之言,欲使听己。)
因此,众人皆有思虑与众人同时说话,则竟相阻止,欲他人能听到自己之言。
人亦以其方思之故,不了己意,则以为不解。
(非不解也,当己出言,由彼方思,故人不解。)
他人亦因其正当思虑问题之缘故,而不能了解自己之意,则以为他人不能理解。
人情莫不讳不解。
(谓其不解,则性讳怒。)
人之常情无不忌讳被人认为不解。
谓不解,则怒构矣。
(不顾道理是非,于其凶怒忿肆。)
认为他人不能理解,则构成怒气填胸。
凡此六构,变之所由兴矣。然虽有变构,犹有所得;
(造事立义,当须理定,故虽有变说小故,终于理定功立。)
总之,构成此六种偏失,各种变数则因此而产生。然而虽然有构成变数之可能,仍会有所收获;
若说而不难,各陈所见,则莫知所由矣。
(人人竞说,若不难质,则不知何者可用也。)
如果只是陈说而不加辩难,各自陈述其见解,则无法得知何是何非。
由此论之,谈而定理者眇矣。
(理多端,人情异,故发言盈庭,莫肯执其咎。)
由此看来,通过谈论而确定道理之希望渺茫。
必也聪能听序,
(登高能赋,求物能名,如颜回听哭,苍舒量象。)
必须做到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
思能造端,
(子展谋侵晋,乃得诸侯之盟。)
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
明能见机,
(臾骈睹目动,即知秦师退。)
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
辞能辩意,
(伊藉答吴王,一拜一起未足为劳。)
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
捷能摄失,
(郭淮答魏帝曰,自知必免防风之诛。)
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
守能待攻,
(墨子谓楚人,吾弟子已学之于宋。)
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
攻能夺守,
(毛遂进曰,今日从为楚,不为赵也,楚王从而谢之。)
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
夺能易予。
(以子之矛,易子之盾,则物主辞穷。)
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
兼此八者,然後乃能通於天下之理;通於天下之理,则能通人矣。
能兼有此八种才智,然后才能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对天下之事理通达,则能成通达之人。
不能兼有八美,适有一能,则所达者偏,
(所谓偏材之人。)
不能兼有此八种才智,只有其中一种才能,
而所有异目矣。
(各以所通,而立其名。)
则所能通达者只是某个方面,因而对所有问题便有不同之眼光。
是故聪能听序,谓之名物之材。思能造端,谓之构架之材。明能见机,谓之达识之材。辞能辩意,谓之赡给之材。捷能摄失,谓之权捷之材。守能待攻,谓之持论之材。攻能夺守,谓之推彻之材。夺能易予,谓之贸说之材。
因此善于听人之见解而能有条不紊,可以叫做正名察物之材。善于思考道理而能知端绪先后,可以叫做构建框架之材。善于明察事理而能预见到玄机,可以叫做通达有识之材。善于运辞措意而能明人我之意,可以叫做擅辩畅论之材。善于迅捷行事而能控制其失误,可以叫做权变敏捷之材。善于坚守自我而能任他人来攻,可以叫做持守善论之材。善于攻克对方而能夺人之所守,可以叫做善攻善克之材。善于夺人之所守而能为我所有。可以叫做交易游说之材。
通材之人,既兼此八材,行之以道。与通人言,则同解而心喻;
(同即相是,是以心相喻。)
具备各种才智之人,既能兼有此八种才智,按道而应用之,与通达之人论说,则见解相同时即能从内心明白;
与众人言,则察色而顺性。
(下有盛色,避其所短。)
与众人论说,则观察人之表情而顺应人之性情。
虽明包众理,不以尚人;
(恒怀谦下,故处物上。)
即使其明智足以包容众人之理,不因此而自以为高人一等;
聪睿资给,不以先人。
(常怀退后,故在物上。)
即使耳聪心明足以运用自如,不因为而凌驾于众人之上。
善言出己,理足则止;
(通理则止,不务烦辞。)
人以为善之言由己而发出,说理完备即不再多言;
鄙误在人,过而不迫。
(见人过跌,辄当历避。)
鄙陋与失误出于他人,知其过错而不穷追猛打。
写人之所怀,扶人之所能。
(扶赞人之所能,则人人自任矣。)
替他人表达内心所想之理,扶持他人之才能。
不以事类犯人之所婟,
(胡故反。与盲人言,不讳眇瞎之类。)
不因同类之事而冒犯他人之隐情,
不以言例及己之所长。
(己有武力,不与婋虎之伦。)
不因例用前人之言而冒称己之长处。
说直说变,无所畏恶。
(通材平释,信而后谏,虽触龙鳞,物无害者。)
无论直率之说还是变通之说,皆无畏惧与厌恶之心。
采虫声之善音,
(不以声丑,弃其善曲。)
虫声虽难听,能采其所发之善音;
赞愚人之偶得。
(不以人愚,废其嘉言。)
愚人虽见少,能赞其偶然之所得。
夺与有宜,去就不留。方其盛气,折谢不吝;
(不避锐跌,不惜屈挠。)
夺换他人之失与以正道教人,能掌握合适之分寸;舍弃其当舍而接受其当受,不滞留个人之成见。当其气势正盛之时,能折服于理而不惜屈服;
方其胜难,胜而不矜。
(理自胜耳,何所矜也。)
当其辩难获胜之时,虽获胜而不会骄矜。
心平志谕,无适无莫,
(付是非于道理,不贪胜以求名。)
心气平和而志向明畅,不与人为敌亦不羡慕他人,
期於得道而已矣,是可与论经世而理物也。
(旷然无怀,委之至当。是以世务自经,万物自理。)
只期望得到大道而已。此种通达之材,便可以与之论说经营天下之道、治理万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