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莫让“遗书疑云”遮蔽政府公信
乔志峰
贵州警方鉴定死亡儿童遗书真实,公布大致内容。经笔迹鉴定,现场所留遗书系4名死亡儿童中的兄长小刚留下。因涉及未成年人,原件内容不便透露,大致内容包括:“死亡是我多次的梦想,可是我从没有实现过,今天终于实现了”。之前当地澄清遗书伪造,称网传版本是媒体看了遗书所制作。(6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一家4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身亡,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当然不能置身事外。但此次事件的舆情却与以往有所不同,并未一边倒地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当地政府,对孩子父母未尽到监护责任的质疑声却一浪高过一浪。没想到,一封遗书的曝光却反转了舆论,将“相关方面”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媒体曝出的遗书,确有诸多可疑之处,除了“清零”等措辞似与孩子年龄身份不符,其端正纯熟的字体更很难让人相信出自10几岁孩子之手。很快,有眼尖的网友发现,该遗书所用字体其实就是电脑字体库中的“蔡云汉简体行书”,舆论顿时哗然。然后,当地警方出面澄清称遗书真实、并非伪造,但“因涉及未成年人,原件内容不便透露”。可是,既然“不便透露”,为何此前让媒体看到?这岂非自相矛盾?既然早就将遗书内容泄露出去了,现在再一本正经宣称保密,是不是有点“掩耳盗铃”?另外,媒体将未成年人遗书公诸于众,是否违反了相关规定?使用电脑字体擅自“制作”遗书,播出时又没有加以说明,是否有违职业道德?
保护未成年人当然是必须的,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拒不公开本应公开的信息。现在,有关遗书的诸多疑点已经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如不及时公布遗书原件,无疑会给整个事件蒙上一层新的疑云,同时也有损地方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是:既然没有见不得光的地方,为何不公开?既然能公布“假遗书”,为何不能公布真遗书?而媒体发布的遗书中“谢谢你们的好意,我知道你们对我的好”一类的表述,也难免让人产生是否有为当地政府推卸责任的疑虑。
“遗书疑云”不断发酵,至少暴露出当地政府在舆情应对和危机公关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处置公共舆情,最重要的原则一是尊重事实,二是公开透明,不能被舆论推一推动一动,也不能舆论推了也不动,更不能为了平息舆论而故作聪明、弄巧成拙。莫让“遗书疑云”遮蔽政府公信,及时公开相关信息才是取信于民的根本之道。
新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