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瀛洲宅园
李瀛洲宅院坐落在海淀镇南彩和坊胡同中间路东。李瀛洲是李莲英胞弟之子,直到民国时,他一直住在这里。宅院是李连英出资兴建的,给其胞弟居住,旧时李连英并不住在这里,而是住在镇西碓房居胡同,多少年来相传李连英在这里居住是有误的。
这处宅院始建时间约在光绪末年,大约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有北京城里大官僚王正堂将其女嫁给李瀛洲为妻。相传未办喜事之前,从城里往海淀过嫁妆,两个人一抬,整整过了半天之久,可见其财势和气派之大。李瀛洲继承祖业,为人正派,性格开朗,好结交朋友,对新闻事业非常热心,开始他撰稿揭露社会上的种种弊端,有时稿件竞被退回,不予刊登。在这种情况下,他与几位好友集资,酝酿办报,经过筹备,李瀛洲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在宅中办起了“民生月刊社”,每月定期出刊,当时这份刊物很受中下阶层人士欢迎,后因种种原因,没发行多久就停办了。
彩和坊,原名曰“刘家货房”,为镇上一家刘姓店铺的货房。不知何时又改名彩和坊了。胡同不宽,为南北走向。李瀛洲宅院,坐落在胡同偏南路东,外院有广亮大门,进门有南房七间,再东有木栅栏门,院中有北房十余问,马厩、车库、车把式、饲养人用房,院中有砖井一眼,井上覆盖着大条石,石中间凿圆形井口,上装打水辘轳一把,井旁摆置饮马石槽一个。东房五问是草料房,院南种植柳树数十株,夏季浓荫盖地,十分凉爽。从大门折而北为二门,有北房七间,中开穿堂门,坐南朝北,李瀛洲开办民生月刊社时,这里曾做为编辑室。正北为宅院,院东有一小空间,为园区。宅门为雕花如意门楼,顶部出斜戟,灰色筒瓦,檐下饰砖仿木枋,两旁为雕花盘头,下嵌花蓝百卉垫花,砖栏板四扇,每扇相隔砖望柱一根。板砖心勾丝咬雕刻图纹,栏板下檐为梅花缠枝图纹,门两边磨砖对缝,鱼腮墙,横框上有六角门簪四个,下置汉白玉石雕坐狮抱鼓石一对。北门上檐饰盘长木挂落,进门迎面有青砖悬山式一字影擘一座,建造十分精致,为海淀镇诸私家宅园最精致的一座。青色筒瓦悬山顶,顶两端砖檐下有铃铛排山,下贴砖博缝,两层仿木砖枋,下饰砖檩,砖垫板,大方,线方,博缝板下饰以鱼尾砖方,两端顶部为三岔头。正面嵌有精雕瓶耳子,两边砖柱有马蹄磉,基为须弥座。两旁砖柱,有砖雕心,东边为松鹤万年图纹,两边四格为梅、兰、竹、荷喜鹊登枝图纹。壁面方砖心中,嵌有牡丹团花,中间有一块玲珑剔透山石图纹。折而西为四扇绿色屏门,倒座南房四问,东西配房各三问,中院门为垂花式,小式两卷,门上檐有两个方形垂花,在大花上雕刻有无数小朵梅花,工艺十分精湛。进门东西有抄手游廊,通达东西厢房各三间,正厅三楹,前出廊,东西各有稍间二,厅中硬木隔扇均安装玻璃,门窗格子由棂条组成,正搭斜交几何图案,底部群板木雕卷花云头,下为长方形条环板,立轴下有荷叶墩。院中种植翠柏四株,从东西旁门可达后院。
李瀛洲宅院布局,两廊可从东西两耳直达后院,后有罩房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曲廊相通。宅盛时,院中种丁香树数株,北屋前有翠柏两株,院东有小园一座,园中建筑布局不多,杂植林木。紧靠北部,有敞宇三楹,宇前辟花畦两个。畦中栽植牡丹百株,春深花期,红艳一遍,十分赏心悦目。东部园区已无存,宅院保存完整。
王四老爷宅园
王四老爷花园位于善缘桥胡同东口路北,园盛时,占地面积约二十余亩左右。王四老爷姓氏生平不详,据说清光绪间在颐和园当差,为园中总管。他喜好清静,在建宅构园时,他打破了传统形式,没有按照前宅后园或在宅侧建园的建筑布局,他把寝居院落建在园中最偏僻的西北隅,院中间宽阔的自然空间为园区。进园门经过逶迤曲折的园路,穿过茂密树林,才能达到宅院区。宅院为传统式多进四合院,院落坐北朝南,清水脊大式门楼,进门迎面建一字悬山式影壁,壁面方砖心镶嵌葵花绸带团花图纹,造形精美。过屏门倒座南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正北有大式垂花门一座,进门有抄手游廊,正北有厅三楹,两卷,东西厢房各三间,后院有罩房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出罩房东月门,可达后院。院中种植枣树百株。园区建筑布局不多,园北部建五楹两卷大式花厅一座。厅南建单檐四角方亭一座。园西南隅建有多进式四合院落,正面墙垣开月洞门,门前有屏风,院中杂植花木。西北角座院落为内宅。昔日王家宅园现已失’存。该园若与镇上诸私家宅园相比,并不突出,但在传统宅院布局上,却打破常规之束缚,有所创新。将宅院没有布局在园中央,而在西北隅和东南隅两端建宅,形成斜角相对。园区布局在两院中央,在京西只此一家。
胡四老爷宅园
在莺房胡同南口,有一座土地庙,只有一问小殿,庙中供奉着泥塑土地爷和土地奶奶,据说这座土地庙是胡四老爷出资修建的。过庙往东,有一条很宽胡同,路北起脊广亮大门,这便是胡四老爷宅园。胡家祖辈在乾隆年间的清漪园当差,后至清末,已不在朝为官,家中十分豪富,在海淀镇上称得起大户人家。每年四月初一妙峰山庙会时,胡四虔诚举办善事朝香,由车把式套着三套车(一骡二驴),车上装满一袋袋洋面,去山上办善事,在山腰问高搭饭棚,昼夜用笼屉蒸着馒头向香客施舍。胡四老爷还是海淀镇幼童吉祥打路棍“把头”,也称会头,这是海淀镇成立最早的五虎棍会,约在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开始由普善先等人组成,他是该会第一代把头。后由胡四老爷管理时,该会要经常练习开打,开始在南大街李七羊肉铺后院内排练,后来又移到观音阁庙中,因庙中场地宽阔排练方便。每年农历三月底该会人员集中在观音阁中排练三天后,准备走会,五虎棍由十人组成,文场有大钹、小钹,鼓手十二人,会笼子六担,用黑漆油饰的圆形套盒,上面插着小黄旗,还有一串一串小铜铃,人将担子挑起来,悦耳的铃声响起来很有节奏。出发前先要去南大街常海棠祖师堂朝拜,用黄纸写上哪路花会的名字贴在后堂墙壁上,在门前厅打一场后,然后上路,年年如此。
胡四老爷宅园规模很大,为一座多进式四合院院落,进宅门建有一字砖壁,折而西有绿色屏门四扇,进屏门有倒座南房五间,东西有配房各五间。正北有垂花门,门两侧种植杏树两株,进门有折角廊,正北有前厅五楹,前出廊,东西厢房各三间,厅东西有稍房各两间,房前留有小院,院中种植翠竹数百竿,十分僻静。过前厅进东角门,为二进院落,建筑布局与前院同。三进院落有罩房七楹,东西配房各五间,院中宽阔,种植翠柏数十株,树干蟠曲,如盖如幄。罩房后为后园,园中自然空间窄小,正北建花房一排(又亦名暖洞子),每至冬季,室内温暖如春,由花把式培植各种名贵花卉、盆景。院中散置假山,园中偏西建花厅三楹,前出抱厦一问,厅西有短廊,折而南达单檐四角方亭一座。胡四老爷爱好很多,喜欢养鹰、养狗、养花、养金鱼。在宅中常年雇佣鹰把式、狗把式、花把式、鱼把式,还有车把式。正院东建有跨院,东跨院前为马厩、草料房、车库、轿房等二十余问,中院建有鹰房、狗房,后院为佣人居住之处。西跨前院高搭起脊天棚,棚中摆置陶制在鱼盆数十个,盆中放养名贵品种金鱼数十种之多,由鱼把式喂养和精心管理。后院为佛堂,仓库。小院回廊,迂回曲折,疏而不旷,密而不缀,充分显示了四合院布局形式多样。
胡家兴旺时,有佣人、把式几十人,一年四季,吃穿玩乐,各有所取,春季莳养盆景,夏季朝山行善,秋季观鱼品茗,冬季打猎捉獾,为京西海淀镇诸大户人家中,极为特殊的一户。
胡四老爷依靠祖上遗产生活奢侈一辈子,到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北京沦陷后家况渐衰。至今部分房屋尚存,而看不出昔日宅盛之全貌了。
鸡鸭佟宅园
鸡鸭佟宅园坐落在京西海淀镇南小街路南,建于清同光年间,规模很大。相传,他家由内务府官员指定,专供皇宫大内、京西御园、御膳房采用的鸡鸭而发了家。据走访海淀镇世居老人张俊卿老先生(84岁)云:“南小街小学原为晚清鸡鸭佟的宅园,他专门供应皇宫大内御膳房烹饪用的鸡鸭,每天得银五十三两、大元宝一个发了财。在三角地南侧购地一块,建造了他的宅园。因怕违犯了皇制,只能建九十九问房屋,超过一百问就要问罪论处。宅园以西,还购地一块约十余亩,计划修建花园,后因家败未能建成,把宅园卖给当朝军机大臣王文韶为邸了。”据《清史稿》记:王文韶字夔石,浙江仁和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进士,铨户部主事,累迁郎中,出为湖北安襄郧荆道,很受李鸿章、左宗棠的赏识,皆向朝廷推荐此人,后官升至按察布政使、兵部侍郎之职,并入军机,参与清廷政治中枢军机处,充当军机章京之要职。王文韶购得鸡鸭佟宅园后,在西院正厅东西游廊梁枋上,聘请高手彩画匠师,绘制《西游记》人物图景。清朝覆灭后,因系官产,民国时收归公有,其宅开办学堂使用。北京解放前夕,为北平市四十四小学校址。
宅门坐西朝东,清水脊筒瓦大式门楼一座,门前两旁摆置上马石两方。门南侧有高大古槐一株,苍枝横斜,绿荫盖地,约百年之物。进门迎面建青砖悬山式一字影壁一座,壁顶筒瓦砖饰檐枋,两旁盖砖博缝,雕砌精致铃铛排山,博缝板砌燕枋砖尾。再下突出似剑头一块,名三岔头。砖檩下一道大枋,两条砖柱直下至须弥座,中为方砖心,不饰砖雕图纹,显得纯朴大方。进门建倒座回事房各三间,影壁南北各建粉墙一道,中开月洞门各一。出南月门折而西,有别院一座,进院南北各建房三间,为昔日看家护院更把式等人员居住之处。出北月门,南北并排各建厅堂三楹,折而西粉墙一道,中建悬山顶青瓦月门一座。进门南北两旁种植翠松两株,中铺甬路一条,院落宽阔。正北建大厅五楹,前出廊后出厦一间,厅东各建稍房三间。往南有三进院落,一、二两进为三合,不建曲廊。一进院南建粉墙一道,中建垂花门,粉墙东西两端,砌砖雕葵花、金钱、戟斧图纹。进垂花门,东西建配房各五楹。三进院正北建厅五楹,东西布以折角曲廊,可达东西配房五楹。南建厅五楹,后出抱厦三间,院中置花坛四台,坛中种植腊梅花数株,为园中佳品。厅南辟小花园一处,为内眷活动之处,小园东部叠置环形假山,山势不高,玲珑峻峭,山环中隐建小轩三楹,座东朝西为歇山式筒瓦顶,轩南布折角短廊三间,连接单檐角小亭一座,石丛旁栽以翠竹。院中种植丁香花数本,每至花期,香气四溢,给小园增添佳色。院西墙建随墙门一座,出门可达宅中大园。
出一进院往西,为宅园区门,南北粉墙一道,中建大式垂花门一座。进门南北建半壁廊,外壁不饰什锦花窗,步廊折而西,正北建小轩三楹,为卷棚歇山顶,四角起翘,小巧玲珑,名日青翠轩。轩外北侧人工叠置环峰,主峰突兀,侧峰层次分明,皆出自叠山高手之章法。这里地势虽很狭窄,在有限空间,突出了叠山在造园中之重要功能。青翠轩之命名,贵在一个翠字,轩内轩外,皆以石布景为主,因而更能激发人们鉴赏之情趣。青翠轩前,建花厅五楹,前出抱厦三间,厅中四季繁花似锦,厅前高搭紫藤萝花架一座,枝条蔓延,盘旋缭绕,显得优静古雅。园西南环形短墙一道,建三楹书房一处,房东西一道粉墙,将内外园隔开,出藤架南月门,可至外园,这里以自然空间为主,院中植名贵花木数株,园东南侧建单檐四角方亭一座。出青翠轩西门,可达西院.院为两进前大后小,后院北建正厅五楹,前出廊为园主人会客大厅。厅中宽敞,厅四周又有花木衬托,更显幽静。厅前为大院,正厅为五楹两卷歇山顶,厅东西两侧建庑廊各十五间,园盛时,梁枋彩绘《西游记》人物图景。廊外正南有厅五楹,院内不植花木,叠石修竹,显得平淡。昔日这里系园主人举办寿宴、红白喜丧事之处,每次在院中高搭起脊大棚,故尔院中未植树木。南厅南,有一小空间院落,西墙开随墙门,此门平日不开。
鸡鸭佟宅园建筑布局,总体由三个院落组成,虽相互分隔,但又相互连通。正门建在东侧,这在一般宅院却很少见。进宅门从东端起,第一组院落为园主人寝居和内眷的住处,为多进式四合院,每进厅堂不建套房小院,各院中置不同形式的花坛,如竹影花坛,十分幽静。中部院落为园区,北部建轩厅,叠山理石,显得紧凑,南部自然散落,间以花木为主,并点缀亭轩,尤其是小亭踞园区一侧,旁倚粉墙之下,加之花木掩映,每当夕阳晚照,碎影盈亭。西部院落建筑空间严谨。总之,它是京西一处典型清式宅院,对研究清式建筑,有一定历史参考价值。
鲍协台西园
清末民初,在海淀镇大坑沿西坡上,有一座很大的院落,是海淀镇协台衙门。鲍协台名卫汉,北京人,他的宅园修建在海淀镇西上坡,宅园规模不大,但建造的十分精致,是镇上一座名园。此园始建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占地面积约五亩左右。
西园坐东朝西,坡西地势低洼,为畅春园大宫门遗址,再往西是京西产稻区六郎庄村,站在西上坡向西望,可远眺那青翠西山,周遭景色绮丽,故尔得名“西园”。为了防范洪水冲击,在园门前用大城砖垒砌驳岸一道,岸南北两端建坡道两条,路面采用青色石料铺砌,坡上地面用花岗岩条石墁砌,光洁平坦。南北坡道口两端各摆置汉白玉石雕坐狮一对,门前砌八字影壁一座,园门三间平顶,一明两暗,顶上前面砌女儿墙一道,饰有砖雕花墩四个,南北两端花墩上,各置石狮一个,雕刻造型生动。园门口呈立面长方形,是用一块汉白玉石雕成,高约四米,框沿上左右三面起边线,线格中雕刻精致串珠花纹,上口两角雕卷云纹凸出,此物原为圆明园西洋楼之遗物移建于此。进门道南北暗间为门房,折而南建石级可上门顶,往东迎面粉墙一道,中开月门,进月门南北各建配房两间,再东建清水脊顶二门一座,东为上,建楼一座,三问两层,整砖到顶,前出廊。楼窗上口皆为砖砌卷拱圆形窗口,楼面墙体垛柱,贴饰砖雕菱花卷云图纹,楼顶砌置雕花砖墩四个,每墩摆置石狮一个,楼式简朴大方。楼内装饰楠木雕花隔扇分问,进园门往北,建粉墙一道,中开角门,进角门往北,白壁短垣,中开月门,进门建座西朝东花厅五间,前出廊,置栏杆坐凳,花厅屋顶出脊,檐枋装饰玉带花瓣式档水檐板,造型简练。园西北叠置假山一座,山势不高,秀石多姿,曲折蜿蜒。园北墙置壁岩,东北角砖砌三层方形小楼一座,三层四面饰木制窗户,形似小亭。进楼门可拾级而上,楼南散置假山,小巧俊秀。山前建六角单檐小亭一座,亭旁植梧桐树一株,园中遍植丁香,碧桃,每至暮春,盛开的花朵,香溢满园,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园区虽不大,但布局有方,显不出空旷之感。
傅作义宅园
在海淀镇灯笼库胡同东北,有一条泄水沟,名叫港沟。沟西口有一座宅园,北京解放后,划归国民党爱国将领傅作义将军做为别墅,他每年常来此休憩。这座小园始建于何年,尚待考证弄清,若从园中现有建筑物看,为清末民初之物,占地约有十余庙。相传袁世凯之子袁克定曾在这里居住过。袁克定在港沟园中居住时,只有东部平房数间,园中央建花厅三间。后来小园又卖给海淀镇饽饽铺沈家为业。沈家购买小园后,没有增建房舍,只略修葺,进园东角门,有平房三间,北房两间,西房两间,在东北两房中间有砖井一眼,水质清冽,为自流泉井。
解放后傅作义将军有时从城里来此休养,在他居住时,将花厅油饰一新,安装上玻璃,增强了室内采光。在花厅东西两侧,辟建了两个大花坛,东坛每年种植上百种月季花,西坛种植牡丹花,厅前还有花台一座,为两层,每导砌有黄、绿、紫色琉璃瓦,造型十分精致。台上种植多种名贵花卉,园西南隅堆土山一座,山不高,上建单檐方形草亭一座,山北有水池,池四周散罟假山.池中种莲荷,7月荷花开放时,亭亭玉立,红粉一片。厅北有花洞十余间,园中一年四季由花把式培植花木,小园建筑不多,地僻幽静,主要以绿化自然空间为主,增添园林景色。春有丁香,夏有牡丹,秋有菊花,冬有腊梅,一年四季有花可赏。1974年傅将军逝世后,园由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1976年归基建工程兵,不久将园中建筑拆掉,在这里建起了大楼,园现已无存。
加载中,请稍候......